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物联网对公共管理的影响研究范文

物联网对公共管理的影响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物联网对公共管理的影响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物联网对公共管理的影响研究

一、物联网的科学涵义和发展远景

简单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为人们提供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等的新期待,但同时也给我们的公共管理方式、社会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实践性很强的重要课题。

⒈物联网的来源。目前,我国已把物联网技术纳入“十二五”专题规划。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在国际上提出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提出,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EPC(电子程序控制)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天线数据通迅等技术,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简称物联网)。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借用了“物联网”名词,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宣布了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也是中国第一轮物联网热潮的基础,随着各国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的加大,物联网已经逐渐从产业远景走向现实应用。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2009年,总理在江苏考察,在参观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当听取中心负责人关于我国传感网发展和运用的汇报后说:“当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我们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走过一些弯路。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温总理认为:在传感网的发展上,我们至少有三件事情可以尽快去做:第一,是要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第二,是要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第三,是要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心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2010年6月7日,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强调了加强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科学技术。要抓住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机遇,创新信息产业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重视网络计算和信息存储技术开发,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研发和建设新一代互联网,改变我国信息资源行业分隔、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促进信息共享,保障信息安全。”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⒉物联网的科学涵义。关于物联网的定义,国际上有着不同的表述。欧盟定义:将现有的互联的计算机网络扩展到互联的物品网络。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通俗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我国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物联网下的定义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根据国内外机构与专家的物联网定义,简单的归纳总结,把握物联网的核心,从便于理解的角度,本文认为:物联网就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相连的智能互联网。这里包括三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第三,该网络具有智能属性,可进行智能控制、自动监测与自动操作。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一般认为物联网的实现要具备以下条件: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⑴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⑵要有数据传输通路;⑶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⑷要有CPU;⑸要有操作系统;⑹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⑺要有数据发送器;⑻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⑼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⒊物联网发展的远景。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可以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物流管理、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从智能(智慧)地球、数字地球到智能(智慧)国家、智能城市、智能社区、智能社会等。物联网是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互联网把地球“变小”,物联网使地球“变平”。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经济振兴战略。我国已经把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等国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组织开展攻关,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此,“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这个公式必将给我们带来非常宽广的前景。

二、物联网对公管理的影响与挑战

⒈物联网的发展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新的方便。目前我国已把物联网纳入“十二五”专题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中科院早在10多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关于物联网等技术目前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可以说与世界同步。目前,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城乡,从繁华的城市到偏僻的农村,从海岛到珠穆朗玛峰,到处都有无线网络的覆盖。无线网络是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与其它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我们的城市也更加“智能”、社会也更加“聪慧”、我们未来的社会生活也将更加“聪明”。物联网无处不在,则使得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延伸到了现实空间。比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把家电连上物联网,物联网可以将洗衣机、电视机、电灯、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连接成网,并能通过网络对这些东西进行远程操作。我们只需一个电话、发一个短信或上网轻轻点击,家里的电饭煲就能开始煮饭,空调自动预热,热水器自动烧水,……等等。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城市管理、健康医疗、物流等众多领域,使得人和物之间的交流变得迅速和便捷。物联网发展给我们社会生活带来的方便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时信息的获取更加快捷;二是人们的感知能力得到延伸,能够远程获得和控制信息;三是信息获取与操控联动得以实现;四是海量的信息数据被智能化系统自动分析和决策;五是节约时间成本和操作成本;六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等。

⒉物联网的应用给公共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在物联网中,射频识别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在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有可能预先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物品中,但由于该物品(比如衣物)的拥有者不一定能够觉察该物品预先已嵌入有电子标签以及自身可能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从技术上和法律上予以解决。造成侵犯个人隐私的关键在于射频识别标签的基本功能: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ID)或识别码都能在远程被任意的扫描,且标签自动地不加区别地回应阅读器的指令并将其所存储的信息传输给阅读器。这一特性可用来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隐私信息。这就带来了如何确保嵌入有标签的物品的持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问题。

物联网不是一个小产品,也不是一个小企业可以做出来、做起来的,它不仅需要技术,更是牵涉到各个行业,各个产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这就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立法上要走在前面,要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对于复杂的物联网,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必须要有专门人和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和协调,物联网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发展。物联网的发展应用给公共管理带来了新挑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和维度阐述和分析,本文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二是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三是信息秘密方面的问题;四是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五是社会新矛盾方面问题;六是新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问题;七是国家安全方面的问题等等。

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是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的,它对于产品的主人而言,有这样的一个体系,可以方便的进行管理。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其他人也能进行感知,比如产品的竞争对手,那么如何做到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我所用,却不被别人所用,尤其不被竞争对手所用。这就需要在安全上下功夫,形成一套强大的安全体系。应该说,会有哪些安全问题出现,如何应对这些安全问题,怎么进行屏蔽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甚至是不清晰的。但是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尤其是这个管理平台的提供者。安全问题解决不好,有一天可能有价值的物联网会成为给竞争对手提供信息的平台,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也不会有企业愿意和敢于去使用。

三、公共管理需要新的善治理念和相关措施

物联网产业将是大规模的产业,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将对公民个人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提出新的挑战。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是物联网发展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但相对于个人信息,更严重的是国家安全面临更大的威胁,因为物联网涵盖的领域包括电网、油气管道、供水等民生和国家战略,甚至包括军事领域的信息与控制。在物联网整个研究、发展、应用中,我们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但安全问题是一个过程性的问题,随着应用的深入,问题将不断出现,因此物联网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应该未雨绸缪,积极采用技术、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严防物联网泄密,调节物联网引发的新的社会关系和矛盾。本文认为,公共管理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以达到物联网应用发展与公共管理的善治。

⒈进一步强化政府自组织管理机制。2010年6月23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要“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要高度重视事关经济社会运行和政府管理全局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的工作应该以让人民满意为前提,积极适应物联网发展的新要求。而政府此时必须创新公共管理模式,打破不同利益主体的制度界限,重新调整利益和成本在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重新完善政府和社会的边界,进一步厘清不同社会主体和经济体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关系。

⒉需要新技术层面和政策方面的呼应。物联网的价值在于网络。传感是容易的,但是感知的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不能进行管理和整合,那这个网络就没有意义。因此,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庞大的,综合的业务管理平台,收集各种传感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进行有指向性的传输,这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小企业甚至都可以开发出传感技术,开发出传感应用。但是一个小企业没有办法建立起一个全国性高效率的网络。没有这个平台,各自为政的结果一定是效率低,成本高,很难发展起来,也很难起到效果。至于智能交通、物流乃至所谓智能电网,可能并不是取决于物联网技术,而更多的取决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和产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⒊必要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干预。物联网的发展应用,需要新的法律、行政或经济手段进行必要的干预,以促进公共管理的善治。比如涉及民生的所谓医疗物联网的应用,这可能涉及到医疗终端的安全认证、患者信息的安全保密、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的共享和数据有效性的一致性认证等多种问题。而这些,就非物联网的具体技术能够解决的,必然需要卫生医疗系统从医疗设备制造到患者诊疗模式的一场深度的管理模式的变革。它要求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包括其经济运行管理、社会运行管理、市场管理等各个方面。

⒋充分开发与利用物联网人力资源。2010年5月26日,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物联网发展中,人力资源仍然是第一资源,而且是公共管理模式变革中的最重要的资源。为此,大力开发物联网方面的人力资源,对于运用物联网技术参与公共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⒌提高人们社会道德之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我国已故著名的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在1997年就提出至今仍然倡导的思想行为自觉概念。文化自觉是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面对新时期新阶段对我们每个人提出应肩负社会历史责任的一种自觉要求。“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充分认识、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人们对社会转型的自主能力认识,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物联网应用发展并参与的公共管理中,提高人们社会道德之文化自觉,就是要求人民群众要弘扬自知之明精神,以道德的尊严约束自己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由不自觉向自觉迈进,再由自觉向更高自觉迈进,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总之,物联网是生产社会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商品市场有机结合的一种创造。一个现代关于信息化的谚语说:巨型计算机说:“我认为全球大概只需要五台计算机就够了”;个人PC机说:“每个家庭的桌面上都应该有一台电脑”:PocketPC(袖珍)说:“太大了,应该每人口袋里放一台”:I0T(物联网)说:“每粒沙子都应该是一台计算机”。随着物联网的应用,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这就需要新的公共管理方式和善治的运行机制与之相匹配、跟进。

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能的社会、智慧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宗旨是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物联网的应用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等的新期待,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物联网等技术给公共管理方面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也是客观现实。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善和治理,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才能逐步迈向公共管理的善治,再由善治向更高层次的善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