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心城市发展范文

中心城市发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心城市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心城市发展

1南平中心城市发展现状

1995年南平撤地设市以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经过多年的改造和建设,城市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城市框架逐步拉开。

1.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以来,南平中心城市认真审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战略机遇,主动融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加速经济总量扩张,做大做强。市辖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7.7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42.2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0%,占全市的比重从2000年的23.9%上升到2008年的2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8.5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0.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1.66亿元,增加到74.9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7.55亿元,增加到46.82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7.9:45.4:36.7发展为14.4:52.7:32.9,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初步显示出中心城市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带头作用。

1.2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不断做大做强。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以来,市辖区的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供应、纺织及服装制造、造纸及纸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术材加工、食品制造等八个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拥有“南孚”牌电池、“星光”牌新闻纸、“闽铝”牌铝板带型材、“太阳”牌电线电缆等一批在全国、省内市场占有率居前列且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2008年市辖区全部工业总产值213.87亿元,比2000年的68.87亿元增加14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3%。以南孚电池、南平太阳电缆、南平铝业、南纸股份、南纺股份为代表的“五南”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在市辖区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市辖区已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出口电池、白炭黑生产基地,中国南方最大的鲜奶加工基地。

1.3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00年以来,围绕“一城四片区”的总体布局和建设组团式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实施“东拓西扩”战略,进一步加大了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资力度,相继开工建设了朱熹路、剑州大桥、西城大桥、闽江大桥等沿江快速通道项目;完成了城市主干道人行路面的建设改造,江南公园、玉屏山公园、滨江防l洪堤的建设改造,南平大剧院、南平博物馆、南武体育馆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第二水源、城市电网改造、城市燃气管道、城区排涝站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以及电力、自来水、通讯设施进一步完善,极大完善了城市的整体功能。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一批功能较为完善的住宅小区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透绿工程“的实施,使中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4商贸流通市场新型化,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一是商品交易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目前中心城市已建成了以区域性市场为骨干的不同层欢、不同类别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建成了以亿发商贸城、新建商贸区、昼锦市场、黄墩汽车交易市场、天新水果批发市场为主的各类专业市场。其经营范围涵盖了食品、日用品、家用电器、文化办公用品、通讯器材、家具、建材、金属材料、机电产品等十几大类。商品交易市场以其吞吐量大、价格廉、服务优等优势得到快速发展。二是商贸流通市场新型化。近年来中心城市零售商业网点发展迅猛,综合超市。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大型物流配送以及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贸易业开始向大型化、高档次、综合性的趋势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初具规模。以永辉、新百姓、好当家为龙头的大型连锁超市,遍布中心城区,极大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2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城市化总体水平偏低、城市规模偏小。由于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规模仍偏小,中心城区的人口仅有20万左右,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还不强,带动力不够。从拉开城市框架情况看,中心城市虽然建成区面积25.76平方公里,但实际上中心城市六个街道辖区面积仅有16.6平方公里,“两桥”以内核心区面积仅为3.84平方公里。缺少大城市的要素聚集能力,经济实力不足,综合竞争力不强,对周围地区要素的聚集力、带动力和辐射力不够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较弱,城市规模太小。

2.2综合实力不强,经济总量规模较小,中心城市对县域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科技、文教等方面与我省沿海城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全省处于落后的状态。2008年,市辖区GDP为142.26亿元,在全省九个中心城市中居第8位,高于宁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5.57亿元,在全省九个中心城市中居第8位,高于宁德,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5.62亿元,在全省九个中心城市申居第8位,也仅高于宁德。中心城市GDP占全市的比重虽然从2000年的24.0%逐年提高到2003年的27.1%,但是从2003年以来却逐年下滑到2008年的25.5%。

2.3产业结构调整偏侵,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虽然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得到了加强,但与其他中心城市相比还有差距。2008年中心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4.4:52.7:32.9,三产比重低于二产近20个百分点,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尚未充分体现。因此,必须加快中心城市的交通、物流、信息、贸易、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从业人员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增强中心城市的吸纳能力和辐射功能,确实带动本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2.4工业发展不够快,占全市的比重下降。2000年以来,市辖区工业生产增长明显不如县级,2001~2008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9%,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8个百分点。市辖区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43.2%下降到2008年的35.3%。在市辖区工业经济结构中,技术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行业所占比重还不高。工业在做强方面还不够,工业经济“低小散”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2.5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市公共设施不足。南平中心城区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太大、城市空间混乱、交通混杂;中心区内公共设施开发改造水平不高,功能定位档次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环境质量不高。如中心城区人均道路面积只有5平方米,绿地覆盖率仅33.14%,停车场严重不足。沿江各片之间交通联系不够顺畅,强化了市民心目中的距离感,对中心区人口分流作用不明显,同时也制约了各片的发展。

3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南平市辖区是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变通的中心。作为推动闰北经济发展和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纵深推进前锋作用的中心城市,是培育和提升闽北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竞争力的主要载体,是最活跃也是最具潜质的经济增长因素,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突破口。是带动闺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龙头城市。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面对国际、国内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准确判断、认真审视中心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优势、地位和作用,趋利避害,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工业发展加速经济总量扩张,把南平建成“闽江流域重要制造业基地”和“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中心城市,是未来几年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要以工业化作为提升中心城市经济总量的突破口,加快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在继续做大做强“老五南”的同时,培育一批新”五南”式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互动,通过发展生态工业、现代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构筑“绿色南平”的发展平台,要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升品位,充分展示山水城市的景观、魅力和文明,把绿色观念和绿色标准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实现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以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体,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动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以优化环境为着力点,强力推进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大力促进中心城市人口有序集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拓展空间、拉开框架,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走城市科学发展道路。

4.1做强城市产业,扩充经济总量,努力夯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产业基础。首先,要加快经济总量的扩张。南平中心城市发展必须有相当的经济基础,才能对资本和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聚集力,从而提升综合竞争力。一方面,要推行专家型招商、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大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重点项目、大型企业及相关产业链条的企业向中心城市的工业园区集中。通过促进产业相对集中,形成有“磁吸”能力的特色“块状经济”,使之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园区科学规划,积极引导中心城区企业退城进园。要准确功能定位,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引导同类产业向优势园区集群发展,避免园区的无序竞争、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趋同等问题,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带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城市经济总量实力的迅速扩充。

其次,要优化城区的经济结构。在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以较好地反映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较好地反映城市的辐射度、凝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2008年中心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4.4:52.7:32.9,三产比重低于二产近2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仍然不够合理。鉴于中心城市总量指标偏小的现实,一方面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依托工业园大力发展工业,通过吸引国际资本、民间资本注入,培育资源精深加工的产业化龙头项目,提高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从而扩充城市工业经济总量,聚集城区“人气”。另一方面要繁荣城市产业,通过做活房地产、现代商贸物流、教育文化、家政服务等产业,提升城市“地气”,做旺城市“商气”。要通过贸易业推进农业工业化、工业城市化和旅游现代化。

4.2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中心城市发展。南平中心城市是一个农业、农村入口占大多数的城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能够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从根本上解决“三丧”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率,力争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要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的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的吸纳和承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快速转移。同时,要注重城市发展的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从而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4.3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建设服务型城市,增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在中心城市发展中,要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开拓和充分利用科技、信息、人才等聚集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中介、信息、文化、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韭。改造提升仓储、交通、邮电通讯、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业,打造精品旅游品牌,积极开拓新的旅游线路,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建立服务型城市,增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4.4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引进和发展新型商业流通业态和商贸流通组织形式,把中心城市建成具有区域性优势的商贸物流区。结合沿江路网、城市路网和高速路网建设,充分发挥南平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建设联接闽浙赣的现代物流中心,重点发展专业批发市场、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商贸中心市场等商贸流通业。一是要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业、搞活大流进的战略要求,在进一步扩大总量的基础上,加快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东岭、西区物流园区、中心专业批发市场、住宅小区商业区。二是改变过去城市建设融资单一依靠政府投入的体制,把寻求资金的目光扩展到市场。实现“三向一变”的投融资新体制。“三向”是向上、向外、向民,”一变“是变存量资源资本为投资资本,具体讲就是政府要通过对自己可控资源的变现而筹措城建资金,通过向直接收益单位或个人集资的方式获得城建费用,将那些可以作为商业运作的城建项目交给民间资本去投资,允许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收益权。三是促进消费总量扩张。人口规模不大,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市场容量必然受到限制,对外地客商和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将大打折扣。城市人口相对少直接影响了中心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量的增加。因此,我们应当发挥中心城市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鼓励人口集聚,带动消费总量增大和商品流通业的全方位发展。四是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引进现代经营理念和流通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商贸服务业,逐步建立高效便捷、服务优良、门粪齐全的中介服务体系。

4.5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要从完善城市功能抓起,把市场、学校、医院、酒店、公厕、垃圾污水处理系统等规划建设到位,既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又适合投资者刨业。要打好城市“环境牌”,通过创建优美的城市环境、透明的政策环境、规范的市场环境和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城市的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聚集力和辐射力。按照城市中心“西拓东扩”的原则,针对目前中心城市存在用地不足、人口密集、文通拥挤、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实施“一城四片”“一城”指中心城区。“四片”指西芹、夏道、来舟一王台、大横片区),使中心城市在发展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上实现合理分工和最佳组合。目前要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夏道和西芹为两翼的“扇区”态势。按照“基础先行”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做到水、电、路、通讯综合配套,学校、市场、医疗卫生、环卫、园林统一布局。

4.6以维护城市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为目的,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首先要对城市经营管理提出总体要求,力求使城市向着依法治理、人文良好、经济发达、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其次要增强城市经营管理能力。增强盘活城市资源能力、增强城市环境治理能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城市齐抓共管能力。第三要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效益。要着力提高城市羟营管理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四,要促进城市经营管理现代化。注重城市经营管理的开放性、时代性、包容性和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