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影响范文

谈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谈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影响

公共管理理论的大背景下,政府未来审计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政府绩效审计。该理论的出现使得政府绩效审计的问责机制和改进机制得以不断完善,但同时也使其在实际运行中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为引,首先对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理论进行总述,而后对其在现实施行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陈述和分析,最终得出创新政府绩效审计的改革路径,为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一、引言

伴随着国内人文经济的飞速提升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群众对国家提供的物品与服务得不到满足,对国家如何使用公共资源的要求和期待明显上升。这使得政府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和资金进行充分利用,从而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至更佳的生活水平。新形式下,面对与日俱增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需求,传统合法合规性的绩效审计已不能满足政府工作需要。因而,迫切的需要政府绩效审计来实现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性、效果性评价,合理运用国家提供的资源和资金,满足人民监督政府办事的需求,更好地实现政府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紧跟政府革新而产生,与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联系尤为紧密。两者的有机结合,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在国内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利基础,满足了公众期望建立一个高效廉洁政府的美好愿望,但同时也使其在实际运行中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立足点,对政府绩效审计在国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益探索,为政府绩效审计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

二、文献回顾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文献回顾。20世纪70年代末,新公共管理理论伴随欧美各国革命的浪花水到渠成,并随着政府管理的实践逐步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其致力于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效率和质量,借以增强公众对政府管理的信赖。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权力制约及公共资源的分权化管理,以期建立一个讲究节约、追求效率的政府。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被营造为具有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需将民众的利益置于首位,明确自身服务范围,健全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1]。新公共管理理论注重结果导向性,致力于以较低的资源和资金耗费满足大众的利益诉求[2]。由此可见,新公共理论强调政府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对国家资源进行高效配置,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健全政府的管理工作体系。

(二)政府绩效审计文献回顾。以往欧美各国的绩效审计工作大多围绕“3E”开展进一步工作。即将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性和效果性作为评估工作的重点。其中经济性指在明确质量的要求下,将资源耗费成本降至最低,充分考虑经济活动的节约性;效果性则是指预期与实际收获效果间的偏差,衡量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已有学者关注较多的是与政府绩效审计范围、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相关研究。关于绩效审计的范围,有学者认为其囊括了盈利性支出和非盈利性支出两个部分[3]。关于审计的方法,学者认为政府绩效审计采用的方法有检查法、对比法以及分析法[4]。关于评价体系的研究,学者指出应对国内评价标准体系进行补充,将服务质量、资金利用率和民众满意度等作为衡量标准[5]。由此可见,中国对于绩效审计研究尚无足够的理论去支撑实践的发展,致使国家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中无法迈出下一步。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有益的一面表现在:其重点是对绩效及其肩负责任基于关注。它的出促进了绩效审计的发展,完善了政府绩效审计的问责和改进机制[6]。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以公众利益为前提进行选择,积极构建防范机制,减少资源耗费,提升政府绩效[7]。不利的一面则表现在:新公共管理理念关注的是结果本身而不是实施过程,该特点在绩效审计中也有所体现。主要表现为:政府绩效的评判的对象往往是最终成果,相关服务过程中的质量确无法得到保证。

三、政府绩效审计运行存在问题

(一)审计观念淡泊。由于我国前期绩效审计观念意识薄弱,造成政府未能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去提供服务,缺乏为民服务意识和绩效管理理念,未达到施行前想要获得的效果。当前,中国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更多采用的是早年间的审计模式。且对绩效审计缺乏系统认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给于民众足够的信赖。这导致审计机构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过分的关注财务指标是否达成,对实施过程中提供的公共资源和服务的质量漠不关心,难以实现对政府管理的有效监督。

(二)缺乏强有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当前,国家在对相关部门实施绩效审计时,既有有采取早年间使用的一些财务审计方法,好比观察法和盘点法等,也有使用一些新兴审计方法。但因政府绩效审计选取目标范围过于庞大以及相关审计工作复杂性的特点,致使审计人员使用的审计方法不能固定。同时,在选择审计方法时,未注重考虑其有效性,即是否能够对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资源配置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来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此外,在审计手段上,虽然我国已采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审计方法,但由于信息技术保密性特质,使得审计双方无法实现结果共享,审计工作无法向前迈进。

(三)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不完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用来衡量被审单位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客观标准,亦是相关单位责任人用以评估被审单位经济活动并得出标准审计报告的参考标准。这意味这得出一份客观公正的绩效审计报告,需要相关人员在执行工作时,能够依照统一的指标体系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评判,量化绩效审计结果,使绩效审计工作具有可靠依据。当前,因我国未能在审计实务中采取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使得研究成果多是表现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工作的应用指南,难以实现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公正评价。此外,各被审单位的绩效审计评估标准和体系通常是按照其实际情况来制定,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评判标准。这使得被审单位可能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将个人利益至于公众利益至上,致使绩效审计评价的结果丧失公允性,失去民众信赖,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在制定审计评估的标准和体系时,应引导政府部门将人民群众利益置于首位,避免做出因个人利益驱动的短视行为。

四、政府绩效审计的创新路径

(一)强化政府绩效审计观念。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绩效审计作为国家各部门在今后执行审计任务的方针,需要不断地强化审计观念,深刻体会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人民群众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有效提升政府部门绩效管理观念,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绩效审计与早年前账务收支审计在可控范围内,审计方法和审计评价指标上的差别。进而帮助审计人员更好的区分差异,实现审计人员从查处问题向关注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转变,认清造成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问题的实质,使审计工作实现飞跃性变革。

(二)革新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相关部门在对绩效工作进行审计时,应大胆革新审计方法和手段。既要采取部分简单常见的审计方法,也要借助于一些科学有序的分析方法,诸如市场调研法和计量分析方法等。这些方法多产生于不同学科领域的耦合,采用定量与定性的评价体系来评判被审单位的经营绩效,可确保取得审计证据的可靠性,使得审计结果更具说服力。此外,在审计手段上,应致力于政府绩效审计信息化能力的增强。通过实施信息化的审计方法,实现审计双方的结果共享。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政府绩效审计共享平台,实现物联网审计,加强对重大资金项目流向的实时跟踪,提高国家相关部门对审计工作效率和在信息化大背景下进行审计的能力。

(三)构建统一的审计标准和指标体系。政府绩效审计评价规范和体系的存在部分问题,严重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因而,应将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基于审计对象的差异性,建立一套相同的的绩效评价规范和目标体系存在很大困难。审计单位应当依照相同的审计标准和指标体系对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价,从而提升审计报告的真实度。此外,在订立审计标准和指标体系时,必须以广大群众的权益为出发点,建立与广大群众权益相符的审计评估标准。形成一条衡量被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满足社会效益的评价准绳,使政府绩效审计工作进程得到高效有序地开展。

五、结论与展望:

在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指引下,政府正朝着服务型政府方向迈进,意味着相关部门需要对全面政府绩效审计做出更深层次的指导。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审计工作的关键点,引导审计人员的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本文在准确把握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未来目标的前提下,站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为解决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中现存的问题,积极采取了强化审计观念、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以及建立统一的审计标准和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希望在未来国家可以对政府绩效审计体系和机制给于充分重视,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条规,提升政府绩效审计的效率,助推我国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行列稳步迈进。

作者:吴晶晶 赵三星 王梓霏 单位:西京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