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讨范文

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一直肩负公共部门管理人才培育的使命。面对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学生的就业去向单纯定位为公共部门的提法未必能够顺应社会需求。课堂知识讲授的抽象性增加了学生的茫然感,教师在公共领域的互动参与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粗放式的课外实践实习活动,未必能够提升学生对业务体验的认知能力。学生为拓展选择方式,在校期间想法应付诸多考试则疏远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入反思有关问题,有助于推动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进程。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践实习;教学改革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的划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均属公共管理类基本专业,也是习惯上所指代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从学科发展的定位看,“公共管理学科一直肩负着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1];同时,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历经多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即便如此,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人才培育仍面临系列问题,研究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论证,以便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人才培育的去向长期单纯定位

为公共行政部门向公共部门输送合格的管理人才,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使命,对于公共部门而言,也希望招录到有关专业的合格毕业生,让其在管理岗位上发挥专业优势。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大量地方高校都兴办或新增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迎合了学科办学的定位。参照国内先后出版的公共管理类教科书发现,不少教材在绪论或开篇就指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的目的(或意义)将为公共行政部门或政府机关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出现这一提法并不意外,过去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本科专业学生在高校期间接受“定向式”的岗位分配,不少教材仍继续将其作为必然的去向,授课教师同样会向学生做出这样的介绍。高等院校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固然要强化行政管理岗位人才培育的必要,与此同时,新的就业压力越来越明显,公共管理类专业也不例外。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未必能在行政部门或行政性事业单位招考中脱颖而出,有关招聘的众多岗位并非都面向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选择明显发生了变化。“很多学校将公共管理人才定位为行政、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才。但从就业来看,直接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系统就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另有其他学生选择到企业或继续深造。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人才的输出道路并不是唯一的,要坚持‘多元化’‘多维型’的培养目标”[2]。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这也符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需求。如果人才培养的目标仅定位为合格的公共管理人才,不能凸显复合型人才的价值,难于顺应社会变革的需求,毕竟相应的行政岗位人才需求有限。在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等就业形式多元化的当下,单纯的就业去向难免让大学生失去创新创业信心,甚至无法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平台。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离不开对“行政人”的培育,但在人才竞争、人才需求、自我选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的培育更需要理性而综合地做出判定,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变化环境。

二、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加重了学生的茫然感

公共管理类专业未必存在就业优势,但报考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依旧不少。上大学以前,学生很少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一些学生攻读公共管理类专业,不排除盲目性的选择,或系调剂录取的结果。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的一段时间内,专业入门学习尤为重要,高校教师在讲授期间过分强调书本内容,使其产生一定的茫然感。教师注重教材内容的讲解,少有对现实问题的延伸。“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实际上应该要求具备足够的相关工作经验。如果授课教师不在课堂上一再强调专业设置及学科知识,就难以让大学生尽快掌握学科范畴,学生往后学习的任务和目的也未必明确。受制于目前的招聘机制,教师的补充基本上从高校毕业生中选取,录用的教师中能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少之又少”[3]。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的经验欠缺,一再强调教材基础理论,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与认知,学生学习期间或将感到枯燥乏味。专业教师的知识积累影响着学生的消化能力,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抽象知识的积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加上本科学生社会经历有限,且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在对专业课的认识上,视其为‘万金油’,什么都学,但觉得学与不学差别不大”[4]。教师在多门课程中都缺乏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或将降低。

三、粗放的实践实习活动难以提升学生在业务锻炼中的认知能力

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与预期效果仍有一定差距。课外实践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助于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管理行为,进一步拓展理论视野。但教学单位往往缺乏考核标准,对于讲授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师而言,会结合教学经验给定参考选题,或就课程的某些章节作为实践调查任务,如了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社区治理问题和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等议题,最终提交一份调查报告或一篇研究论文即可。其间,学生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度观察与剖析,出现走马观花式的调查不足为奇,实践任务演变为一场“放松”活动,即便参与实践也难以提升认知能力。同样,“三下乡”实践活动仍有待重视。有的学生下乡后玩起了“隐身术”,并未进入有关单位或区域体验实践活动,而是找到对应的主管单位随意签字盖章算完成任务,这无益于让大学生增长见识,甚至让实践失去了它的本义。专业实习能让有关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公共部门的运作状况,提升个人办事与管理技能,但有些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既不能主动学习请教,也不能正确定位其角色,对待实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最终依然缺乏对公共问题的认识,这样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参与志愿活动期间,有的大学生只是为了增加量化积分,个人的公共角色依然没有得到发挥。公益性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所强调的理性价值,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尚未更好地做出表率,缺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公共认知和辨别能力当需得到提升。

四、学生以应试能力为导向的自主选择使其淡化了学科理论素养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不能慎重对待专业学习,或者说专业学习逐步走向非专业化,严重者还陷入了什么都想学但什么都没学好的困境。不管是否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一些学生都会尽可能参与各种考试,以保证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通行证”,有的学生只为应付期末考试,专业知识学习不够深入。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备战职业资格考试也成了常见的选择。在校期间,除了应考常见的计算机二级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以外,还会选择考会计证、教师资格证等有关证件,并尽可能地考取不同的证书,以便在以后的评比、择业过程中多些亮点,尤其是工作应聘时,有的岗位也会将证书作为择优录取的标准。部分学校已经淡化证书与毕业“挂钩”的要求,学生依然不会放弃考证机会。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不断尝试考证,结果却淡化专业学习兴趣,个别学生还产生了放弃专业学习的念头。如前所述,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选择路径之一是报考研究生。在校期间,有志于在本专业或其它专业进行深造的学生,会自觉学习有关课程,以便提升自己的理论功底。专注于某些资格证、应付研究生考试,当然有助于往后的发展,考试失败又将面临新的问题,即理论素养与业务技能都未掌握。凡此种种,不仅会影响专业就业率,还影响外界对专业教育的看法。学习之余,参与各种资格考试是追求上进之举,甚至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但有的学生甚至逃课考证,或以考证为由逃课干兼职工作、考驾照;有的学生不善于主动学习,也无更多的追求与期待,只图能在各科考试中顺利“过关”,拿到各门课程的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即可。个别学生报名参加“兴趣”培训班,出现盲从的“伪兴趣”迷,最终无法掌握一定的本领。

五、推进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首先,明确人才培育顺应多元化需求的教育理念。公共管理类专业当然要向公共部门提供合格的管理人才。与许多行业一样,大学生毕业后未必都干“老本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也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除了公共行政部门的管理人才以外,还要将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培育成社会需求或期待的合格人才,最终也可能在学习或深造中成为教师或科研人员,包括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乡村社会治理人才,这同样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新使命。因此,在专业教育变革的进程中,重新梳理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改善就业观,塑造新的公共人、公管人,兼顾公共部门管理、社会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需求,引导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做好新时代公共精神的代言人。

其次,规范课程设置体系、教材内容编选和课堂教学计划。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所在的教学单位或院系而言,要做好教学改革当然需要在课程与教材方面有所侧重。可以对比众多公共管理类院系开设的专业课程、课时计划和学分分配;在教材的选取方面,可以选择公共管理方面的经典系列教材,或组织教师适当编写学科(专业)导论、案例分析等教材。值得一提的是,“教材的基本编写主要原则或要求,一是尽可能吸纳当代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中得到学界公认的成果……二是在教材的表达上……通过教材的引导,拓展学习范围,让使用者喜欢用、能够用、便于用”[5]。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受到重视后,授课教师也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让其明确专业学习的意义,帮其在专业学习期间开拓视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鼓励辅修其它学科或课程的学分。为便于帮助学生消化知识要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选择某个特定的案例,是因为它能够使你和学生将精力集中于与课程和教程目标相关的重要思想、论题和问题之上”[6],通过对教材知识的讲授,以及对案例题材的延伸,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理解能力。再次,深度推进师生参与校外体验式教学行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需不断地强化专业知识补充能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各知识要点,也不能忽视实践实习中的教学机会。教学单位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要强调两者之间统一协调原则。各专业教师也要走进实习基地,增加在公共部门和社会活动中的互动参与机会,如,通过参加公共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座谈会议、参与公共部门的项目设计(规划)、调查政策运行状况、跟踪乡村治理进程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研究视野,有助于克服课堂教学单调问题。教学单位可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推动校企合作交流机制,适当增加学生实践课时和延长实习时间,保证学生能够实地参与实习活动,并做好实践实结报告。教学单位与教师要做好回访、监督和考核等工作,以实践实习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尽可能地延伸知识面。

最后,专业教师需要积极做学生理论学习的引路人。每到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的讲座。对于开设的专业课程,专业或授课教师要对课程做深入的分析,搞清楚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何会出现相应的课程,课程将涉及哪些内容,以及本专业与其它专业之间的比较,让大学生尽快掌握专业学习的要求和路线,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专业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与成长与教师的影响密切相关,在课余或课外活动期间,除了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以外,专业教师也应加大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兴趣等方面的关心程度,帮其权衡专业与其它选择之间的轻重关系,保证专业认同感与专业学习动力均得到有效提升。不过,学生也要不断地思考自身问题,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如有机会可参与能够提升理论素养与业务技能的学习活动,以丰富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葛秋萍,李淑芳.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53.

[2]韩娜娜,朱颖.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3):25.

[3]李建斌.关于完善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5.

[4]孙婷.基于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应用型专业课程本科教学实践改革探析:以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2):74.

[5]崔运武.论当代公共管理变革与学科专业发展和教材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4):138.

[6]小劳伦斯•E•林恩.案例教学指南[M].郄少健,岳修龙,张建川,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95.

作者:何永松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