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范文

公共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共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公共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摘要:高校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教育部推进“本科教学工程”的关键举措。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如何“共建、共管、共评”,采用案例分析、参与式观察研究法,从过程管理维度在对浙江工业大学个案实践剖析基础上,提出优化实践教学管理、落实岗位双向选择机制、完善岗前培训、加强过程监管和重构考评体系等改革路径。

关键词:实践教育;政校合作;双向选择;考评体系

高校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抓手。近年来,教育部提出要推动各类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①,全国各地高校都积极探索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文科、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校外实践教育平台。公共管理是一门面向公共部门管理实践,具有很强操作性、政策性要求的专业。“新的治理”时代,公共管理的重心从“政府”转向“治理”[1],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等世界顶尖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机构,都坚持实践教育为中心的原则[2],并出现从培训公务员、政策分析人员向培养专业化公民迈进的趋向[3]。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教育必须要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否则将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根基[4]。然而,囿于教育观念、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公共管理专业教育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仍未改变[5],实践教育中管理制度不健全、优质实习岗位缺乏等问题突出[6]。当前,政校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是补齐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短板”的重要途径。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如何建设?建设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改进?公共管理教育界对此缺少基于实践的系统研究。为此,立足于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探索,对上述问题做一回应。

一、实践教育基地的创生

近年来,“校府合作”逐渐成为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7]。浙江工业大学作为区域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工作。早在2001年公共管理类专业创办初期,学校就确立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从事管理、研究及政策咨询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学校许多关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领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与下城区委区政府、拱墅区民政局、浙江省委统战部等十几个公共部门接洽,商讨并促成学生赴上述部门实习。2002年5月,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下文简称“政管学院”)与中共杭州市下城区委组织部签订了专业实习基地合作共建协议,为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组织保障。协议中双方约定,下城区人民政府负责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锻炼机会,并协助学院做好实习指导、管理、考评等教学工作;政管学院每年暑假短学期组织学生赴下城区人民政府及其下属街道、事业单位、社区等机构实习,实习生须协助实习单位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自此,双方政校合作型公共管理专业实习教育基地正式运行。2013年12月,响应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浙江工业大学启动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2014年6月,在前期与下城区委区政府12年合作共建校外实习教育基地工作的基础上,学校教务处将“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公共部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确定为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由此,政管学院与下城区委区政府开启了政校合作型公共部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新篇章。

二、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与成效

(一)建设理念、目标和思路政校合作共建公共部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首先要在价值理念上达成一致,前提条件是双方基于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共建、共管创造更多的成果,并能“共享”。为此,双方协商后一致决定秉持“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理念。继而在目标定位上,双方共同商定把基地建设成为综合性、开放型、可扩展式的实践教育平台,为打造集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奠定基础。最后,在建设思路上,双方决定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为指导,结合下城区公共部门的工作需求,共同安排实践教学目标任务,共同管理实践教学过程,共同评价实践教学成绩。

(二)流程内容1.实习准备环节。首先,构建完善的领导组织架构。成立由学院领导和下城区委组织部领导组成的实践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基地重要事项的决策工作;下设由公共管理系主任和下城区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组成的实践教育事务管理委员会,负责基地日常管理工作;再下设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下城区公共部门实践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其次,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主要包括了解实习单位的机构设置、职能分工、人员编制及其运行状况;重点见习1项公共管理事务,独立撰写2篇以上公文;认真记录实习周记、实习报告表,实习结束后撰写一篇5000字以上的实习论文。再次,推行实习岗位双向选择机制。实践教育指导委员会商定实习教学工作安排后,由下城区委组织部发动部门提供实习生需求信息,实习生据此填报实习岗位意向,由实习事务管理委员会对实习生和岗位进行匹配。最后,组织开展实习岗前培训。为帮助实习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角色要求,基地每年都围绕实习纪律、礼仪、人际沟通等内容,对实习生进行集中培训。2.实践教育环节。一是采取多元化的角色实践模拟。对于赴党政机关、社区、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和国有企业实习的学生,分别采用公务员、社区工作者和第三部门工作者等角色实践模拟。二是实行双导师全程指导制度。学院专业导师主要负责知识理论见习指导、定期交流、实习回访、成绩评定和实结等工作,实习单位实践导师主要负责任务分派、业务指导、出勤考核、回访接待和成绩评定等工作。三是采用多种指导交流方式。学生实习中遇到困难,可与实践导师当面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等联系方式与专业导师沟通;实习中期专业导师必须赴实习单位回访,与实践导师当面交流学生的实习情况;实践导师对实习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随时向专业导师或基地管理委员会反馈。3.反馈评价环节。第一,学生按时提交实习作业。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及时将实习报告和论文上交专业导师,后由实践教育基地秘书(学院教学秘书兼任)整理、归档,并组织专业教师对实习论文进行遴选,择优编入年度实习刊物《管见》。第二,双导师评定实习成绩。在学生专业实习最后一周,实践导师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评定实习成绩。然后,参照实践导师评定的成绩,专业导师结合学生提交的实习论文、报告和实习回访情况,评定总成绩。第三,做好实习教学总结工作。专业导师要及时将实习指导教学总结表提交基地秘书,基地秘书在梳理专业导师反馈的问题、建议后,组织专业导师开展会议研讨,以便改进基地建设工作。

(三)建设成效自2002年实习基地协议签订、实施以来,政管学院在过去16年间先后派了约800名学生到下城区数十个公共部门参加实习(见图1)。2014年实践教育基地挂牌以来,“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日趋完善。一是建成了综合性、开放型、可扩展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前期12年合作共建的基础上,双方进一步将高校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纳入到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中,每年接收来自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数百名的实习生。二是为社会培养大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根据政管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提供的近4年毕业生去向统计,就业率从90.65%提高到92.29%,出国、升学率从13.08%提高到24.7%,公务员、事业单位录取率从5.83%提高到10.28%,薪资待遇、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①。三是推动了协同创新的多元合作平台建设。在人才培养上,签订了研究生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共建协议;在科研合作上,学院地方政府管理等研究团队与有关职能部门开展了多项政策咨询课题研究;在领导干部培训上,下城区委组织部借助学院师资力量,开办了妇女干部能力提升等多班次的干部培训。

三、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岗前部署谋划不周首先,实习岗前培训工作仓促。在学生赴基地实习前,学院基地负责人通过实习教育会议和下城区委组织部安排的实习动员会议,对学生进行简短培训,难以提高学生对复杂实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实习岗位双向选择的分配机制落实困难。在实习岗位双向选择过程中,因实习单位对学生不够了解,仍存在由学院基地负责人参考班主任、辅导员、班干部等多方意见决定岗位分配的问题。最后,统一实习时间与同学们的自主发展安排存在冲突。暑期实习与部分学生要参加保研暑期夏令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考试培训等活动时间冲突。

(二)实践过程管理松散第一,学生实习安全保障不到位。由于往年实习经费缺乏,未给学生购买实习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尽管迄今为止,学生实习期间未发生任何人身意外事故,但潜在的风险亟需防范。第二,个别学生违反实习纪律。由于个别专业导师未严格按照考勤制度来考核学生,默认由实践导师负责管理,而实践导师碍于情面,对个别实习生迟到、早退等问题也未惩戒,这既使个别学生的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又让实习单位面临权益遭受侵害的风险。第三,有些职能部门提供的锻炼机会比较单一。部分实习岗位提供太多档案整理、会务安排等简单的锻炼机会,实习生掌握后未做轮岗实习的安排。第四,双导师之间指导工作缺少协同。专业导师和实践导师通常只在实习回访或是实习生工作出现问题时才进行交流,而且实习回访时部分实习单位出于尊重的考虑,多由跟实习生接触较少的部门领导出面接待,导致部分实习回访工作流于形式。

(三)考评激励机制缺失实习成绩考评不仅是给出一个评价结果,还是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基地目前的实习成绩考评工作主要存在三个不足:一是实习成绩评价指标模糊,实践导师和专业导师只是根据实习生的整体表现和实习作业完成情况,笼统地评定成绩,难以量化地呈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二是实践导师和专业导师成绩评定的具体权重未作规定;三是实习考评结果运用不充分,在实习成绩评定结果上报学院实习基地负责人后,对实习教学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实习生、专业导师、实践导师未做评比、表彰,相关激励机制不健全。

四、优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统筹谋划实训工作部署首先,积极完善实习岗前培训工作。邀请基地各职能部门领导深入讲解实习注意事项;加强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机关礼仪、行政法规、安全保密等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针对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等行政管理实务进行培训[8]。其次,落实好实习岗位双向选择机制。采取人才招聘会的方式让实习单位和实习生进行双向选择、匹配,对未能有效匹配的实习岗位和实习生,由基地根据人才测评结果和学生意愿合理调配。最后,实施弹性实习管理制度,允许学生自主确定时间赴基地实习。

(二)协力推动过程管理精细化一要强化学生实习安全保障工作。继续完善岗前安全教育,明确专业导师对学生实习安全的管理责任;为每一位实习生购买实习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第二要严格落实纪律规范。建立严格的考核与请销假制度,实习生违纪行为一经查实,给予批评教育、取消成绩、通报批评等处分。三要推行实习轮岗制度,不断扩充公共部门开展实践教育基地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实习岗位。四要改进实习指导沟通机制。在导师沟通方面,要求专业导师定期通过电话向实践导师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明确实习回访接待工作由实践导师负责;在师生沟通上,学生实习中遇到问题要及时与导师交流,每周要通过实习周记向导师反馈实习情况;基地将加大对教学指导工作的督察力度,发现问题查实后,取消涉事老师的指导教师资格。

(三)健全双导师协同考评体系第一,建立学生实习成绩量化考核指标体系。设定政治素养、实习纪律、礼仪规范、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考核指标,明确每项考核指标的权重、赋分,更加客观地呈现每位实习生的综合表现。第二,量化总评成绩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权重。明确实践导师和专业导师考核成绩的具体内容、方法和权重。第三,继续做好导师指导总结表、学生实习报告和论文的归档管理工作,改进实结表彰会务工作,对优秀实习生、实习指导教师、优秀实习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在全球化、互联网信息技术革新以及转型社会治理风险的叠加影响下,我国公共事务管理亟需大量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但目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环节尤为薄弱。这要求“十三五”后期,甚至未来的“十四五”时期,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以满足公共部门管理实践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政校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是一种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提供真实场景下角色模拟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对提升学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和政府部门管理效能具有双重价值意义。当前在公共管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实践探索中,出现了类似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过程管理不够精细化、考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但政校双方只要秉持“开放、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合作理念,遵循教育部关于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目标任务、共同管理实践教学过程、共同评价实践教学成绩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凝聚、发挥共建单位的合力,不断拓展“政校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必将会建立更加完善的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发展于一体的多元化、复合型、高层次的公共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2]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274-276.

[4]沈勇,王有强.国外公共管理实践教育:模式、特点及借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72-76.

[5]娄成武,杜宝贵.中美MPA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23(2):16-20.

[6]杨逢银,李梦婷.国内公共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比较研究[J].高教学刊,2017(20):95-97.

[7]娄成武,魏淑艳,曹丁.“校府合作”: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9(9):103-105.

[8]张继亮,王映雪,何颖.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府校合作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58-59.

作者:杨逢银 杨颜澧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