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均等化范文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均等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均等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均等化

摘要:本文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访谈、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在公益基础方面均等化的现状与问题。结果表明:不断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标准及供给机制,有利于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应进一步规范组织管理体系,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均等化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均等化

我国十分重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特别是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主要指出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推进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幸福生活、增强体魄的基础保障[1]。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实现全民健身,须在《纲要》的基础上重视政府的倡导机制问题,在公共服务上尽力做到公平、均等,在公民锻炼的基础上实现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均等化,并促使广大体育部门的支持,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均等化。

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均等化理论研究

1.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概念

许多学者在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领域都已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做了界定与阐述,进一步完善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认识方面[2-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政府,在政府的带领下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另一部分则是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实施方面[4-5]: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式的多元化需求等方面的实施,为促进全民健身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研究认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是指全体公民进行身体锻炼,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公共体育服务。为使全民身体素质提高,应加强健身公共体育设施、健身指导等服务,全面整合社会、政府方面的资源,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在公益基础性上的投入,从而满足全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

1.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即体现全民健身过程中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平性、正义性,并使得全体公民均等享有健身权利。在研究均等化问题时,诸多学者将公共服务分为一般公共服务与核心基本公共服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又分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公服务均等化。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政府为全民进行健身而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公共体育服务与公共体育产品。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低、政府职责上的规划不够完善、服务认识不全面及实施方式的落后,使其发展趋势受到了较大影响。因此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强调公益性、基础性、公平性及均等性,并倡导广大公益性活动的开展,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界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均等化、保基本、坚持普惠性、可持续方向,从而解决人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和共建能力”,要求机构编制工作为公益基础性事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的保障,并满足全民健身需求。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基础性服务、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安全性服务均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容。因此实现全民健身,并使公民均等的享有健身的权利,须从基础抓起,加强政府职能,促使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

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的现状

2.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的发展不均衡

全民健身的发展具有科学性以及协调性,是符合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公益基础性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进行如下归纳:首先,公共设施的发展比较重视环境资源以及场地的均等性,做好保护环境以及场地设施的开放为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公共服务性、设施均等性;最后,公益基础性公共设施的发展是在公共体育服务的保障下实施,为推进体育文化强国的建设,应不断发挥着体育资源的优势,满足全民健身需求。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公益性、基础性资源需求对公共设施的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要求。

2.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效益不佳

公益基础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公益性、基础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工作的深入,受实际工作的重心以及体育管理体制影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活动及传播的广泛程度深受体育部门关注上有所松懈,即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缺乏。由于体育改革实践相对落后,体育社会化发展进步不明显,所以以行政操作为主,公益基础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仍继续进行。政府在公益性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倡导方面及加强基础性健身指导员工作方面都缺乏实际行动,使公民没有明确的健身方向,盲目的进行体育活动,并不能使全民健身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使得公益性、基础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效益达不到理想效果。

2.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组织管理体系体系不健全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组织管理体系包括: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国家对群众体育事业发展高度重视,为我国全民健身公益基础性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的发展提供的很好的机遇与支持。但是,由于相关理论及内容不是很完善且太过于单薄,导致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还存在很大的缺陷。首先,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公益性组织管理上来讲:一是一些底层政府并不重视这些,全民健身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并不高,政府部门也并不关注这些;二是全民健身公益性、基础性依旧缺乏,参与度也低。再次,从在全民健身公益性政策法规上来讲:一个是相关政策的具体性文件繁多,但是法规条文却少;另一个是相关制度存在欠缺,导致公益性、基础性公共体育设施使用率不高以及体育社团的积极参与度也不高。如何完善全民健身的公益性、基础性公共服务,是实现公益基础性均等化的一道难题。

2.4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供给机制不完善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不足、制度实施困难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公益基础性体育组织的发展与管理制度缺失及公益基础性“实施机制”更显得推拉不切实际,由于体育虚拟的行政观念,导致其主要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执行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主要措施也没有落实到位,可操作性较弱。又由于管理制度缺陷,经济发展不平衡,全民健身公益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供给不完善。

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均等化探讨

3.1全民健身公益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基本标准

全民健身公益基础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标准是指在政府倡导下公益事业的支持为公民健身提供基础的公共服务和体育产品。对全民健身而言,公共体育服务中的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建设即最为基础,我国现在的公益基础性公共体育的运动设施面积对于一些小区和城区都有一些指标。不过这个相关规定最主要的还是能够将制定的建筑标准能够运用在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上,不因进一步的进行这一设施建设,而拟定这样一个标准,然而,与此相同的标准如今只有城市才会有,那么应值得思虑的是我国的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标准。

3.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供给制度

根据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相关制度的供给不足现象,则认为制度的创新是解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制度供给不足的重要途径。关于制度创新性有以下解决途径:不断完善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制度的创新和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供给制度的创新需在政府的组织范围内进行。政府在支持和鼓励设施的实施建设、公益性体育机构、基础性体育服务、社会力量参与、优惠政策的制定上进行制度层面的完善,从而保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制度的供给。

3.3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的公益基础性之城乡区域均等化

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在差异性较大的城乡经济发展上得以体现,然而这一特点是使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均等化发展受阻的根本原因。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现象在我国具有长远的历史,解决这一问题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做到平等对待,并鼓励大量企业家支持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加强经济辅助,提供更多公共体育设施,从而使民众能获得体育资源共享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因此,缩小城乡经济差距,特别是不同地区的体育发展差距,有利于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趋势的实现。

4小结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益基础性均等化既体现了政府对公民体育权利的回应,同时,也体现了公益性、基础性公共设施满足公民在体育健身中的个体需求。全体国民都有选择健身的权利,在均等化标准上,每个人享受健身服务公平、均等。现阶段我国公益基础性服务不断加强,各项体育设施也正朝逐步完善的道路上发展,也正因为这样,公益性基础性服务对我国和谐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J].国务院公报,2016,(19):9-15.

[2]王先亮,房雪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理念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33-34.

[3]王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J].体育学刊,2016,23(3):46-48.

[4]李荣日,王跃,杜梅,陈林华,汪艳.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5):403-404.

[5]张康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11):12-14.

作者:李粤湘;冯道光;张国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