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公共服务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城乡二元体制造成资源配置的非均等性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内,江苏省受资源不足的制约和发展道路的影响,我省在供给公共产品领域实行了城乡有别的二元体制。江苏省内城市的公共产品大部分由政府提供,而农村的公共产品则由农民自己负担,该现象导致江苏省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失衡。尽管近年来江苏在农村教育方面加大了投入,农村的学校数量、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数量增长很快,与城市教育资源差距逐渐缩小,但在教育资源的质量上两者差距依然很大,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的状况未有根本性改变另外,教育资源集中的苏南地区的优势比苏中和苏北地区高出很多。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江苏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投入不均等的原因是省域内经济发展不均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苏南、苏北、苏中地区政府财政能力,而政府财政又是教育投入的来源,省会城市和地级市之间、地级市与地级市之间、地级市与县乡之间、县乡与县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等必然造成不均等的教育投入总量和教育投入百分比。
(三)教育公平问题未得到根本保证近些年来,虽然江苏省采取了一系列办法、举措,积极推进我省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使适龄儿童得到了接收教育的机会。但是江苏省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一,家庭贫困子女、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和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一直存在。第二,江苏省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现象十分明显,现代父母对于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越发强烈,使得我省更高层次教育公平难以得到实现。
二、江苏省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教育平衡发展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江苏省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也呈现出二元分割的状态,要解决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城乡二元分割的难题,政府应深入调研,根据江苏省内具体情况,逐步放宽农村居民落户城市的限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农村,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统筹区域基本公共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效益,为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提供补助;在城市,为进程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入学条件,降低门槛,对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和一定的财政补助,使农民工子女也能够和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到城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加强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和优秀教师流动制度建设,使城乡间教育资源能够流动,逐步拉近区域、城乡间的教育服务不均等化差距
(二)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标准标准化学校是指满足上级指定的各项指标的学校。理论上来讲,越发达的国家基本公共教育的标准应越高目前江苏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存在着城乡教学条件的不均等情况,无论是从生师比的软指标还是生均教室面积、计算机台数等硬指标上看,城乡差距都是明显的。制定科学合理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标准将能够有效推进目前的不均等问题的改善,同时防止铺张浪费。务实做法是,政府首先明确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薄弱的环节,由最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入手,由贫困的乡镇教育作为财政投入重点,制定合理的规划和可实现的标准,有步骤、分阶段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提供中存在的问题。如:建设操场增加体育设施;建立基础教育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教育信息化平台,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实现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解决以前建设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不断促进农村教育生活设施的改善。
(三)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经费保障机制教育是基本民生,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公共财政必须予以重点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教育质量提高的物质保证。第一,强化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责任。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是国家财政预算内拨款,确保和增加政府教育经费是解决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迫在眉睫。第二,改革政府教育经费分担方式,建立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财政责任过多的下放到基层政府,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过低。第三,切实回应社会构成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用常住人口取代户籍人口作为教育财政资金安排的主要依据,为教育的均等化、广覆盖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积极探索符合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兼顾各市区财力可能的定额和配置标准,全面提升财政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能力。
(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提供机制江苏省政府应转变自身职能,对教育资源进行一次系统而彻底的公平分配,也要为务工子女在所居城市就读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政府也应该进一步降低大学学费,尤其是对贫困地区的学生要有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者提供更多打工的机会和帮助。在就业市场,至少应该把很多有关户籍等准入门槛取消,消除制度歧视,才可能为农民学生建立一个公平的教育和就业环境。“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应要再接再厉,花大力气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使更多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作者:王菂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