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范文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某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9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2.04%(2/98)、护患纠纷投诉率1.02%(1/9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7.98±1.31)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极大地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增强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加强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护理

风险事件高发的科室之一是心血管内科。通常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年龄比较大,并且病情相对比较严重,同时有很多并发症也随之出现,病情发展很快,如果对病人的护理方式不正确,很容易导致患者心力衰竭或心跳骤停。随着医护人员护理理念与护理模式的改变,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即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为了明确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取得的价值,现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196例,均为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86例;年龄36~84岁,平均年龄(64.2±4.5)岁。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无认知功能障碍,无精神疾病,且对本次研究知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9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护理对象确定为对照组的患者。常规护理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检查患者的各项机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治疗过程中配合医生工作等。观察组患者的风险管理是以常规护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工作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健全

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与防范发生差错事故纠纷是具备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该制度的确定有利于保证医疗安全。由于心血管病房存在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需要建立多项制度加以管理,如病区安全管理与突发抢救制度;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护理的管理制度;护理零缺陷管理制度;年度风险管理与风险事件上报制度;专科培训考核与专科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制度等。如果有差错事故的出现,必须向上级上报,特别是如果出现了护理缺陷问题以及意外事件,必须及时承包,避免出现投诉或纠纷。

1.2.2安全用药相关制度

每种药物的使用都要注意其规定的注意事项。如硝酸甘油的使用之前,医护人员必须将服用该药物后出现的副作用(头痛、心悸、颜面潮红等症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清楚。如果硝酸甘油是静脉输注,必须严格控制输液泵的速度。若患者服用某些药物,医护人员必须告知患者服完药物后要卧床休息,以防止患者用药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1]。使用洋地黄类药物之前,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的心率进行监测,等患者服完药后再离开,与此同时,对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密切观察,床头交接班的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同时对病情进行仔细记录。

1.2.3加强仪器管理

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操作仪器,为了保证仪器能正常运转,医护人员必须定期保养和维修治疗仪器,使治疗仪器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护理人员操作医疗仪器的技能的提高是医院必须要注重的问题,为了防止出现因仪器操作不当影响临床治疗与抢救工作,仪器操作培训及考核要定期进行。

1.2.4增强安全护理管理

将护栏与防护栏杆分别安装在病床旁和走廊上,洗手间的地面必须保持干燥,为了避免出现患者坠床或摔伤等意外事件将扶手以及防滑装置等安装卫生间内。同时,将“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等护理警示标识悬挂在患者的床头。护理人员工作的警惕性可以被规范、醒目的护理标识唤起,护理风险被降低,并且护理出现差错的概率也被大大降低。医护人员告知患者的家属将防范措施做好,最好是有人陪伴患者上厕所,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便秘,家属需要及时报告给医师,为了避免患者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等症状,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指导患者排便。

1.2.5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与处理制度

护理风险事件一旦发生,护理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一方面是获得他们的谅解,另一方面是做工作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为了利于风险管理小组及时分析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对护理人员上报护理风险事件的行为要鼓励,并且实施无惩罚性的措施,有利于实现护理模式的整改与护理流程的改善。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中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因护患纠纷发生的投诉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综合满意度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控制评分进行综合比较,全面评价风险管理的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x±s)表示,采用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0.05。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发现,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4%(2/98),护患纠纷投诉率为1.02%(1/98)以及护理满意度为(97.98±1.31)分;对照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12%(6/98),护患纠纷投诉率为5.10%(5/98)以及护理满意度为(88.49±2.15)分。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讨论

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相应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一般的病情都比较严重,所以医护人员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时,很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风险事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质量直接受到较大的影响[2],所以将风险管理制度应用到心血管内科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将风险事件的事后处理转变成事前的预防就是风险管理。如果要防止不良情况的出现,就要施识、预见、评估护理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地防范措施[3]。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是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出现护理风险管理,因此,为了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使其要求得到满足,就需要护理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健全与完善,因而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就会提高。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2.04%(2/98)、护患纠纷投诉率1.02%(1/9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7.98±1.31)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见,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极大的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增强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加强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中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郑建萍,吴欣娟.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提升.护理管理杂志,2013,(48):37.

2万淑芳,万晓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中外医学研究,2014,9(32):89~90.

3徐小雅,王永生,王效惠,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四川医学,2012,333(5):906~908

作者:莫丽芳 单位: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