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中小型外贸企业在产品出口过程中由于企业本身认知与能力不足、出口产品自身的特点以及收汇方式等内因,加之缺乏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和相应法律保障、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等外因,导致其面临诸多信用风险问题。应构建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通过事前预警与客户信用风险和外汇风险预警,从而对出口信用风险进行判别、评价和控制。此外,还应建立科学的征信体系,建立并完善出口信用中介机构,并出台相应政策为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关键词]
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构建;征信体系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概念及意义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1.信用风险。众所周知,“信用是一种借贷活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它体现的是一种“借”和“贷”的关系,来源于贸易双方交付的延迟性,即时间差。[1]而信用风险是一种可能性,即不遵守诺言的可能性,是买卖双方由于一方违约而可能带来的相关损失。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信用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商业信用的缺失。很多情况下贸易双方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仅凭彼此的信誉与信任进行交付,诸如赊账、延期付款、预付定金等形式,时而会出现严重的失信问题。中小型外贸企业作为信用主体,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不得不承受信用风险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后果。2.外贸信用风险。外贸信用风险是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基于信用而提供商品或货币而债务人不能按期足额地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国际贸易具有特殊性,中小型外贸企业与外商发生贸易关系时,因国内外诸多条件的限制,比如信息不对称、资源利用的能力有限、新制度的安排等,使其不能很好地控制风险,而这一过程中风险却是始终伴随的。外贸信用风险严重威胁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3.外贸信用风险管理。外贸信用风险管理,指外贸企业对因信用关系而产生的对外贸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整套业务方案、政策措施以及为此而建立的一整套组织制度。[2]主要是对客户基本信息的搜集、债权的保障、信用的评估、应收账款的回收、信用额度的授予等等。采用相应的手段来预测进而管理风险,是外贸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职能。4.政府信用风险管理。政府信用风险管理一般包括政府如何建立信用风险的监控机制、如何提高政府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等。笔者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签约前。旨在通过对风险的类别进行辨识,并建立对外商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从而对风险进行判断和预测,尽可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使交易过程向良性方向发展。第二阶段:签约中。政府通过建立债权保障机制,帮助外贸企业增强信用能力、控制交易中的信用风险,在交易中期转移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第三阶段:签约后。政府对由于意外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的货币信用危机采取补救措施和保险手段,力促交易有序进行,并最大限度地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和利益不受损害。
(二)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外延1.合同风险管理。合同,是交易主体之间订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供货方不按照合同发货,甚至规格、数量、品质与合同及样品不符;不按规定的结算方式支付货款,甚至拖欠货款;产品包装不符合合同规定等现象。由于外贸合同中涉及的租船订舱、报关报检、货物采购、样品商定、支付方式、往来信函表述的准确性等事项十分繁琐,加上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使得外贸合同变得异常复杂。由于合同对于交易主体具有法定的强制约束力,因此就成为外贸企业应对国际市场信用风险的重要保护手段,是其规避国际市场各种不测的信用风险的有力工具。合同风险管理是外贸企业经营管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政策风险管理。对外贸易政策是进出口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法律、规章、条例及措施等的总称。对外贸易在遵循基本经济社会道德和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符合各国政府的相关政策要求。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实施的贸易政策通常是动态的、易变的,而这些不断变化的贸易政策对于另外一国来说就是政策风险,包括贸易壁垒、出口鼓励政策、出口管制政策、歧视性贸易政策等等。因此,中小型外贸企业有必要加强对贸易对象国的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信息的搜集和研究,对其政策走向进行预判和评估,综合研判因政策因素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并制定稳健而周全的应对预案。3.政治风险管理。政治风险即宏观环境风险,指由于政变、暴动、骚乱等所引起的国际贸易风险。这种风险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抗力”,比如发生政权变更、时局不稳、战争冲突、宗教争端、罢工、政府与企业对抗等政治、军事、社会事件。稳定的政局和政治环境是贸易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保障,外贸企业必须密切关注贸易对象国政局和时局的变化,尽可能规避因政治风波引发信用风险而对贸易活动产生不利影响。4.汇率风险管理。汇率变动风险,即由于货币实际升值或贬值幅度偏离了升值或贬值预期,某些资产或负债因汇率变动导致其货币价值发生较大变化。因为中小型外贸企业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支付过程中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以及自身能力不足等因素都会造成其应付汇率风险的能力较弱。汇率风险是因汇率变动引起的外汇收益或者成本的不确定性风险,不仅会对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可能引发信用风险,因此,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应成为外贸企业日常必修的功课。5.市场风险管理。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市场结构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风险是由于经济形势不景气、国际市场供给需求变动、市场的激烈竞争所引起的企业进出口贸易风险。由于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和企业自身发展中的缺陷,当前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如何把握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的走势,将市场变化所引发的信用风险降至最低,是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管理水平和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6.不同收汇方式的风险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即以信用为基础的商品交易活动。这种基于信用的交易行为的最大优点是节约交易成本,然而其缺点也十分突出,即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且交易主体难以预判和自行控制风险。在国际贸易中经常使用的汇付、托收和信用证等交易款项结算方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中小型外贸企业应加强结算风险管理,根据不同的收汇方式的风险类型及其特点,结合市场形势及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从节约性、便利性、风险可控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何种收汇方式,而不能仅仅为了节省费用而选择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
(三)加强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有关数据显示,中小型外贸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60%左右,随着中小型外贸企业业务量的不断扩大,信用风险问题尤为突出和重要。[3]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在出口业务上竞争力差,且技术和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其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面临着更多的威胁和挑战,因此,研究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是提高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应针对不同类型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不同信用风险,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加强对外商的信用信息搜集和反馈,进而对其信用状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估,据此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这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增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现状及成因
(一)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现状据统计,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率高达6%,这一数据远高于西方国家的0.4%左右的水平;从期限结构上看,拖欠一年以上的逾期账款高达40%。实际业务中,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经常受到货款拖延、合同违约、逾期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到账等问题的困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应收账款和呆帐坏账的问题,坏账率高于发达国家15%左右。而大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可见,加强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二)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成因分析1.内因。一是中小型外贸企业自身能力不足。作为弱势群体,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规模小、人数少、资信程度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它们经常忽视客户的资信调查;而在国际贸易中,为了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这个环节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能事先做好资信调查工作,很多损失是可以提前预见并加以控制的。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贸易交易条件逐渐放宽,但由于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客户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很多不确定风险因素。二是出口产品的特点成为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出口产品主要以纺织、木材加工、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少,市场竞争激烈。为了生存和获取利润,企业间常常进行恶性竞争,在出口贸易中往往选择比较宽松的付款方式,从而降低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三是收汇方式本身的风险。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普遍采用汇付、托收和信用证等结算方式,由于结算方式不同,面临的风险也各不相同。2.外因。一是缺乏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目前中国仍然是“非征信体系国家”,具有权威性、为社会高度信赖和广泛认可的征信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像标准普尔、穆迪和菲奇公司那样的专业性的信用评级机构,无法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信用环境支持。二是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从政府层面看,我国缺少严格而规范的信用管理政策以及既能发挥市场机制又能体现政府职能的法律法规。中小型外贸企业所遭遇的信用风险是个中间地带,《保险法》中没有规定,《外贸法》中更没有具体规定如何为其提供信用保障。法律的缺位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消极因素,甚至是一种打击。三是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中小型外贸企业在风险管理体制上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职责划分不清、观念陈旧等问题,成为困扰中小型外贸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1.事前预警。为了准确反映进出口商的风险现状,须做好事前预警工作。政府在选取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时,应坚持成本最低化原则,既要考虑政府可以利用的有利资源,又要考虑实际情况。制定的预警指标应体现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对交易情况和贸易前景进行风险预估和评价,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交易方案和有利的支付方式。2.客户信用风险预警。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信用风险监控和综合处理的相关机构,建立客户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建立客户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时,选择的指标应尽可能客观反映客户风险的大小。如今商务部已经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服务及相关技术,但服务质量和业务能力却存在欠缺,而且理论上尚未建立起对客户风险进行有效判断的模型,今后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3.外汇风险预警。在研究外汇风险预警机制时,首先要构建反映本币卖出压力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EMP,也称外汇风险预警指数;然后构建相应模型进行风险预警。通过外汇风险预警机制预测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企业对外贸易活动和收益的影响,制定预案,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加以应对。
(二)风险决策机制的构建1.风险的辨识。风险的辨识,即通过对进出口信用风险的分辨、认识和甄别,找出有关风险的特征和因素,包括风险的类型和特点、范围和程度、发展和走向等等。出口信用风险种类繁多,为了消除风险,政府和企业就需要选择相应的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对信用风险展开调查,争取将损失控制在可消减、可弥补的范围内。这是辨识风险最为重要的一步。通过分析原因,辨识风险的存在性和破坏性,为其后的风险评价打下基础。2.风险的评价。通常,中小型外贸企业进行信用调查时,对银行的依赖性很大,认为银行的资料和数据相对权威,可靠性较强。其实真正的主导者应该是政府,在风险评价体系上,应由政府组织和协调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外商的有关信息。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对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价,对风险进行定位,研究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确定需要采取的措施。3.风险的控制。一是内部机制的控制。政府和企业在控制风险的过程中,要考察外商的资产负债情况、财务运行情况及企业盈亏状况;在签署合同以后,要重点考核客户是否有能力支付以及是否能够履约。采用国际贸易支付手段时,要检查单证是否相符、是否齐全,同时考察交易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及管理层的能力和信誉状况等相关信息。二是外部机制的控制。做好外部机制的控制,首先要加快推进信用风险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政府要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不道德的违约及失信行为进行制止、谴责,以至惩罚。其次是要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出口信用保险是指外贸企业在经营出口业务中向保险公司或政府有关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保障得到大部分货款的一种信用担保形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经济环境变化莫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政治风险、外汇风险、市场风险和合同风险等,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预防收汇风险,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当然国际保理业务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支付选择。但目前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这项业务尚属新鲜事物,需要一个逐渐适应和广泛接受的过程。
(三)风险沟通机制的构建良好的风险沟通机制有利于将风险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相关企业和有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和化解风险,或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因此,必须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并及时公开信息。政府可以利用网络的力量,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网络杂志和报纸、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以及通过新闻会等形式及时、准确地真实的信用信息。要加强政府与银行及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把外商最新的资料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达给急需了解交易对方情况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政府还应与有关行业协会开展合作,提供相应的数据和资源,指导中小型外贸企业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四)风险责任机制的构建面对瞬息万变的信用风险,需要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建立严格的风险责任机制,及时处理各种风险信息和风险事件,并对风险应对不利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和问责;同时建立完善的风险决策监督和反馈机制,通过决策、监督、反馈、建言的有机结合,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四、完善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征信体系征信体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节约和减少交易成本而建立的一种反映交易主体信用状况的社会保障机制,它可以改变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后果。近期,商务部实施了商务诚信建设重点推进计划。为了贯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选择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5省市的87家企事业团体作为全国首批商务诚信建设重点推进单位。由于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工程浩大,因此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应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为中小型外贸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
(二)建立并完善出口信用中介机构信用属于稀缺性资源,信用缺失将影响中小型外贸企业和外商之间的经济往来,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的信用中介机构,能够为信用体系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但是由于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因而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服务的准确性、公平性、及时性等方面常受到公众的质疑;可以说它的运行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对信用中介行业进行总体规划,增加中介机构的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管。如若引进国外大型征信机构,则要控制好数量,并严格控制其市场准入。对于征信机构的服务人员也应加强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三)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为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长期以来,资金不足成为制约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快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投融资平台。同时,要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合理引导资金的走向,尽量提高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信贷权重。[4]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创新思维,除了开发适合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金融产品外,还应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区域性债券市场,给予为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的金融机构以适当的优惠政策,使其更好地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方士华.国际结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46-47.
[2]布赖恩•科伊尔.信用风险管理[M].周道许,关伟主,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67-69.
[3]刘仓.中小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4):45-46.
[4]史春欣,孙晓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破解[J].税务与经济,2015,(3):52-54.
作者:王晓丹 万兴亚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