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生职业生涯档案建设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职业生涯档案作为现今学生学籍档案的重要补充,可以在提升学生职业生涯意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职业生涯档案一般包括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生涯规划书、社会实践和作品展示等内容,具有真实性、个性化、信息化等特点。
关键词
生涯档案;学生;信息化;学分制
当前的大学生档案,主要就是指学籍档案。学籍档案一般包括高考成绩、成绩单、体检表、毕业登记材料、奖惩情况、入党入团记录等。整体而言,内容结构乏味单一、保存传递方式落后、利用率偏低[1]47;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在校经历,但是不能给与用人单位更多信息,不利于校企合作[2]69。中学时期的档案内容更加稀少单一,很少涉及到学生的个性特征、职业期望等个性化内容,非常不利于被他人全面了解、认知。当前,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中学生正经历由父母主导、就业率导向等转向自我主导、个人需要导向;在毕业时,大学生也面临着临时性、过渡性的就业和长期稳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建立和健全学生职业生涯档案是一种解决以上难题的新兴方式,日益受到各方重视。
一、学生职业生涯档案的作用
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15—24岁属于职业探索期,青少年(主要指大学生和中学生)开始在课堂、社团和工作实践中尝试,有意识的收集相关信息,并尝试性的开始选择、发展相关技能,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3]15。在这个阶段建立和健全职业生涯档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如下
1.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生涯档案如实记录着学生的求学生涯。通过自我认知、职业探索,学生可以较为主动和全面的了解职业发展目标,进而定期反思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提升忧患意识,并反过来进一步推进生涯发展。在面对升学、就业等人生大事的时候,彰显针对性和主动性。
2.有效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效率。职业生涯教育自从2008年教育部发文后,得到了跨越式大发展。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必修课,所有的高校学子都接受了课堂教育。但是同国外比较,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还需要提前至高中,甚至是初中。目前,高中生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不是根据自我的需求、个性、能力等综合考虑,而是依赖父母、教育部门的引导、以及各种社会机构推出的就业排行榜,这极大的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权,同时也降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比如针对非第一志愿选择的专业,许多大学新生往往表现为学习兴趣偏低、学习动力不足;即使在多数大学里转专业限制逐渐减少,但整体而言还是满足不了多数人的需求。因此,在职业生涯教育的课堂认知以外,引入职业生涯档案,贯穿中学、大学时代,提高学校的培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加强用人单位的人才发展质量。就业匹配度,是学生们非常关心的话题,也是用人单位关注的。生涯规划档案相比较自荐信和简历而言,可以较为丰富的展示个人风采,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展现学生特点,较大程度上满足用人单位的了解需求;不仅可以作为求职的敲门砖,而且可以作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权威平台[2]69。用人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发展,而员工的发展更加离不开用人单位的发展,双方都需要互相知情知底,互相促进。紧接着职业探索期的,就是职业建立期(年龄跨度为25—44岁)。在职业建立期阶段,用人单位需要了解清楚员工的长期发展目标,方便于定位和发展,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恰当的使用。
二、学生职业生涯档案的内容
1.认知自我。全面的认知自我,首先,需要了解自我需求、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是什么,是崇尚独立自主、还是信奉利他主义;是希望安全稳定,还是多样变化。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决定着想要什么。个人有价值观,用人单位也有价值观;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集体价值观,因此用人单位在录取员工的时候非常看重价值观之间是否匹配。其次,还需要综合认知自我的性格特征、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等。认知自我途径可以依靠标准化的测试软件,比如目前较为成熟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性格类型测试和职业锚价值观测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三大测试都是基于西方人的常模建立的,因此还需要借助一些非标准化的评估方法,比如自我内省比较法、360°评估法、专家咨询法橱窗分析法等。
2.职业探索。职业探索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一部分是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前者是学校的官方指导意见和教学纲领,所有的课程开展均围绕其进行,具有普遍性和阶段性;后者属于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目标,贯穿整个求学生涯、工作生涯,具有个性化和长期性。具体而言,个人职业探索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用人单位走访实习认知等动态方式为主,以网站搜索、《职业分类大典》查询等静态认知为辅。
3.生涯规划书。传统意义上的生涯规划书仅仅是学生在上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后的课程作业,属于一次性写作;作为整个职业生涯档案的核心,显然是不够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扩充生涯规划书。一是明确时间跨度。将自己的人生目标、长期职业目标、短期大学目标写于纸上,定期对照反思;初入大学,始业教育结束后,撰写大学规划;邻近大学结束,撰写的就业简历和自荐信等。二是动态总结调整。生涯规划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馈和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定期进行总结,每学期结束都需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照生涯规划目标,进行对比和总结,反思和调整。
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涵盖内容广泛,从专业相关度上来区分,可以分为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两大类。专业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去参加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走访调查、职业资格证书等,非专业实践则包括志愿者活动经历、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证书、创业计划书等。
5.其他展示。学生职业生涯档案除了上述的四个方面必备以外,还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学校主张以及用人单位需求选择性加入学生作品展示、诚信教育档案和心理咨询记录、职业指导咨询记录等。其中,学生作品展示,既可以是课堂作业、毕业论文,也可以是专业竞赛作品、个人美术、摄影类兴趣爱好作品;形式上可以是图片、文字等静态的,也可以是视频、录像等动态的。
三、学生职业生涯档案的工作原则
在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档案的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秉持真实性、个性化和信息化的原则;否则,放弃了这些原则,也就等于使这份档案趋于失去本来的意义。
1.真实性。档案的生命力在于真实记录,是其发挥功能和作用的根本所在[3]47。一切档案的第一原则始终都是真实性。职业生涯档案作为档案的一类,虽然是新兴的,但也不能例外。当前,生涯档案的不真实主要集中反映在两个点上。首先,学生主动造假,特别到了毕业求职季,一些学生的简历,往往出现“注水”现象,一个班级甚至会出现十个同学九个班长;其次,学校的评价鉴定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客观上也是失真的表现。
2.个性化。每一位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发展历程更是千差万别。大学生的生理条件、心理特征、心理倾向、所学专业、性别、家庭状况都有所不同;同时就业目标、择业动机、就业类型、薪资要求、工作地域等也有所不同[4]77。每个学生每一个阶段,所交往的人不一样,所经历的事情更加不一样,进而所得到的记录肯定也不一样,评价更加不能一样。总之,个性化是职业生涯档案的最大特色,需要多方明确。
3.信息化。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学籍档案,不仅不便于查询,而且往往不对用人单位事先公开,这极大地降低了使用价值。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如果档案想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做到信息化。职业生涯档案需要时时记录学生的生涯规划制定、执行和反馈、调整,以及学校、用人单位在培养、使用过程中给与及时的评价,同时能够在互联网上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浏览,甚至以互联网+的方式更广的传播、更快捷的互动。
四、学生职业生涯档案的运行机制
1.校院两级,分工分责。学生职业生涯档案的运行,首选需要学校的大力推动,无论是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学校层面,可以尝试成立学生职业生涯档案领导小组,下设招生办公室、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招生办公室负责整理历年来各专业、各学校的招生分数,加强与中学联系,引导中学生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记录在册。由于多数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心,多数挂靠在心理咨询中心或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负责学生的性格、兴趣和价值观测试和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和就业咨询。教务处负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团委则负责社会实践的实施。二级学院层面,更多负责一线指导学生,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听从组织安排,加强自我培训,做好指导和记录工作。
2.学生主体,多方协作。学生职业生涯档案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无论是职业生涯档案的哪个方面,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如果学生被动参与进来,就会产生自我认知模糊、职业探索不详、生涯规划书应付、社会实践不真等各种消极现象。在实施过程中,职业生涯档案需要多方协作,不仅校内各部门、各条战线的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需要统筹合作,而且校外的用人单位、各类社会结构也需要密切协作。用人单位需要给与学生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表现进行鉴定和评价,大型社会活动组织者需要给与学生作为志愿者的经历进行证明和表彰。
3.引入“学分制”,创新形式。任何一项任务的开展,都需要有一定的形式要求。为了更好的推动职业生涯档案建设,建议一些先行的学校可以尝试施行“学分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从制度上保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直接提升学生就业意识和规划意识,间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而言,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在学生入学出就明确学分要求;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方联动,在学生求学期间时时记录、反馈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宋姣.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档案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4,11(中).
[2]姚莹.大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兰台世界,2014,10(中).
[3]金海燕.大学生人生规划与择业指导[M]杭州: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2012.
[4]武林.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13(8).
作者:武林 金建勋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