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质量工程的协同创新分析范文

质量工程的协同创新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质量工程的协同创新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质量工程的协同创新分析

一、协同创新的实然困境

(一)政策统筹有待改善随着协同创新工作的逐步推进,深层问题不断出现:或是各部门之间壁垒森严,缺乏集思广益、统筹协调:亦或是在某些项目上资源重复投入,而真正用于解决重大技术合作难题的资金则不足;或是内容趋同,一窝蜂上马雷同项目,缺乏宏观调控,导致产品缺乏特色与竞争力;亦或是部门之间在关键问题上互相掣肘,各自维护本部门及基层单位的利益,导致政策难以落实;或是相关部门对自己的定位不准,思维固化,习惯性地运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合作主体,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亦或是经济部门、科技部门、教育部门之间运行机制不同,政府部门在如何统筹协调各部门以形成有效的合作,共同推进产学研发展尚不足以满足需求。

(二)合作渠道期待拓展总体而言,在开展产学研项目上,当前大多是围绕某个项目进行的短期合作,许多为企业服务的团队也体现出个体化的特点,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对重要的技术领域缺乏长期的跟踪和研究,此种状况对于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其实是颇为不利的。当前的大学、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往往浅尝辄止。主要体现在,在技术转让和单一的项目合作这一初级阶段,三者之间围绕某一领域的点对点合作较为普遍,但围绕产业链进行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总体上还比较匮乏。特别是在发展战略、项目开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如何结成利益共同体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以及如何让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结成战略联盟则是下一阶段需要深入思考的方向。

(三)利益分配尚需探讨客观地说,大学、企业与政府之间合作的根本动力在于各方利益的诉求能够得到充分地满足。然而由于当前大多数合作项目是点对点的,合作各方看重更多的是短期物质利益,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此外,合作各方对技术在利益中所占据的比重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即使在合作初期达成一定的协议,但随着合作项目的进行,当利益触手可及之时,往往出现不讲信用、违背协议的情况,致使某一方遭受较大的利益损失。与此同时,法律对产学研联合开发合同中关键要素界定不够严谨,导致一些失信行为凸显。

(四)协同目标遭遇瓶颈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各自任务和目标有着本质差别:一是项目选择时,因为高校科技经费筹集不是市场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而政府较少考虑企业需求,形成了高校追求专利、论文等的评价导向,所以学校科研人员更倾向于研究有一定学术水平、有利于评职称评奖的课题。而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压力之下,迫切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产业升级,主要依据市场需要进行项目选择与开发。二是项目完成的标准,高校以研制出样品为成功的标准,并不关心产品的成本与批量生产,而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尽管政府、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三方的合作也已经初具规模,呈现出喜人的局面,但现阶段合作多以单个项目为主,在整体规划与有效监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协同创新的真正实现,关键在于资源配置、利益分配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创新。

二、协同创新取向的应然性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的是产生梦想很容易,但是将其变为现实则步履维艰,颇为不易。在协同创新的美好憧憬中,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也有着许多共同的梦想,这一共同的梦想铸就了彼此互惠的坚实基础,而“双向的内外互惠性是推动改革前进和扩大改革影响的关键因素”。

(一)凸显政府主导作用政府是协同创新的宏观调控者和服务者,是产学研各方之间利益分配与积极合作的协调者。政府应在统筹、规划协同创新活动中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建立各种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各方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为协同创新的深入开展提供服务、支持与保障。也就是说,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统筹资源,加强产学研的协调统一,推动协同创新的全面展开。其次,鉴于我国地区差异显著,政府对协同创新的促进不仅要体现在共建研发实体等高级形式,也需要做好像举办不同部门之间交流与成果展示会、创建沟通信息的政府平台等一系列基础工作,使产学研各方的信息沟通更为畅通;因此,政府必须转换职能,在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协同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性,摆脱过去直接组织创新活动的角色,主动为各种协同创新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优化的环境,加大对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通过改善科技成果转化后的市场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提高产学研活动参与各方的创新积极性。

(二)完善产业创新链条改善创新链条的不足离不开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我国目前的协同创新活动中,各主体之间的基本利益导向和评价机制相差悬殊,共性技术研发薄弱、合作渠道单一,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我们要从改善产业创新链条着手,积极探索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建设的新机制,为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夯实基础。其次,探寻组建创新战略联盟,加强配套产品的创新研发,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再次,将研发拓展至整个产业链条中,在制约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材料、装备制造、工艺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人员流动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在有利于政府、企业和大学的合作基础上建立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和相关责任制度,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提倡科研人员把服务企业取得的成果作为晋升职称和考评业绩的必要条件,鼓励他们到相关企业兼职。反过来,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可以考虑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入手,不妨将企业中那些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科研基础的人才引进学校,形成良性的人员双向流动。本着相互信任与长期合作的原则,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能有效地培养一批高校紧缺的“双师型”教师,更能为广大在校生提供真实、可操作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技术指导,有效地缩短了产学距离。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得到的锻炼,更加有利于其日后就业。此外,将企业家请进来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熟知企业的需求,尽早进行职业规划,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人员的双向流动,可以更好地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横向课题的开展,让学生具体体会到科研带给企业的巨大效益,提升其科研兴趣。

三、结语

任何一个组织如果自我封闭,缺乏足够的合作精神,就永远不可能具有生命力。对于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来说,积极地相互合作、分享信息,共同面对困境与问题,确立规划和解决问题的机制,重视核心成果的取得,将有利于各方在横向、纵向、区域上实现耦合。政府借助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降低各方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减小创新成本;大学和科研院所凭借自己拥有的大量高科技人才进行知识创新,并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其他机构提供创新的智力资源,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企业可以借助自身的市场和资金优势,通过购买大学的技术进行转化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各方的互惠共赢。

作者:卢健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芙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