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质量观内涵探究范文

教育质量观内涵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质量观内涵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质量观内涵探究

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1],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等为主要内容,以项目引导为主要抓手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高等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2];高等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此,质量工程对于引导和带动本科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对高等教育不同产品的不同期望形成各不相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反映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不同认识,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3]。高等教育质量观从不同视角分析有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高等教育人才质量观、高等教育功能质量观、高等教育价值质量观等[4]。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等教育质量观已经突破了过去的单一模式,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潘懋元先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一文中将大众化教育阶段质量观与精英教育阶段质量观作了比较,提出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由全面素质质量指标和多规格、多层面质量要求构成,对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作了科学的分析[5]。

一、质量工程的质量观

教学质量观说白了,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认识和意识,体现为人们对教学质量高低优劣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对教学质量内涵的不同理解与价值判断,制约着人们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实现对教学质量的追求。质量工程的基本要求是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树立优质的教学质量观是发展优质高等教育、实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历史使命的重要基础。

1.资源质量。优质教学资源是实施质量工程的基础[6]。优质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保障优质教学的实施,而且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优质的教学资源包括先进齐全的教学实验设备、充足的教学经费、丰富的图书资料、完善的校园网建设,等等。同时高校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优质资源基础上重点扶持,沿着分批次、分层次、整体推进的思路,促进学科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加强共享资源建设,努力创建精品课程、名牌专业等优质教学资源。

2.过程质量。过程质量是优质教学的核心。优质教学质量是一个长期积淀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包含范围很广,如课外环节的配合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等方面。质量要想有保障,就必须加强教学团队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只有那些对学生有高度责任感、高业务能力、拥有高思想水平的教师才能实实在在地解决教学质量问题,落实优质教学;要端正学习态度,培育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7];狠抓学生的主动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心态等,所有这些都是优质教学保证的关键因素。

3.保障质量。教学质量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中心和重点。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通过督导制度、听课制度等多渠道、多层次来监控教学质量;建立教育教学工作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领导机制和考评机制,从而充分调动改进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和教学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展现自我管理的水平与能力、自主发展的潜质,逐步建立由行政管理为主导向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转变的教学管理保障体系。

二、质量工程的内涵

质量工程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培养人才也是高等教育最本质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是推进质量工程的本质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随着投资主体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多样化的办学形式的不断出现,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观也必将成为新的趋势[9]。

1.以特性发展为根本。人才培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产品生产,其特殊性在于人与人的潜质的不同,经历不同,兴趣爱好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世界上不会有相同特点和成才轨迹的人。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长处,以尊重学生个体发展为前提和人才特色为根本,推动质量工程的深入开展。充分关注学生不同需求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10]。根据学生个性的本质特征和独创性组织实施教学,并以课堂为主,实行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为多样性人才培养创造条件。注重综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与提高,从而实现主体人的转型[11]。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创造条件着力培养学生有个性地学习和发展,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分工的高度专业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日趋多样化,不仅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术性、研究性人才,而且需要懂得技术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掌握职业技能的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12]。就大众化进程中一般本科教育的社会职能看,不同本科院校的职能不尽相同,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是否满足服务地区经济和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欢迎,应当是最主要的质量标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始终了解发展趋向,把握现代社会与经济活动的最新动态,使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时代的发展特征。将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13]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密切合作,积极开辟校内外实践基地,类似综合的自主创新实践机会要创造条件为学生广泛的提供,完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大学生创新立项为载体,积极实施大学生科技实践训练计划,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搭建良好的平台。

3.以特色为源泉。特色是高校发展的源泉,确立特色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校办出自身的个性,让不同类别的学校办出自身的特色,这或许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14]。特色就是集中学校的智力、财力,发挥学校的优势,在若干特点上呼应、扩展,进而达到某方面或者超越某领域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地位并处于领先地位,满足社会对于优质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的发展。特色是学校求发展、求生存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发展由求单一、重趋同转向求多元,高校领导应该有特色发展的意识,重强项特色转变,要能够根据学校学科的特点、地域文化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依据或者社会需求的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打造学校的特色,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政府应该在教育管理上,实现政策、体制上的科学设计,个性管理、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求生存。

4.以遵循规律为前提。规律是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5]。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遵循教育规律,一方面要适应教育内在的需要,契合学生实际,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受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层次,这是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契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需要,根据学校的类型定位、专业定位、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提高教育质量是时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改革,充分认识质量工程的重要性,树立务实、高效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建立高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和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与质量,共同把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