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问题与对策范文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问题与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问题与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实验室仪器设备作为高校课题研究的有力保证,是高校教育发展及教科研能力发展的基础。随着近年来政府对高校科研资本投入的扩大,各种昂贵的电子精密仪器设备纷纷进入高校实验室。然而现阶段的高校实验室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何管理这些精密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从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入手,简要分析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高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问题;对策

实验室仪器设备储备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是高校科研教学发展和实施的有力保障[1]。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鉴于高校实验室的高尖端仪器设备是国家财政部门转款专项购买的,高校的高精密仪器设备具有不可重购性。此外,受传统管理理念限制,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老化,仪器设备的存放和使用缺乏科学的规划,仪器设备的闲置更是阻碍了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管理技术人才的缺失更成为当前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现结合管理实际需要,系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1管理制度陈旧落后

很多学校对于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陈旧落后,尤其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不健全的使用管理手段已经严重影响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1)从仪器设备的采买环节分析,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并未针对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的购买论证,尤其是一些精密度极其高的实验仪器设备采购时,未结合实际的考察和调研,仅凭借销售人员的宣传和推荐就盲目购买,导致很多仪器设备在购买后使用率并不高。同时,很多院系为了实现教学评估,将手头的经费利用出去,即使学科项目的实验很少,学校也会购买与之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更有甚者很多仪器设备的购买并未经过必要的理论认证,导致仪器设备和实验项目不匹配而出现闲置,这不仅是对学校资源的浪费,也是管理制度落后的集中表现。(2)从仪器设备的验收环节分析,高校实验室对于新采购的高精密仪器设备的验收工作落实不到位。对于一些新进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常采取简单入库的验收方式,未针对采买合同和售后服务等相关信息进行实际的信息录入。很多货品进入库房后都未登录在册,未做到验收信息的有效录入,为后续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麻烦。

1.2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落后

当前,很多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处于尴尬的后勤地位,无论是职业归属还是职业待遇都与一线教师差距甚远,导致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意识滞后。(1)管理人员无心钻研管理技术、无心研究电子化办公设备,对于管理工作缺失热情和期待。(2)高校在管理人员培训上未予以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导致管理人员逐渐丧失工作热情,技术水平也得不到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落后直接导致了很多精密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得不到有效的储存和保养,从高校科研发展角度分析,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对于实验教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变得越来越频繁,在高负荷的使用中,很多仪器设备不堪重负,如果未给予适当的日常养护,使用寿命将逐步缩短,甚至在仪器设备出现问题时,管理人员未能及时发觉,导致仪器设备得不到有效的保养和维修[2]。

2强化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有效途径

2.1强化实验室建设

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体系中,高校应加强实验室的电子信息化水平建设。(1)通过先进的电子信息办公设备实现管理信息的常规录入,大到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小到实验室的使用记录,均应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存档于管理平台中。以高校实验室的资料档案存储为例,按照高校固定的信息编号,将学校仪器设备进行统一分类,按照年限、种类、价值、使用情况等内容进行资源的汇总和上报,实现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2)通过建立电子信息平台,简化使用流程。在校园内部,高校实验室管理者可以将实验室中仪器设备的相关参数和使用信息上传至网络。使用者可以在信息平台上进行仪器设备的预约使用,管理者可以根据日期的安排合理调控各学科的实验安排,避免实验仪器的重叠使用。同时,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知晓当日实验室的计划安排,了解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在网上进行预约,合理安排实验时间。网络信息的实时监控便于实验室管理者有效掌握仪器设备的应用信息,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环节进行计划性调整,避免重置性浪费,对于需要报废和可待报废的仪器设备进行系统的回收利用,为校园资产维护保驾护航。在信息化办公设备的使用中,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更加便捷,办公效率显著上升[3]。

2.2完善管理体制

制度是一切工作展开的前提和保障,对于高校实验室管理,完善的制度即科学的分级管理制度。针对现阶段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我们可以设置4级管理部门。第一级别为校级管理机构,其主要针对实验室的资产进行统一管理。第二级别为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采买和应用管理,包括高精密仪器设备的采买验收,做好科学合理的购买论证和学科调研,确保校园资产的价值属性得到有效利用;设备管理部门做好仪器设备的检修工作,随时检查仪器设备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及时与厂家进行沟通维修,确保实验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4]。第三级别为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部门,主要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安排,通过网络信息化仪器设备的应用,大到仪器设备数量、质量的变动,小到仪器设备应用的记录审核,都能在信息平台上找到相应的数据归类,真正实现信息的全方位共享。第四级别为监察管理部门,通过专门成立的监督管理小组,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制度落实及仪器设备的采买、报废等资产评估活动,审计各企业仪器设备的使用程度,维护高校实验室资产的增值保值。通过一系列的监察考核手段,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技术钻研能力,从内在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效率。

2.3创新制度管理

为配合信息技术的办公设备使用,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应随之进行调整,在仪器设备的申请、审批、购置、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1)通过制定购置采买计划,落实实验室基础仪器设备建设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各学院如果要购买相应的仪器设备,必须提前申请,并上交可行性计划,通过上层领导的审批核实进行后续的购置采买活动,仪器设备采购的工作将根据相关法律条款的规定,由专人进行统一采购,在专人专责的工作中,有效保证高校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调配。(2)通过制定仪器设备使用制度,全面实现办公信息化管理。高校通过电子信息平台建立电子档案,按照使用对象、使用时间、实验目的进行相关信息的录入。同时,高校应强化仪器设备的产权管理,对高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进行有偿服务,在实现增值效益的同时确保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3)通过制定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现高校资源的合理调配。在仪器设备管理中,不断强化日常保养,加强与厂家的保养合作。对坚持日常保养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反之进行惩罚。在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对于长期闲置的仪器设备或是使用率较低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管理部门需要进行仪器设备资源的重新配置,结合各学科的实验数据,对仪器设备进行统一调配;对于需要淘汰的仪器设备,管理部门需要走报废环节,做好申请工作,在技术部门专业鉴定后,根据相关的法规政策,实行报废处理。

2.4加强队伍建设

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5]。高校应建设一支一流的管理队伍。对于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优质的管理人员需要拥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能够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执行管理标准[6-8];通过定期的法律法规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优质的管理人员还应拥有坚持不懈的钻研韧劲,不仅能够灵活掌握仪器设备的采买技巧、合同签订的有效方法、账务核对等对外业务,而且了解各学科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清楚各种机型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能够及时发现仪器设备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维修。此外,优质的管理人员能够借助高校的优质资源,利用走出来和引进去的学习方式,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等办公手段的不断提升,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愈加重要,且管理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越来越多的高精密仪器设备进入高校实验室,我们应强化高校实验室管理意识,完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思维,通过队伍的建设和信息化电子办公设备的应用,解决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丁,邹玮,汤克勤.浅谈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23-24.

[2]张思琦,靳辰飞,凌凯隆.建设高校实验室全开放管理体系促进大型仪器设备良性运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6):286-290.

[3]田峰.浅谈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设备工程,2018(16):26-27.

[4]高凤新,卢士香.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的信息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72-274,282.

[5]熊娟,杨向荣.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及资源共享的探索[J].分析仪器,2010(5):84-86.

[6]杨美荣,刘祥港.构建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信息管理平台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128-129,148.

[7]周庆西.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的管理质量评审模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70-72.

[8]毕强,郭莹娟.关于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科学管理的探讨[J].广州化工,2009,37(5):237-238,243.

作者:樊冰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