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现代仪器分析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课程定位与内容设置
1.1课程定位
国内高校对于公共选修课也比较重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及专家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教学开展了探索改革及提出了较好的建议。一般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偏文学艺术方面较多,理科课程因其专业特性,开设起来相对较难,将化学实验引入公共选修课程的更少。实验教学应该与本校本地区特色结合起来,正好笔者所在的江汉大学测试中心正在进行食品安全分析方面的研究,而且食品安全也是近几年来人民大众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所以笔者选择了食品安全分析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公共选修课首先要做到“雅俗共赏”,“雅”可以理解为专业性,“俗”可以理解为将专业性的东西大众化,能为大多数人所接收。食品安全分析实验内容一般是针对分析化学及食品专业的学生开设,而公选课是针对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所以课程题目及内容要相对“俗”一些,所以笔者确定了该课程的名称为《好看不“好”吃—食品安全分析检测》,好看是指现在众多的食品商家为了追求外表及口味而超量添加各种各样的色素及添加剂,这样的结果只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所以叫做不“好”吃。课程的副标题“食品安全分析检测”引入专业层面的内容,整个课程题目就是“雅俗共赏”的体现,希望学生在选课的时候能够先被课程名称所吸引,保证选课成功。
1.2课程内容设置
同课程名称一样,课程设置也要体现“雅俗共赏”的特点,根据江汉大学对公共选修课课的学时要求安排课程内容。一共24个学时,课程分为六章,每章4个学时分为两个小节,每个小节2个学时,每次课两个学时,共上12次课。每一章固定由一个老师负责讲授,一共有六个老师参与到本课程中。每一章讲述一类食品安全问题,第一节课介绍该类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怎样去挑选相对安全的食品,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此类食品安全中所做的工作及一些法律规定。第二节通过一个典型的简单的食品分析实验,让学生了解常用的食品安全分析方面的仪器设备,以及这些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扩大知识面和专业视野。每一章的实验所用的分析仪器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仪器都是食品安全分析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设备,包括原子吸收光谱仪,离子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2新颖的授课形式和灵活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公共选修课的授课形式是大班大教室教师讲台授课,本来公共选修课就是学生自由选择的,与本专业联系不大的。很多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来上选修课,如果教师还是墨守陈规,照本选课,只做简单的理论阐述,这样只会使原本就被大多数人认为“非主流”的选修课更加边缘化。所以,授课形式也应该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会给好的教学内容锦上添花,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可以加强教学效果,巩固学生前期所学的知识。
2.1实验室授课
选修课是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和方法均可以不受原课程体系的约束,这样,我们就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选择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首先,授课地点选在江汉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仪器分析实验室,而不是传统的教室。上课形式采用讲座问答和小实验的形式进行,与传统的公选课相较教学形式和内容有很大的改变。
2.2多种选择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在食品安全及分析测试技术方面进行科普性教育,要求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为了解,知道,不宜采用普通的试卷考试的考评方式,因此采用学生写报告和小论文的方式来考核。内容有三种可以选择:(1)某类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2)某种分析仪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3)本课程的学习感受。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可以开一个报告会,抽十几个同学把自己的报告或者小论文做成PPT,和大家一起交流心得体会。
3选课情况
本课程在2013年10月初向教务处申请,通过学习学术委员会的评定,同意开设,参加11月份在学校网络上的选课程序。11月26号选课结果出来,一共有99人选了本课程(选课人数低于40人的课程不得开设)。因本课程是在实验室开设,所以对选课人数做了限制,限制为50人,通过选课的时间顺序确定前50名同学。这50名同学中,只有18个同学是理工专业的,其中只有4个同学是化学专业的学生,其他的都是文科甚至还有音乐和体育专业的学生。这样看来,文科的学生对于理科内容还是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望。这样也给我们这个课程的上课团队带来了压力,以前针对本专业的学生上课要讲透讲深,现在面对大多数的文科学生,怎样把课程讲的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是我们接下来要仔细研究应对的目标。
4结语
本课程是基于江汉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分析仪器以及所从事的食品分析方面的研究所设计的。表面上看是比较专业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但是从选课情况来看,却收到了文科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说明文科学生对理科专业知识也是比较感兴趣的。对于推进文理渗透、文理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范本和参考。
5致谢
本课程的设计和开设得到了本课程讲授教师团队的大力支持,他们分别是张远方,万昆,谭芳,杨志华,曹一平等。本课程的开设也得到了江汉大学教务处,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学办公室工作人员以及实验中心主任陈春华的支持和建议。在此特向以上相关人员表示感谢。
作者:杨小秋张远方单位:江汉大学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