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阐述医学院校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针对专业、层次特点,因材施教
仪器分析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分析前沿的诸多领域,学科交叉明显,是医学院校检验、药学、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高职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我校,现代仪器分析作为选修课面向各专业本科生开设,在有些院校也作为研究生的选修课。因此,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调整教学内容,可突出专业实用性。对医学研究生而言,只是把分析仪器作为课题研究的手段,所以可以在学生了解仪器分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对其讲解仪器的应用范围、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并进行综述性质的专题讲座,提出医学研究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仪器分析理论是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对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高职高专学生,可简化理论的讲授而以计算机软件加以演示,着重让学生掌握仪器使用和试样制备的方法,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从本科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流向看,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医疗卫生、食品卫生、药品、商品及环境保护的检测,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应用广、普及率高、实用性强的仪器上。如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安排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儿童血中铅含量,防止有害元素过量危害健康;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安排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发锌含量,因为锌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微量元素;针对药学和检验专业,安排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黄素,质谱法检测青霉素钠,红外光谱法鉴定硫酸庆大霉素和硫酸小诺霉素,荧光法检测溶液中镉含量,气相色谱法分离溶液中苯和甲苯。选取和专业相关的仪器分析内容进行讲授,学生可直接接触实际分析工作,增加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
传统实验教学主要依靠教师单方面的讲授,由于学生事前经过理论课的学习,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和学习疲惫。为了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仪器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我们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和发现式教学方法。如在介绍红外光谱仪分析固体试样时,首先明确学生对红外光的了解情况,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接触,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习兴趣大增,然后借此引出光谱知识、仪器工作原理以及日后工作中会接触到的试样。学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可以随时提问,由教师或其他学生作答。在介绍仪器工作原理及应用时,可联系可见光、紫外光、荧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横向比较,既复习了光谱知识,又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光谱仪框架图。为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可选取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与学生共同讨论,并讲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相关理论,使学生坚信学有所用。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案件,根据实际案例讲解三聚氰胺的分析检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有些兴趣很高、表现突出的学生,在保证基本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可对其进行额外指导,使其在教师指导下做一些设计性实验,参与一些与仪器分析相关的科研活动。
3有效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改变了以板书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获取量。将课堂上难以讲解甚至根本无法画出的仪器内部构造、工作过程、光路图、电路图以及新型仪器外观制作成幻灯片、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将晦涩难懂的基本原理用生动的动画和简洁的图表表现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制作幻灯片时应注意每张幻灯片内容不宜过多,文字叙述尽量少而精。但实验教学不能纯粹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还要结合口头讲授和板书,一些重要的操作步骤还是要板书,使学生既看得清楚又记得牢固。
4实验教学科研化,培养科研意识
通过把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成研究应用教学,使学生获得科研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科研意识。通过利用传统经典实验,使学生掌握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结合实验室仪器进行实验研究,并分解成若干小课题,让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侧重训练学生如何利用仪器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例如,仪器分析在药物成分研究中的应用,就引出本次课的第一个问题:这个过程有哪些步骤?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每个步骤需要借助哪些仪器?如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第三个问题:每个仪器的作用、特点和注意事项是什么?这样以实际研究工作步骤为讲课顺序,使不同仪器辅助一个具体的研究工作,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仪器应用方法。
5开放实验室,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放实验室是当代高校实验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向,可以克服实验课时少,学生无法近距离接触大型仪器的弊端,有助于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充分发挥仪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开放部分仪器设备,如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学生既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设计性实验,又可以重做课上失败的实验,为学生自觉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总之,实验教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纽带。通过探索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认识到实验教学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作者:崔颖高颖赵莹魏晓晴单位:辽宁省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