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生学习能力的仪器分析教课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教学改革措施及效果
1.1紧跟时展步伐,更新仪器设备,改善教学条件《仪器分析》是一门发展迅速而活跃的学科,仪器设备和信息更新速度快,所以实验教学的内容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进行不断修正、提高和发展。借助于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经费和江苏省211工程等经费的持续支持,学校、学院近年来对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的进行改造升级,淘汰了落后、陈旧、老化的仪器设备,购进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如Lambda2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Lambda3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29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L-2000液相色谱仪、TraceUltraGC气相色谱仪、LCQDecaXPMax液质联用仪、Agilent7890/5975气质联用仪和NovAA400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系列先进仪器,并配备了一些相关的小型仪器设备,如固相萃取装置、超声波提取仪和水浴式氮吹仪等,使目前教研室的实验装备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这些仪器设备已充实到《仪器分析》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已有的仪器设备条件和专业特点,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将教学和实验的重点内容放在色谱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联用)和光谱分析方法(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上,并且学生实验的教学和试验,与主讲教师的科研项目、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完善和巩固理论课学习的各个知识点。
1.2利用多媒技术手段和参观先进的仪器设备的机会,增加教学信息量目前我们的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理论教学时间相对较少,课堂上无法全面、细致、透彻地讲授每种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学生在实验操作也会产生一些疑问,会遇到一些针对性很强、自身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提高《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手段如flash等动画形式增加仪器分析实验课教学信息量,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仪器的结构、实验操作、各种仪器安装调试和分析过程等不易理解的难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了课堂空间,提高了教学效果。让学生亲身体了解仪器分析发展的前沿,认知先进的仪器设备。
在模拟实验和一些仪器动画操作流程和的基础上,我们积极与国内外的大型仪器生产厂家和市场推广中心联系,如与美国安捷伦、德国布鲁克、日本岛津等知名仪器公司联系,在扬州大学设置专题讲座,聘请专业人士归纳讲解大型仪器的基础知识和具体应用实例,在学院学科新购仪器进行安装调试时间,都将学生都带到安装调试讲解的第一现场,让学生在专家的讲解和演示中学习仪器的基本结构、新颖的科研方法和手段,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促进现有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开放服务、提高有限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益,近年来学校已经开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库建设工作,推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安排学生参观扬州大学测试中心的各种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如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核磁共振仪等)。在学习过程中,学校测试中心负责技术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实地介绍各仪器的主要结构、功能及再主要科学研究上应用实例。参观活动不仅开拓了学校现有仪器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还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1.3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探求研究性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一直以来,人们对《仪器分析》实验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开设的实验基本上都属于验证性实验,把重点放在了验证已有的知识理论和规律上。不可否认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但是,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往往使学生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位置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目前许多院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已经习惯了“照本宣科”的实验模式,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动手及实验设计的创新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实验学习改为主动探索性研究,我们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通过自我设计、自我完成、自我提高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课的学时,并根据理论知识精选、整合实验内容。
为充分发挥学院目前所拥有的仪器设备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对实验教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基本思路是将实验课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为目标的基础实验,在基础实验中,选择常规、应用性强的分析手法—光谱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包括红外光谱法、电位分析法等经典实验,2~3人为一组,要求学生以实验为载体,弄清仪器原理和构造,初步掌握仪器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定性、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为下一阶段的设计性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主要以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设计试验,3~4人为一小组,结合主讲教师的研究平台,试验前教师向学生阐明设计性实验的主要的想法和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让学生在学校图书馆网络数据库中查找相关资料、并且要求以英文最新的参考文献为主,通过文献资料,每组同学经商议后设计实验方案、技术路线,主讲教师再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实验任务,此阶段教学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养成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实验作风。
在教学中,两阶段的教学方案,二者互为补充。如在第二阶段的实验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今后工作和发展的方向,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实验教学环节将综合性设计实验的内容设定为“阿维菌素在蔬菜、水果上的残留分析”,并要求每组同学选择不同的试验材料为对象进行研究,使学生的实验内容和具体的科研前沿有效、及时连接。实验前,要求学生提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阿维菌素的性质和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提取、检测方法,在教学交流探讨并设计出包括采样、样品前处理常规的提取净化方法如固相萃取技术等、测定等各分析环节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设计完毕后,分组进行汇报,师生共同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并作必要的修改。对于实验方案设计不佳,甚至失败的学生,帮助其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给以必要的鼓励和引导。然后,由学生自行准备实验,进行色谱分析前样品提取、净化、预处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总结报告和学术论文,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本阶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积极激发和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查阅资料和整个试验过程中品尝创新实践的滋味,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撰写论文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锻炼综合归纳、语言表达能力。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并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1.4互动性教学平台的建立
在理论教学上,我们抽出了小部分时间,让学生组织材料并上台主讲目前世界仪器分析发展的最新进展及趋势,在主讲过程中,任何学生都可以随时提问和总结的。通过互动性教学平台的建立,争取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化信息量和知识面,通过我们多年的实践,同学们普遍反映效果良好。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克服了教师与学生直面接触时间有限的弊端,所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与探索。为了帮助学生更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外知识,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网址和文献检索网址、世界著名实验室简介及其相关链接、互联网学术资源搜索方式和会议文献及检索方式等内容,为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学校教务处建立有网络教学平台,主讲教师可以讲讲课内容、作业公布在网络平台上,并设立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互动模块,这样就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可靠交流平台。互动平台中,设置了《仪器分析》理论教学和实验部分,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和实验自测题等许多内容详细公布在网络上,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课前预习,掌握实验所用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2小结
在《仪器分析》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充分发挥学科的自身优势,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必须坚持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注重研究性教学改革。在当前社会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通过对《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可培养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并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改革,不仅对主讲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实验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增加了对专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3展望
网络教学是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完善《仪器分析》网络平台体系的建设,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库,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并根据实验教学发展的要求及时进行修正,使网络平台的应用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求。
作者:陈小军单位: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