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现象学的古典园林探讨范文

建筑现象学的古典园林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筑现象学的古典园林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筑现象学的古典园林探讨

摘要:从建筑现象学的视角解读中国古典园林,以人的直接体验为切入点,通过场所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分析,以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现象学;中国古典园林;场所现象学;知觉现象学

1研究背景

前人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和理解。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原理方面,明末造园艺术家计成所著的《园冶》总结了造园的设计手法和设计原则,从规划选址、建筑设计、叠山理水、地面铺装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阐述[1]。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讨论了中国古代造园的一般原则,并介绍江南各地著名园林的历史沿革、现状以及艺术特点[2]。刘敦桢先生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对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和具体手法进行阐述,并通过拍摄的照片和测绘的图纸对园林实例进行介绍与分析[3]。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根据观赏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动观和静观,其中静观是指有静止不动的固定观赏点,动观是指有动态的游览运动路线,提出面积小的园林以静观为主,面积大的园林以动观为主[4]。彭一刚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运用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从视线设计、空间组合、空间层次、空间序列等多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具体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5]。从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方面,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通过详实的史料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分期,并详述了不同类型园林的特点[6]。总体而言,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主要根据知识和科学进行认识,侧重于物质形态和视觉效果方面。建筑现象学是对人与环境关系进行的研究,认为认识世界需要回归存在本身,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建筑现象学可以分为两大领域:一个是诺伯格•舒尔茨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发展的场所现象学,场所现象学将人与环境联系在一起,并指出场所是人“存在于世”的立足点。另一个则是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知觉现象学是将空间环境与人的知觉感受相结合,以知觉为对象,透过知觉去发现自我与环境的联系[7]。

2场所现象学分析

2.1物质环境

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是由特定地点、特定环境的具体结构和特征构成的总体气氛。当人在环境中感受到了归属感,体会到了建筑环境的意义,感受到了“人”的存在,便产生了“场所”。西方古典园林设计思想认为景物与人的生活无关,与人们的思想感情没有联系,园林只是供人们散步和休息的地方,将道路修成直线,将山丘铲平,将花卉树木修剪成几何形,将建筑与自然对立起来。而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认为建筑与自然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中国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方面通过建筑的群体组合形成自由随宜、高低错落、顺应地形的整体布局,同时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做到疏密有致。在建筑单体设计方面,采用木框架结构,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将建筑与自然相融合。

2.2精神环境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都认为每个地方有其相对应的神,神赋予每个地方以生命因而成为场所,长期在此居住的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实践赋予场所以场所精神。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精神是一种此时此地的独一无二的空间体验。斯蒂芬•霍尔认为建筑与场地具有诗意上的联系,并将这种关系称作“锚固”[8]。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其中意境即将主观的理念与客观的物质环境相结合。中国古典园林通过植物配置、自然水体、山石、道路路径、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建筑材料等实体表现形式赋予其场所精神,引发人们某种情感共鸣和联想,使人们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与愉悦。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通过抽象的手法概括自然,例如叠山理水中,常常选择具有“皱、漏、透、瘦”特点的太湖石堆叠代表山峰,并在水面驳岸形成曲折有致的边界用山石点缀代表湖面,营造高山流水的意境,使人们在观赏过程中将情感融于客观景物中。所以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是人们寓情于景的体现,具有强烈的场所精神。

3知觉现象学分析

感觉通常是指受到刺激的感觉接受器官所获得的直接的体验结果,而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外在刺激物的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活动。知觉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外在信息进行加工、推理、联想、概括的过程。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知觉现象学分析主要是从知觉体验的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3.1视觉体验

视觉会给我们传达最直接的信息,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讨论视觉体验时,有必要区分视网膜成像的“视觉域”与人的主观意识加工所形成的世界的区别。人们通过对视网膜成像的“视觉域”进行有意识、有选择地处理,与过去的经验和记忆进行联系,创造一个自己所见到的“视觉世界”。这种通过“视觉域”构建“视觉世界”的过程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活动。本文所讨论的视觉体验主要是指人们主观经验构建的“视觉世界”。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通过抽象、概括的设计手法模拟自然形态,使观者产生联想,达到特殊的视觉体验。例如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对天然山岳的抽象提炼,用太湖石的堆叠构成代表山峰,引起人们对自然山岳的联想,强调通过唤起观者自身的经验,通过人们主观经验构建“视觉世界”,从而达到情景交融。

3.2听觉体验

拉斯姆森认为声音对于人们体验空间、感受空间具有重要作用[9]。声音的存在创造了完整的场所概念,如果没有声音的存在,人们对场所的体验就不完整,就没有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国古典园林往往通过风、雨与松林、竹林、芭蕉、建筑等要素的相互作用来营造不同的声境。例如扬州个园的院墙上开有孔洞,当风经过孔洞时,流速加快,便会发出凛冽的声响,通过声音唤起人们对冬天的记忆。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建筑群,通过风吹过松林摩擦而发出阵阵松涛之声渲染氛围。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以“声景”为主题,在建筑周围旁种植荷花等植物,借下雨时雨水落在荷花上产生的声响效果引发人的联想,借助听觉变化渲染环境,烘托氛围。

3.3触觉体验

触觉是人们感受外界刺激最敏感的方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人们的触觉体验一方面来自于人们对建筑材料的质感、导热性等特性的体验;另一方面来自于对自然环境的体验。中国古典园林是以木材作为基本材料,木材导热系数很小,人在触摸木质扶手、门窗时,温度宜人,软硬适当,具有自然亲近之感,能给人以良好的触觉体验。植物和水体可以通过水分蒸发作用调节气候,改善气候微环境,提供良好的触觉体验。例如树木的遮荫,有效地减少了太阳辐射的照入,同时水体还以蒸腾作用增加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这样就降低了空气的温度。这些触觉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体验。

3.4嗅觉体验

帕拉斯玛认为对空间的最强记忆是对空间气味的记忆[9]。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是嗅觉的主要来源,植物所散发的清香可以增强人们的嗅觉体验。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谈到“园林无花木则无生气”[2]。例如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四面均为可开启的门窗,每当夏天微风吹过时,会闻到种植在池水中的荷花香味。怡园的藕香榭在池中种植莲藕,当夏天清风拂过时,藕香四溢。狮子林的“双香仙馆”因种植有梅花和荷花,冬天梅花和夏天荷花的清香能给人带来舒适愉悦的心情。中国古典园林通过花草树木在环境中的设计,使气味与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了人们的嗅觉体验,提高了人们对环境的空间感知。

3.5“运动—时间”的体验

梅洛•庞蒂认为身体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身体的运动体验是具有主动性的,而非单纯的外在刺激带来的被动感觉的综合体,因而身体被赋予了主体的意义。中国古典园林采用自然式布置,在景观设计中讲究含蓄美,通过蜿蜒曲折的路径设计,树木、建筑构件的应用,使人们漫步其中的景色半藏半露,吸引人们主动探寻未知的景色,增强了对园林的空间体验。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追求视觉景观的审美,还追求“可看可居可游”的空间效果,强调人在空间内的运动来体验园林。例如狮子园中的假山吸引人们进行攀爬,在领略园内景色的同时,最大限度调动身体的运动。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丰富的视觉效果,形成时空结合的空间体验。

4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花草树木、山石水体和建筑所组成的综合体验的场所。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析,不止是对空间功能、建筑形式的分析,更应该关注对整体场所的感知。中国古典园林从场所现象学分析来看,是使人与环境相融合,具有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统一整体。从知觉现象学分析来看,是从人的身体感知出发,是综合性知觉体验的空间场所。运用建筑现象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能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将设计经验拓展到当今的建筑创作中去。

作者:陈璐 董建文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 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