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宋代山水画中园林建筑及其环境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园林体系上也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宋代经济、文化多方面繁荣发展,推动了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园林建筑形态。这些园林建筑虽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其不仅是艺术层面的集大成之作,而且凝结着宋人丰富的营建经验。该文结合宋代的山水画,分析其中体现的环境智慧,进而提出对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山水画;园林建筑;景观园林
1.园林建筑与环境气候相适应的构造特征
南宋时画作《柳阁风帆图》中的楼阁位于江畔,俯峙山川河流。柳荫中的阁也有远离尘嚣的恬静与惬意,一式直棂窗使这座半隐半现的阁保持着淳淳的古味。阁顶端建置悬山顶,出梢的设计巧妙地在屋面两侧形成了出沿。在多雨的南方地区,这种设计形式可以让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有效地防止雨水渗入墙体,延长墙体的使用寿命。值得注意的是,这幅《柳阁风帆图》中的悬山顶属于改良式的悬山顶。悬山顶山墙外侧增设了较窄的侧屋檐,藏在人字庇中,这种屋顶被称为“四庇悬山顶”[1]。两庇屋檐使建筑的挡雨遮阳功能得以增强,由此可以推测,这座柳阁应该是位于高温多雨的地区。在一些明显描绘北方园林的画作,如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郭熙《早春图》中,则没有出现这种建筑形制。这种设计增大了屋顶的使用面积,让屋顶在自然环境里“生长发展”,在新的地域环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园林建筑根植在具体的地域环境中,建筑形态往往会根据地域特征发生相应的变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表现在具体的营造技艺层面,即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技艺,使建筑形态适应于自然环境,充分凸显建筑的优越性。
2.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景观的有机相融
园林从最基础的选址开始,便注重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破坏原有的基址环境。建筑布局注重因地制宜,与原有的山水地貌、植物景观紧密结合。以郭熙的《早春图》为例,画中的园林建筑选址于山林地,借山为基,彰显其高,利用山势地形的变化构筑环境景观的重心。建筑的整体布局因势随形,体量小巧灵活,既能够适应山体环境,又不破坏地形,建筑组织有条不紊[2]。人们登高极目,视野开阔,遥望水流从山间缓缓流出,至山腰垂落汇入河谷,给人高出尘世间的感觉。画中楼阁旁的亭子依山中平地而建,面重山,目列岫,与楼阁一起宛如壁间镶嵌,竣极天工。亭所在的区域虽不宽阔,但只有亭一座建筑,与楼阁相比更加显得小巧玲珑。如此,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融合,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好似浑然天成。《早春图》中的楼阁聚集,亭子稀疏,只有伶仃一座。多重楼阁在山麓间聚集,加上体量高大,成为汇集人们视线的构图中心;同时又因高而致远,可将四面的景物聚敛在楼阁之内,缩小了经纬之间的距离。由此,笔者总结出《早春图》中的园林建筑布局特点:总体因山就势、高低错落,局部松紧有序、张弛有度。从《早春图》中楼阁与亭周围的植物分布情况看,建筑修建时有意避让和保护了周围的植物,建筑周围佳木丛生。画中的树种多为松树,枝干遒劲。伸展的松树线条将楼阁与亭子的建筑线条连接在一起,水平延伸,与远景的山势走向一致。同时,其向上矗立的姿态引导人们的视线向空中延伸。流动的建筑线条与遒劲的松树姿态相映成趣,使构图免于单调而多一丝灵动。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楼阁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被弱化。松树的枝条是具有自然美的曲线,其质感独特,使松树常在园林中被应用,借此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搭建的规则式建筑形体[3]。
3.低碳环保的低技术解决微气候舒适度的问题
在宋代山水画中,园林建筑很注重小环境的构造,运用巧妙的营建技法,结合当地的天气特征,最大限度地处理好防水防潮、保暖通风、光线采集等问题,改变建筑形式以适应环境状况。如,宋代山水画中的园林建筑在形态上经常可见处于不同墙面的窗之间互相对开,这就为利用自然风使室内通风提供了便利。以风向特征为设计建筑朝向的依据,形成自然的穿堂风,缓解了夏日室内的闷热[4]。相较于现代建筑来说,宋代的建筑形态注重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融合。园林建筑大都依景而建,于山环水绕中布局,周围莳花植木,起到庇荫消暑的作用;加上使用栏杆代替围墙,多处开窗开门,以方便居住在此处的人们向外观景,使人们可在宽阔通畅的空间环境中感受物我合一。每一座园林建筑都可以打造舒适的小气候环境,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场所。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自然的结果就是园林布置模仿自然,集中体现古人的宇宙观和最高思想境界。宋代的园林建筑具有注重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的特点,注重天地人的系统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原因在于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必须依赖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他们强调要努力追寻天与人的相通,要按自然规律行事,以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谐。这种对环境的认知观体现在造园中,则是注重对环境的改造甚于纯粹的创造,体现了顺势而为的理念。园林建筑在其选址、空间布局等方面都深刻地体现了宋人的环境智慧。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观念仍然能被应用于现代的园林建筑设计。现代设计师可借鉴宋人成功的经验,学习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保留地质地貌和水文条件的原始状态,使设计充分融入自然环境。山水环境中有人为营建的部分,而人为的营建又是建立在钟情自然、寄情山水的基础上,最终使园林具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融合的特征。
二、宋代山水画中园林建筑文化内涵的物质化表达方式
西方建筑史把建筑的发生归结于柏拉图的真善美。建筑的特性首先是实用、牢固与美观,而后逐渐延伸成形式、作用与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美观和意义都是从精神层面上讲的。园林建筑的建造者在考虑建筑功能的同时,还会不自觉地在园林建筑中融入文化理念。不仅仅是园林建筑,所有的建筑皆是实用功能和地区民族历史文化观念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的心理体验活动也在其中[5]。宋代山水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疏朗、旷达。与之对应的是园林建筑一般采用简洁、舒远的布局,使用朴素的材料、较少的装饰零件,或用简易的形制代替。这对于文人的意义是褪去浮华、回归本心的生活形式,他们隐匿于山水之间,避开人世喧嚣,修身养性,在有限的空间中感悟物我合一。朱光普所绘《江亭晚眺图》中的水榭面对着悠悠烟水,背靠着茂林修竹,建构十分简单,单檐茅草瓦顶,朴素的四根立柱,唯一算得上精心布置的是水榭内的栏杆做成了美人靠的形式。水榭的四周均无遮挡,目的在于使自然景观与建筑特点紧密结合。简单又不失逸趣的美人靠在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作为过渡载体,无论从亭内往外观察自然景观还是建筑,都十分和谐亲切。宋代文人心中普遍有着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源于他们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的渴望与对内外忧患的担忧,使他们产生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怆情感。《江亭晚眺图》中的“江亭”充分体现出园林主人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追求。园林主人寄情于山水,并随心之向往追寻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远离闹市,转而注重对内心的探索,得到心灵上的慰藉。文人优雅、含蓄的自白使园林充满了文化内涵,园林建筑成为文人辩白、自省自励的场所,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6]。
三、宋代山水画中园林建筑对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的启示
成功地处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宋代山水画中园林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宋代园林的南北地域差异显著,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园林建筑。从客观的角度看,我国地域宽广,经纬跨度大,气候变化多端,从南到北由潮湿多雨逐渐转变为干燥少雨;地貌特征多样,自东向西由平原向高原呈阶梯状升高;加上复杂的水系等,影响了园林建筑的形态特征。虽然不同形态的园林建筑具体的建造方法不同,但是其都立足自然,在布局上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顺势而为,即使加入人工调适,目的也在于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有机相融。园林建筑适应于环境,根据环境气候的变化,建筑构件也与之相适应。同时,建筑构件也致力于提高微气候的舒适度。园林建筑体现出的与环境浑然天成的生态智慧,与环境一起发生,成功地让其成为组成环境的一部分。当下的景观园林设计应当学习借鉴这种主动适应自然的经验。宋代园林在选择了得天独厚的基址环境后,建筑根据地形特征布局,仿佛随境而生,意趣横生。自然环境因建筑的点缀更突出秀丽无双的景致,建筑也同样因顺应自然环境而更彰显画意魅力。除了自然条件,现代景观园林的建设从初期规划起还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只顾形式技法的堆叠而缺失深层次的文化表达。宋代山水画中的园林建筑是空灵开放的,其发挥着器皿的作用,保存着一个地域乃至一个时代的文化。现代景观园林设计要根植于地域环境,取材于本地,展示具有当地特点的园林,凝聚传统文化语言,令景观园林以其内在的文化生命得以延续。
结语
研究宋代山水画中的园林建筑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今天,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典园林在经历修缮和维护后,仍然保持着本身的形态和特征,吸引众多游客观赏。要深入研究宋代山水画中的园林建筑,并非要求当代建筑在外观形式的设计上借鉴和参考古代园林,而是借鉴宋人对于园林建筑的营造理念,体会其中传达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因地制宜地将宋代山水画中园林建筑的营建经验与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相结合,从而构建出宜居宜游的园林景观,为游人提供愉悦情性的游乐空间。
作者:李寒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