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速公路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为解决高速公路边坡工程存在的不稳定等相关问题,文中对南平联络线高速公路工程A8合同段赤门互通改路(G1K0+280~+370)右侧边坡岩土工程进行了勘察,明确了其中的水文地质条件,可为之后的加固措施编制提供数据信息,以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关键词:高速公路;边坡工程;水文地质
0引言
作者通过南平联络线高速公路工程A8合同段赤门互通改路(G1K0+280~+370)右侧边坡岩土工程的勘察结果,详细分析其中的公路边坡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该区域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需综合考量及分析,才能确定最终的边坡支护设计方案,进而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
1高速公路边坡工程概况
该工程的边坡位于南平市境赤门乡西马村,位于南平联络线A8合同段赤门互通改路匝道G1K0+280-G1K0+370右侧,原设计为四阶普通防护边坡,开挖边坡现阶段共4阶,第1阶,坡率1:1,坡高8m;第2阶,坡率1:1,坡高8m;第3阶,坡率1:1.5,坡高8m;第4阶,坡率1:1.5,坡高约15m,坡脚已设置上宽为1.5m、高3.8m的挡墙,基础埋深约1.2m[1]。因为存在连续降雨问题,工程中的赤门互通G1K0+280~+370段右侧边坡后缘红线外位置有一处(裂缝长10m,前沿宽6m,下错高2m)存在扩大趋势,属滑动裂缝,设计根据现场情况,在该路边坡坡脚设置上宽为1.5m、高3.8m的挡墙,基础埋深约1.2m,对该边坡进行刷坡卸载处理,相应清理表层土体,之后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再次出现土层下滑现象,因边坡属高陡,地质情况较复杂,根据业主及设计要求,对该边坡进行地质勘察,以确定边坡支护设计方案[2]。
2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2.1地形地貌
在分析过程中发现,该边坡的地形地貌为典型的侵蚀剥蚀丘陵地貌,边坡所在位置,原始地形为上陡、中缓、下陡,上部坡度范围为30~35°,中部坡度范围为20~25°,下部受地层开挖坡度范围为34~45°。在上边坡中,主要植物包括:杂草、竹林以及灌木林[3]。在边坡的南侧存在冲沟,长度大概为300m,有200~230m3/d的流量。沟谷的形状为V形,底部的宽度大概为3m,且在沟底存在基岩裸露。两侧的山坡,有20~25°的坡度。
2.2地层、地质构造
在工程场地中,存在第四系残坡积层(Qdl-el)地形结构,也存在一部分人工填土层(Qml),下伏岩性为典型的燕山期侵入黑云花岗岩(γ52(3)c)及其风化层。对地层以及地质构造进行测绘时发现,工程现场并没有断裂构造和新构造活动迹象。
3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3.1地表水
对工程的地表水进行详细勘测,发现工程区域的地表水南侧有冲沟,东西走向,长度大概为300m,有大约200~230m3/d的流量,形态为V形。底部的宽度为3m,沟底存在基岩裸露,两侧山坡具有的坡度范围为20~25°[4]。此外,勘测边坡四周时发现,东侧村庄的一处位置存在下降泉点,房前有小水沟形成。在雨季时,对其流量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勘测时小水沟流量为60~80m3/d。边坡顶上设置好的排水沟,针对上游50m的区域开始截流,排水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生活用水,另一种为山坡汇流流水。
3.2地下水
在勘测过程中,对孔内水位进行了观测,并详细分析了各岩土层性状。其中,场地地下水在风化岩层中大量埋藏,主要为孔隙水以及裂隙水[5]。其中埋藏以及相应的赋存条件包括:大部分在全~强风化黑云母花岗岩风化带网状孔隙—裂隙中赋存,属于潜水,补给主要为降雨和渗入其中的地表水,会沿着顺坡,通过存在的空隙以及裂隙通道向下排泄,斜坡中存在的地下水,有比较快的径流排泄速度,在平缓处,径流速度会慢一些。孔隙内部,有很多黏性土存在,也有一些风化矿物等,所以没有理想的连通性,属于典型的弱透水层。其中,碎块状强风化以及中风化岩裂隙,发育非常一般,连通性较强一些,透水性和富水性都比较弱。残坡积土层中,有很少的孔隙潜水,为季节性含水层,无理想的透水性,水量不大。结合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残坡积土、风化岩层的特性,在雨季到来时,坡脚与坡面会有明显的滴水以及渗水现象。勘察过程中,水位测量埋深为11.0~17.90m、标高431.57~461.15m。枯水时期,残坡积土体会变得非常干燥,存在硬塑-坚硬性,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当中,并不会看见地下水位,所以没有含水量,地表有龟裂情况;雨季时期,土体开始潮湿,渐渐饱和、含水或饱水,存在软塑-可塑状态,钻孔揭露,地下水位的上升情况十分明显,与残坡积土层的特殊性十分相符,为典型的季节性含水层。在对区域资料调取以及分析之后,总结出年地下水位变化幅度5~6m[6]。
3.3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风化带网状孔隙裂隙水在丘陵坡地上有明显分布,有些呈网状,有些呈片状。在较为平缓的区域,补给地下水主要依靠降雨,也依靠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通过网状孔隙或裂隙由高向低径流,在地表溪沟与地形洼地处,以下降泉或渗流形式排泄。排泄地下水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蒸发,另一种为径流,在沟谷两侧斜坡上有所分布,与地表水并没有非常直接的关联。直接接触下伏基岩裂隙水,与基岩裂隙水水力有紧密联系[7]。基岩裂隙水在风化带网状孔隙裂隙水下部有着广泛分布,补给地下水的重要来源便是雨水的渗入,进而使风化带网状孔隙裂隙水得到渗透补给。因为地层存在的岩性、地貌等对其产生的控制作用,除一部分降雨给予补给,剩下的降雨都会顺着地表呈表流下泄,大部分都是降雨入渗补给,就近沿溪、沟两侧渗出后排泄入河。勘察中,发现地下水的流向为从高到低渗流,场址区存在的地下水流径流为从东向西。南侧存在的冲沟沟谷,内部的基岩裸露含水层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剩下区域的基岩裂隙水与地表水并没有水力联系[8]。
3.4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在分析赤门互通CK2010、SK206钻孔地下水水样之后,依照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K,对其进行判定,场地环境类别属于Ⅱ类。依照地层渗透性,对场地地下水进行划分,属于B型;依据编制的标准进行场地水介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具体如表1所示。结构,考虑经济效益最大化。面对服务区内部面积较小、功能无法完善的问题,可适当增加综合服务楼的面积,在服务区综合服务楼里合理设置大厅、餐厅、休息室、用水、饮水等功能区,完善服务区功能设施,为司乘人员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在建筑主体结构建设完毕后,工作人员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注意服务区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5]。在服务区主体建筑结构完善后,要注意合理设计建筑外观。建筑外观会影响司乘人员对服务区的印象,也会影响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建筑外观装修上,可根据地方特色,将地方特色文化、建筑、风俗融入服务区建筑景观,既避免了服务区同质化问题,又能宣传服务区地方文化特色,吸引游客,带动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在“以人文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下合理规划服务区附属配套设施。服务区附属配套设施是服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整体服务区建筑景观,一个不和谐的建筑将影响整个服务区的景观,影响公众对服务区的评价。因此,在服务区建筑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合理规划服务区附属配套设施。生态文明是当前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发展需要践行的思想理念,而服务区的规划设计也需体现这一理念。在具体设计时,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司乘人员的旅途需求。卫生间应靠近综合服务楼,便于服务设施的集中使用,方便司乘人员与乘客寻找,提高服务区安全性能。在停车场的修建上,注意停车场与人行道要相互隔离,减少停车干扰,设置专门的污水处理间,将污水处理间与用水、饮水区分开,配备专用的污水处理设备,经过处理后进行排放等。合理协调服务区内的设施、建筑,合理改造服务区外观,避免服务区同质化。服务区建筑景观的美观与和谐在于服务区内各设施建筑的和谐,在于服务区建筑结构的科学合理、功能布局的科学完善,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针对现今服务区存在的同质化问题,在规划设计时,需充分分析服务区所在地域的经济、历史、文化、旅游、人文等资源,汲取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设计元素,避免同质化。在协调服务区设施、建筑时,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科学协调服务区的设施、建筑布局。同时,工作人员还要考虑到建筑外观的影响,从司乘人员的身心特点出发,合理改造服务区外观。
4结语
近年来,我国社会迅速发展,高速公路作为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修建里程越来越长。面对漫长封闭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是减轻司乘人员旅途疲惫、为司乘人员提供必要服务的重要设施,也是彰显地域特色带动高速流量经济的重要窗口。但现今的服务区建设时间普遍较早,设施陈旧落后,已不能满足当下公众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服务区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应结合当下服务区的发展现状、社会环境、公众需求,切实改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景观的设计。
作者:苏起银 单位:福建省地质测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