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路隧道岩溶水文地质评价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1DK244+018~DK246+751段该段主要位于深部循环带,岩溶发育相对较弱,洞体及其上部有相当厚度的弱岩溶发育地层(∈1sl、∈1t)阻隔,岩溶和岩溶水相对较少,但由于发育有区域性断裂,将浅部岩溶水导入洞内,可能发生涌水突泥,应加强超前预报。据GDP-32物探显示,在DK246+450~+500,标高950m(隧道标高在850m附近)范围内存在异常,其范围约17m(宽)×6m(深);Eh-4物探显示在DK246+375~+550存在低阻异常,标高935~980m。二者吻合较好,该异常体处在隧道上方约100m处,是否为岩溶水管道流的显示,值得注意,应做好洞内进一步超前探查,和采取应对措施的准备。另外本段还发育多个物探异常区,主要有:DK245+050~+275(EH-4)、DK244+490~DK245+940(GDP-32)、DK245+568~+787(V6、WL-3)等异常,皆在深部∈1t泥质条带灰岩、页岩地层中,目前尚难解释,但应引起重视。预测此段隧道正常涌水量24471m3/d,最大涌水量92189m3/d。
1.2DK246+751~DK248+728段此段出露地层寒武系∈2gn、∈3hz灰岩、白云岩等,岩溶发育程度较高,形成的较大型管道流多在该地层;奥陶系(O)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与页岩,发育多层相对隔水层。岩溶发育程度较低,岩溶漏斗、落水洞少见,而且规模较小。由于山顶部岩溶水向NW侧分流,多在寒武系顶部、下奥陶系底部隔水层界面处汇集,沿纵向运移,并发育规模较大的岩溶管道、暗河和大泉,隧道处在该岩溶水丰水段,特别是阻水层界面易形成较大涌水突泥,尤其本段为反坡排水地段,应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施工安全。物探在此段发现多个低阻体:V6物探WL-4号低阻体(DK247+070~+250)、WL-5低阻体(DK248+120~+750)、GDP-32在DK246+750~247+240,分析可能为富水区,在施工中应加强防范,采取超前预报查明其性质、规模、危害程度,采取相应工程措施。此段正常涌水量16899m3/d,最大涌水量63644m3/d。
2隧道环境地质评价
2.1环境地质问题隧道是一种较大规模的地下工程,隧道区地质环境又较脆弱。所以,在工程施工中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岩溶地面塌陷、水源枯竭、隧道突水突泥及施工爆破中隧道出口一带产生顺层滑坡。(1)岩溶地面塌陷隧道区属岩溶强烈发育区,但由于岩性差异及所在地形地貌位置不同,岩溶在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发育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总体看来,隧道区岩性较纯的寒武系中、上统碳酸盐岩地层区岩溶地面塌陷发育,山顶平台、槽谷,洼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发育。而岩性不纯的碳酸盐岩区和斜坡地带岩溶地面塌陷不发育。本次共调查到六处岩溶地面塌陷,塌陷点位置高程1400-1550m,形成的塌陷坑平面多呈圆形,直径3-15m,深度3-10m,塌陷坑上宽下窄呈漏斗状,调查发现塌陷坑形成部位上部均覆盖有2-5m的粘性土层。从周边环境与塌陷坑迹象分析,上述6处岩溶塌陷均为近期岩溶作用下的产物,隧道工程开展后,必将改变地下水运动特征,且向新的平衡发展,在地下水垂向迳流速度加快的作用下,必将导致上述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的加剧。预测断层带及上盘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浅埋岩溶区。塌陷对山顶农户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单体塌陷坑规模不会很大,影响程度较小。(2)水源枯竭本区地表水水体主要是水库,补给源主要是库尾东西两侧的两个岩溶大泉,流量分别为115L/S和110L/S。水库蓄水主要用于附近一座电厂发电,东西两侧岩溶大泉是周边农户及附近场镇生活水源。其它区段无地表水体。在隧道经过的山顶及斜坡分布的泉水流量0.01-0.5L/S,补给源自大气降雨和空气水凝结,修建隧道对此类泉水基本无影响。从隧道路面与周边岩溶泉水出露高程分析,二者相近,修建隧道将会造成泉水流量减少。第一个泉位于本区南西3km处,泉流量200-400L/S,泉水高程790m,泉域地下河系统狭长,由北东向南西穿越隧道,隧道对该泉的影响较大,北侧地下水几乎全部被隧道截流,并袭夺南侧部分地下水资源,因此泉水流量会减少,该泉水溢出地表后直接流入河中,当地未开发利用,因此对少数零星农户无影响。第二个泉位于隧道出口北东约1.5km处,泉口流量15-40L/S,泉高程780m,泉水补迳排系统分布在奥陶系地层中,而且排泄口比隧道路面(平均高程)低56m,隧道对此泉将有一定的影响。第三个泉位于隧道区北侧,距隧道轴线约2.2km,泉水流量100-300L/S,泉口高程800m。泉域地下河系统呈半圆形状,南西侧边界与隧道平行,隧道对该泉影响较大,推测该泉地下河系统南侧地下水将向隧道汇集。第四个泉位于隧道北东侧,距隧道约4km,泉水流量115L/S,泉口高程1150m,泉域地下河系统分布在高程1150-1200m水平岩溶发育带,天然条件下地下水沿岩层走向由南西向北东迳流。但隧道高程低泉口高程,二者相差350m。隧道修建后,隧道南北两侧地下水将改变原有的迳流方向而向隧道汇集,因此造成地下河系统原地下水分水岭向北偏移,造成泉水流量减少甚至枯竭,对附近场镇生活用水构成威胁。
2.2防治对策⑴岩溶地面塌陷根据前述地质条件和塌陷分布发育特征,修建隧道后,疏干区将生新的塌陷,其塌陷规模不会很大,而且隧道区山顶无集中住户分布,无须作专门防范工作,对个别有影响的塌陷点可采取埋设通气管道后作反滤回填即可。⑵水源枯竭隧道区山顶与斜坡地带出露的泉水多为浅层裂隙溶隙水,修建隧道对此无影响,周边出露的几处岩溶大泉均受隧道影响,但影响程度不会很大,主要原因是泉口高程位置较低和泉口附近无集中用水户,即是泉水流量减少,对泉口附近零星住户也无影响。防治泉水流量减少的措施有两种:一是钻孔注浆封堵断层破碎带,切断地下水迳流通道,二是隧道施工中对揭露的集中大涌水管道进行封堵,以减少水量与水头损失。
3结束语
总之,隧道岩溶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可以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水文地质的相关资料,是隧道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作者:程圣杰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攀西地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