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水利工程学科研生课程建设调研范文

浅析水利工程学科研生课程建设调研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水利工程学科研生课程建设调研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析水利工程学科研生课程建设调研

摘要:为了全面摸清全国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和课程学习现状,本文分析了课程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通过问卷和走访调研的方式对全国21所高校的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调研发现部分高校水利工程学科基础课、公共课和专业课内容雷同,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前沿性不够和科研训练不足,等等。实践类课程及前沿类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不足:课程门数和学时比重明显偏低,全英文课程体系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50%的课程教学方式以讲课为主,研讨、案例式及现场教学方式所占比例相对偏少;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水利工程;研究生课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教学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之重任。课程体系是构建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本框架,居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地位[1,2]。国内外高校均十分重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但近年来国家研究生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扩招,由社会回馈与高校测评等研究资料表明,研究生培养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集中表现在创新能力不足、实践与科研能力不高、原创性成果较少等方面[3,4]。在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该现象亦甚为突显。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其高等人才的培养关乎社会、国家经济乃至政治建设的长远发展,如何监控与保障其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质量,已然成为水利类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中思考的重点。因此,进行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调研是非常必要的。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关于委托有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调研的函》教研司[2016]9号通知要求,于2017年3—10月开展了全国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调研工作,向全国设有水利工程学科的33所高校发放了调研问卷,并对部分高校进行了走访调研,其中有博士点的高校22所,占有水利工程设有博士点高校24所的91.7%;仅设有硕士点的高校11所,再加上有博士点的22所高校,占全部有水利工程设有硕士点高校72所的45.8%。调研的范围及覆盖面还是比较广泛的,应该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本次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调研过程中,陆续收到清华大学、河海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石河子大学等21所国内高校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基本情况调研问卷,收回调研问卷比例为63.6%,收回调研问卷的高校地域分布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包括中东部的高校,也包括西部高校。基于调研问卷收集到的基本信息,对全国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1.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5]。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对于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情况的调研,主要是通过对21所高校问卷结果及其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统计分析来进行的,通过调研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各高校水利工程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均能满足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的需要。其中,参与调研的21所高校中有15所高校的水利工程学科学术型研究生课程是基于一级学科设置,占71.4%;有17所高校的水利工程学科专业型研究生课程是基于一级学科设置,占85%。其中,二级学科所涉及的专业主要是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和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2)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所需要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6]。课程设置反映了知识结构的内涵,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要求掌握的知识范畴应有所区别,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7]。在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15所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有些差别,占75%;2所没有差别,占10%;3所差别较大,仅占15%。这一结果表明由于水利工程学科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的时间较短,人们对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够,造成实践中“穿新鞋走老路”、“雷同”等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3)课程内容应根据水利工程学科内在逻辑来设置,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者之间的课程结构上应体现层次性、衔接性和递进式,形成一种纵向深化为主的知识结构。但是,此次调研表明:水利工程学科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层次性以及博士生课程与硕士生课程衔接方面,各高校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部分基础课内容雷同、部分公共课内容雷同、分专业课内容雷同、教学形式雷同、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前沿性不够和科研训练不足等。这些也是目前研究生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8]。(4)对于国内高校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标准,21所高校对总学分的要求在22—33学分,大约课程总数为7—16门,其中公共基础课2—6门,专业基础课2—5门,专业课2—9门。在对21所高校研究生课程开发投入情况进行调研中发现,仅有2所高校对研究生课程开发的投入较大,17所高校对研究生课程开发的投入均很少,而且还有1所高校对研究生课程开发的投入为零,投入很少的比例占了85.7%。这一结果表明,相对于本科课程建设的投入,大部分高校对水利工程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投入明显不够。(5)在研究生课程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上,在21所高校中,20所高校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为1学分=16—20学时,占95.2%,其中15所高校为1学分=16学时。可见,大多数高校水利工程学科的课程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为1学分=16学时。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对于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内容情况的调研,也主要是通过对21所高校问卷结果及其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统计分析来进行的,通过调研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在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内容方面,对21所高校各二级学科5门主要研究生课程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各高校二级学科所开设的主要研究生课程基本相同,均反映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水利工程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了稳定的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科发展方向,突出了水利工程学科的办学特色。(2)在开设课程类型方面,所有高校的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中基本均开设了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类、研讨类、专题类、实践类课程和前沿课程,比较注重研究方法类和学术前沿类课程的开设,体现出了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特色。各高校水利工程学科能够因材施教,比较重视研究生的知识面及相关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但部分高校水利工程学科实践类课程及前沿类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不足,课程门数及学时比重明显偏低。(3)在全英文课程设置方面,有13所高校开设了全英文课程,占61.9%,但仅有6所高校形成了全英文专业课程体系,占28.6%。在所调研的21所高校中,开设第二外语课程的院校为7所,占33.3%;另有12所院校开设了专业外语课程,占57.1%。可见,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全英文课程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形成全英文课程体系的高校还比较少。今后应进一步借鉴国内外一流英语课程的建设经验,特别是国际上非英国母语国英语课程的建设经验,全面加强各高校水利工程学科全英文课程体系的建设,以适应水利工程学科国际化办学和水利工程行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

3.课程教学方法。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解决负责工程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环境的综合能力[9],因此应从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内容和学时分配、考核形式等多个方面来探求合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10]。通过调研工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方式的调研发现,各高校水利工程学科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均能考虑研究生课程具有高深性、研究性、专业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比较重视传统的讲课式教学方式方法,21所高校中50%的课程教学方式以讲课为主,研讨、案例式及现场教学方式所占比例相对偏少。(2)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文献阅读是非常重要的。21所高校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中对研究生有文献阅读要求的课程所占比例分别为33.3%、56.7%和71.9%。可见,各高校水利工程学科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文献阅读的要求还是比较普遍的,特别是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3)课程考核是了解和评价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使任课教师能深入检查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工作。对于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各高校水利工程学科基础课的考核主要以闭卷为主,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方式包括闭卷、论文和开卷,而专业课的考核方式主要为论文。(4)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开放课建设已成为社会化的学习平台。对于水利工程学科开放课程的建设,通过调研可以发现21所高校中有14所高校的开放课程已经建好或正在建设,占66.7%。但是,仅有4所高校的调研结果为开放课程效果非常好,占19.1%。可见,大多数高校的水利工程学科还是比较重视开放课程建设的。

4.课程教学管理。

课程教学管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完善研究生课程管理与服务体系,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有重要作用。研究生课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11]。通过调研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对于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各高校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均有教学大纲,并且教学大纲能及时反映水利工程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最新水平。调研的21所高校中有18所高校对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资格设有一定的要求,占85.7%。任课教师资格一般均要求为教授、副教授、讲师或相关专业毕业。(2)在研究生课程教材使用方面,各高校水利工程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统编教材使用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其次是讲义和自编教材,约有20%的课程没有教材。另外,已经有17所高校已经制定或者正在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对于教材建设主要存在的难点是学校和学院比较支持教材编写,但教师不愿意编写。同时,已经有19所高校水利工程学科制定了由学院、学科或课程负责人组成的教材审查机制,并对主要专业核心课程设立了教学团队。(3)在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审查机制方面,各高校水利工程学科主要是通过督导组、学生评教、定期检查等措施进行了教学质量监督。另外,有10所高校已经建立了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涵盖了教师对课程的准备、课程教学及课程效果等全过程,而且有14所高校还设立了教学评价奖惩机制,将教学评价结果与教师职称晋升、工资津贴和岗位等挂钩。(4)在研究生精品课建设和教改立项方面,多数水利工程学科还是比较重视的。在调研中,有11所高校拥有了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等不同级别的研究生精品课程;有19所高校设置了不同期限(一般1—2年)的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立项,占90.5%。但是,通过调研也发现,一些高校水利工程学科中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申报成功之后,投入不足,重视不够,精品课程网站的内容基本上还是申报时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网站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过时、老化,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原先不足部分也未能及时补充,一些精品课程质量相对下降,等等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对国内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的调研工作以及与国外相同或相关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对比发现,我国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程体系上。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层次性以及博士生课程与硕士生课程衔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基础课、公共课和专业课内容雷同、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前沿性不够和科研训练不足等。在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由于水利工程学科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的时间较短,人们对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够,全国水利工程学科85%的高校学术型与专业型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所调研的21所高校中发现,对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开发的投入很少的占85.7%,可见相对于水利工程本科课程建设的投入,各高校对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投入明显不够。(2)在课程内容上。尽管各高校均开设了研究方法类、研讨类、专题类、实践类课程和前沿课等课程,但部分高校水利工程学科实践类课程及前沿类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不足,课程门数和学时比重明显偏低。另外,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全英文课程体系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仅有28.6%的水利工程学科已经建成了水利工程研究生全英文课程体系,可见建成水利工程全英文课程体系的高校学科还比较少,难以适应水利工程学科国际化办学和水利工程行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需求。(3)在课程教学法方面。各高校水利工程学科50%的课程教学方式以讲课为主,研讨、案例式及现场教学方式所占比例相对偏少。另外,大部分高校水利工程学科虽然已经建设或正在建设开放课程,但是对多数开放课程的评价一般,开放课程建设质量不高。(4)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调研中的11所高校拥有了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等不同级别的研究生精品课程,但一些高校水利工程学科中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精品课程后期建设跟不上,课程内容过时,质量相对下降。

2.建议。

针对我国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1)在课程体系上,统筹考虑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课程梯度设置,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雷同。根据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两类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不同要求,制订相应的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不同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以适应新时期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要求。(2)在课程内容上,应注重水利工程前沿的引领和方法的传授,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教学方式应体现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实践类课程和前沿类课程,并增加全英文专业课程的比例,不断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以适应水利工程学科国际化办学和水利工程建设走向国际市场的客观需要。(3)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应增加研讨、案例式及现场教学。从学校层面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支持服务,鼓励开设短而精的微课程和模块化课程,鼓励任课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平台进行网络公开课等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教学活动,提高开放课程建设力度。(4)在课程教学管理上,从国家、地方政府和高校等多种层面加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投入,健全评价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重视精品课的维护和完善工作,根据学科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补充精品课的教学内容,并加大网络精品课的建设和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6-70.

[2]夏晓烨,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9-60.

[3]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4]张广斌,陈向明.研究生课程内容研究:价值、选择与组织———基于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研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0).

[5]王传毅,黄俭.基于价值取向分析的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7):42-47.

[6]朱彦卓,刘茂军.基于课程衔接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1):55-59.

[7]周文辉,陆晓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基于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60-64.

[8]贾伟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模式与保障措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14-16.

[9]韩鹤友,侯顺,郑学刚.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5-29.

[10]宗芳,李志瑶,唐斌.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高教研究,2014,(2):129-131.

[11]杨玉春,张广斌.研究生课程管理研究:现状•问题•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5):28-32.

作者:冯平 陈亮 李建柱 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