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结合模拟项目组的软件工程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教学模式
1)时间:扩大了教学内容,该如何调整有限的课时?增加课程的实践内容意味着应当增加一定的课时,因此必须考虑如何在教务部门限定的课时内,腾出一定时间进行实践。首先我们在继续积极申请扩大课程学时的同时,尽量精简基础教材的理论讲授内容,对落后于时代的内容不做过多扩展,把主要精力放在具有指导实践意义的内容上,并注意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融合衔接。其次,我们调整教学形式,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进行主要知识的学习,还要通过作业的形式,在课下补充学习。学生在项目组活动中补充实践所需要的知识,达到课上与课下学习实践的有机结合。大部分实践时间以虚拟项目小组开发活动的形式落实到了课下解决,精简出来的时间用于检查各个虚拟项目小组的阶段成果。各小组制作PPT并自选一名成员进行答辩。
2)组织: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建立项目小组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由于项目组的建立必须在开课之初,这时学生还未接触软件工程的体系内容,因此需要教师妥善引导建立。建议的步骤是:①提前根据授课班级人数确定好合适的小组规模,将小组数量限制在可控范围内。②在第一节课上,布置学生按照规定的小组规模自行分组,每人选好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如项目经理、程序员、需求分析人员等,这涉及个人在小组活动中可能要完成的任务。③分好小组及各自角色后,“项目经理”以电子邮件(各小组的联络信箱)的形式将小组成员及对应角色的名单提交给教师,同时需要提交的还有各虚拟项目小组确定的虚拟开发项目。针对少数学生在项目小组的组合及活动上可能存在偷懒行为,我们建议在布置分组时,提前分组规则。例如,项目小组原则上是班级学生自由组合;布置的实践作业及小组活动阶段答辩要算成绩,成绩的计算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成绩均等;平时成绩在考试中的占比较大。当意识到项目组成员构成以及成员合作的重要性后,学生会更慎重地选择分组,而且当组内成员偷懒时,为了不影响小组成绩,其他成员也会督促。另外,经验表明,很多小组的成员会在角色上各尽所能,善于言辞的去答辩,善于设计归纳的做PPT,还有的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小组有能者多劳现象,但这是学生自己的选择。
3)内容:在有限时间内项目小组围绕自己的虚拟项目该做些什么?要明确在现有条件下需要学生重点体验项目开发实践活动中的哪些内容。我们认为除代码开发外,让学生感受经典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主要阶段和其中的一些重要角色,是该课程的重点。因此,项目小组以工程文档编制为主要内容,根据各自指定的虚拟开发项目,定期提交阶段项目文档并针对文档答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最容易忽视的开发文档的认识和理解。当然,教师也要定期发放给学生一些软件工程的标准文档作为参照。
2教学设计
2.1课堂部分目前学院软件工程课程设置48个理论授课学时,每学期16个教学周,每次课包含两小节,即2学时。课程安排为单双周课时方式,即逢单周为一次课,正常进行软件工程基础理论授课;逢双周为两次课,小部分时间进行软件工程基础理论授课,大部分时间进行虚拟项目小组汇报答辩活动。课程选用国外教材[6],教材内容贴近于实践,甚至可以在实践中当作工作指南来使用,非常适于配合笔者提出的教学模式。
2.2实践部分学生按照教师定期布置的实践内容,在课下围绕所在小组的虚拟开发项目自主完成。教师可以通过汇报答辩环节进行评估检查,同时在期末试题中也可以体现相关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规范及督促项目小组的活动,对小组组成及任务给出如下规则:①全班分成若干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5~6个人;②每人都要参与项目组,否则无平时成绩;③各项目组自主制订合适的模拟开发项目(充分发挥想象力);④项目组的活动围绕软件工程文档进行;⑤项目组安排各阶段任务;⑥项目组内要分工明确;⑦阶段报告及答辩活动需要做PPT配合。
2.3任务布置依据正规、全面的经典软件工程开发模型,要求每个项目小组完成项目开发阶段文档,包括编写项目计划书、可行性分析报告、需求分析报告、项目进度计划、体系结构及总体设计、SQA计划、详细设计、测试计划及测试报告、SQA评审等各种项目文档。在每次阶段汇报活动中,各小组要将所有文档提交给教师。
3考核方式
3.1分值配比及要求按照学校的规定,科目总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由于软件工程课程实践部分占有较大权重,故设定平时成绩占30%,均以小组为单位,包括出勤、答辩表现及项目文档(代码);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以个人为单位,偏重于课程的理论内容。具体要求是:①每人只允许累计缺勤2次,否则没有成绩;②个人缺勤将影响小组成绩;③答辩表现部分按小组整体给分,答辩人由小组自主确定;④作业以小组形式给出,故按小组给分;⑤最终成绩与所在项目组的表现有较大关联。
3.2计分细则(1)出勤。每人每缺勤一次所属小组扣3分,迟到扣1分,从平时成绩里扣除。(2)文档。2分×7次+1分×1次=15分(组内按角色自行安排撰写人)。(3)答辩。2分×7次+1分×1次=15分(组内按角色自行安排答辩人)。(4)与考试关联10分(根据答题情况浮动)。最后一项与答辩情况关联,即隐性的平时成绩,形式是主观论述题,与每个角色的答辩内容有关,评分标准是答辩与答题情况的综合。在实际制订的试题中,除了上述主观题,还有一道题与学生在所属小组里承担的角色有关,涉及角色职能描述,需要学生谈看法和感受,并阐述某项目模拟角色的工作等。
4实施效果及总结
结合模拟项目组的教学模式,是从最初的教学设想到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调整、改进而来,经历了两个教学周期的实践,已经初见效果。这两届学生在期末试卷难度相当的情况下,通过率均超过了95%,明显优于未采取这种教学模式的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同名课程的成绩。当然,这个成绩结果也部分地源于教材、试题以及“平时/期末”分值比例的客观差异。不容忽视的是,学生平时实践所占分值比重加大,鼓励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且大多数学生在自主组成的虚拟小组确实表现积极活跃,提交的项目文档也频现亮点。课程考核成绩或许存在诸多的主、客观因素,抛开成绩而言,多数学生的个人能力也显著提高,这一点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两届学生都有实习,从学生实习反馈的信息表明,项目小组的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快适应和融入真实的实践环境,能根据项目开发活动的规范程度大致分辨社会上软件公司的优劣。同时意识到,社会上相关培训机构大多只是提供技术培训,很少能够提供关于项目开发中软件工程组织管理方面的培训。其次,目前两届学生中已经毕业了一届,由于学生经过了项目阶段答辩的锻炼,熟悉答辩这种形式以及PPT制作、讲解等技巧,在毕业论文答辩中也充满自信;而且,某些学生的论文核心就是对当初小组活动中设立的虚拟开发项目的部分实现。当然,结合模拟项目组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难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例如,仍然有部分学生对小组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其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存在应付思想,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有一小部分学生提交的文档存在抄袭现象等。随着教学实践的继续深入、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我们将从思想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并在教学内容以及模式规则上逐步改进,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使更多学生有更大收获。
作者:孟繁锋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