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要点分析范文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要点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要点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要点分析

低压配电

1在设计中消防负荷的末端切换部位不对。在2005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2006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消防负荷的供电标准都是在末端配电箱位置装置自动切换设备,在实际操作中,设计工作者对末端配电箱设备的概念理解存在异议,在规定的条文中末端配电设备处装置的自动呼唤装置是说的部分消防装置还是全部的消防装置,这里所说的互换设备位置不确定。依据收集的建议和意见,对互换设备的位置进行了统一,各自装置在各自的末端配电箱。例如消防水泵装置在消防水泵室的配电设备处切换,相仿电梯就应该相应的装置在电梯机房配电设备处进行切换。

2切断电路可作用于消防负荷的过负荷。依据国家《低压配电设计规范》文件中第6.3.6条:过负荷断电能够引发严重事故的线路,对它进行过负荷保护时不能够切断线路,可以作为信号使用。毕竟线路的超载运输不会导致短路,短时间内的超载运输也并不是当时就能够引发灾害,在特定的状态下,可以让导体运行的温度超过标准,也就是降低其使用生命时间对特定负荷的供电不间断,例如消防水泵的过负荷保护就可以当做信号。过负荷保护设备包含热继电设备、断路设备等。

线路选择及敷设

1在设计中选用导体以及电缆截面欠缺考虑。在进行设计中考虑选用的导体以及电线的截面积时,不仅要考虑满足计算电流的符合标准,还要考虑到用电设备端的电压情况,当给高层建筑物电梯或者屋顶小风机进行远距离供电的时候,因为线路会出现电压损失,所以当电流到达用电设备的时候,所能送到的电压电流量不能满足电机发动或者电压偏差的要求,依据国家《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条例中第5.0.4条:用电设备端电压出现的偏差允许的范围如下:普通场所照明以及电动机工作时出现的偏差在-5%至5%都是可行的;距离变电所规模较小的照明以及应急、道路、警卫照明工作的偏差在5%、-10%都是可行的;没有特殊要求的用电设备电压偏差也是在-5%至5%。所以在设计配电线路中远距离供电时要按照运输中电压的损失量来计算,在选用的电线以及导体的截面积适当的加大一点,或者在设计中调节一下配电室的装置位置,缩小供电距离。另外还有环境因素和敷设方案对导体以及电线的电流载量也有影响,因此,在选用导体以及电线的截面积时要考虑并列的条数、工作环境因素、导体运行温度等因素对导体以及电线的载流量影响,恰当的选择电线的并列条数。

2在设计中对非消防一二级负荷以及消防用电的电线条数设计不合理。一般非消防一二级用电负荷以及消防使用的电源分为两路:主供以及备供,两路电源能够进行连续的供电,尤其是在发生火灾等情况下,消防泵以及喷淋泵这类重要的灭火设备一定要正常的工作进行灭火。如果主供电源和备供电源都在一个路径中并列,发生事故时,可能这两路电源同时发生损坏,备供电源不能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工作,致使负荷断电,不能正常工作,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非消防一二级负荷以及消防的主供、备供电源不能敷设在同一个金属线槽或者在同一个金属线槽里面却没有分隔,放置电源线路的外壳要涂刷上隔火的材料。

3设计的电线套管在穿过变形缝时没有对敷设进行要求。在高层建筑物中建筑的变形缝抗震等要留置的宽一点,因为如果形成火灾,变形缝还有拔火的作用,所以在建筑变形缝的时候,应该选用不会燃烧的材料,电线贯穿在变形缝中的时候要标注使用的套管材料是不会燃烧的,同时使用不燃烧的材料塞满套管的缝隙。

消防系统

1设计的发生火灾报警的系统不够完善。消防控制中心供水开关的关闭信号没有和自动喷头的报警阀相连接,设计中具有火灾自动报警设备时,在火灾自动报警体系中要接入控制供水的输入输出功能,预防在检修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时,关闭了此功能阀。

2设计中的疏散逃生标志不对。疏散逃生的指示标牌方向根据建筑物的疏散方向而定,设计的疏散逃生标志要装置在建筑物主要的疏散道路以及走道路线的距离地面一米以下的墙面上,装置在这个位置,在人们平时走路时视线的前方,而且发生火灾产生浓雾时,浓雾一般在高空中,装置的位置低,逃生时弯腰前进,容易发现逃生标志。

防雷与接地

1建筑的顶部必须要设置防雷式的保护过电压的设备。因为如今的建筑顶楼都有消防风机与消防电梯,为了确保这些设备的防雷安全,在配电箱中设置过电压保护设备是很有必要的。

2忽略防雷的计算。大部分的设计者都是参考以前的经验不经过精确的计算就自行的对建筑的防雷划分等级,很明显这是个错误的办法,必须做的是,进行精准的计算得出建筑的预计雷出现的次数,计算出防雷的等级,这样能在雷来之前做出最好的防雷方法。

结束语为了电气设计以后能更好的反正与新型技术的高水平,作者从以上的六个方面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多种标准要求,并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法。(本文作者:孙玉明单位:淮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