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研究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革新范文

研究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革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研究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革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研究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革新

一、专业产学研合作特色及优势

专业产学研合作特色。在近五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构建多层次的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平台,逐渐形成特定的办学环境,孕育、催生了产学研合作特色的成长。①加强校内外实习、科研基地建设,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专业不断加强校内外教学实习、科研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将这些基地建成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性平台。目前,专业的校内教学实习、科研基地主要有: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5个校内实习基地等。专业还根据建设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建设了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的校外实习基地18个。这些实习实践、科研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搭建起产学研合作大平台。②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以“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提高素质、突出特色”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在实践中逐渐凝练形成了提出了“平台+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合作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新路子,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③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2002年以来专业3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培养特色”作为制订培养方案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为修订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合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综合素质。④着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专业利用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长期合作的优势,引导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选题;长期坚持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科技人员作为教学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与合作单位一起组织实施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并共同进行考核、记录学分,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近5年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的比例均在90%以上。⑤以产学研合作为桥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在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下场实习、共同开发的方式开展青年教师工程化训练,使得本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不断升高,开展工程实践指导、同开展科研合作的水平大幅提高,逐渐形成了以教授、博士为中坚的老中青搭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教学团队。⑥“3公里工程教育圈”培养优势。洛阳市是我国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机装备、轴承等大型通用部件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国家“一五”期间的165项重点建设工程中的7项落户洛阳。作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洛阳市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区域优势显著。一是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密集,洛阳市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就开始重点扶持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经过近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洛阳装备制造业积累了巨大的存量资产和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大型矿山成套设备、拖拉机、农用工程机械、轴承基础件等方面优势突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类产品前列。二是技术力量雄厚,洛阳拥有国家级科技开发机构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行业技术检测和质量监督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8个。三是装备制造业人才济济,在洛阳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洛阳市在机械加工领域的行业、地域优势,每年吸引约百所学校数万名大学生到洛阳进行专业实习、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工程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地理位置上,中国一拖集团公司、中信重型机械公司、洛阳轴承集团公司、中船重工725研究所、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与河南科技大学距离均在3公里以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3公里工程教育圈”。多年来,专业与这些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已经构建起产学研合作工程教育平台,培养了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此基础上,开展以“3+1”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核心的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因此,充分发挥洛阳开展工程教育行业、地域优势,对培养工程素养高、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工程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定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标准

根据教育部和工程院的“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和机械行业标准,结合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的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

1.知识方面。主要包括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或)前沿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2.能力方面。主要包括终身学习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工作的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清晰思考和用各种方法准确表达的能力;对通用技术的应用能力;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组织、管理与领导能力等。

3.素质方面。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工程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社会责任感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了解专业领域技术标准,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具备良好的国际实视野,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思路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典型材料学科特征的机械类专业。针对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以洛阳市“3公里工程教育圈”为依托,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提出了本专业“1+2+3+4”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思路,即:“1”是一条主线、一个核心,即以材料、工艺、设备为主线,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2”即两个阶段,三年的校内理论学习、一年的企业主导工程实践两个阶段,即“3+1”的人才培养模式;“3”指三个层次,采取工程认知、工程能力、工程创新三个层次的实践环节;“4”个贯通,实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工程基本素养和工程基本能力的相互贯通。

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关键技术要素

1.组织管理。为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工作部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校企协作组。各试点学院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教学组织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①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负责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和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②成立各试点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由各试点学院院长、企业负责人担任正、副组长,负责人企业资深工程师、相关教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加大建设力度,尽快形成一支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达到教育部相关规定要求,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

2.质量保障。①机构保障。成立学校、学院层面的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完成校内外各单位和部门的工作协调和质量监控。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指导、检查和协调工作。②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校培养标准、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③师资保障。学校出台相关政策,着力建立一支具有工程实践和扎实理论知识的教师队伍,聘请企业优秀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和指导教师。逐步建立和完善与“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师资政策。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实施专项激励政策。④经费保障。加大教改经费支持力度,着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关的各项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学校列试点专业专项经费。设立专业培训基金,选派教师赴企业、国内高水平大学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质量工程、工程教育改革、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经费可支持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和进修。加大实习经费支持力度,保证学生实习或企业挂岗实践需要。⑤基地保障。学校整合学科、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试点专业为主体,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作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成立联合培养体,建立培养基地,确保校企各项培养目标得到具体落实。

四、结语

通过对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和内涵的系统研究,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构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平台+特色”及“3+1”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一年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得到真实的工程环境的锻炼,直接培养了学生工程能力,使学生的工程素养和职业能力大大地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品质。制定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合作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作者:于华陈拂晓张柯柯邱然锋石红信郭俊卿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