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思考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核心,科技人力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和战略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四川科技创新人才在人才队伍培育、人才引进、人才政策落实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科技创新人才联动不够、评价导向单维和培养模式趋同等问题。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联动;评价视角;培养模式
引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驱动力。科技创新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各国之间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其实质就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四川大力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是四川提升地区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
1四川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科技创新人才属于政策概念范畴,《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将“科技人才”界定为:“科技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从事创造性科学技术活动,并对科学技术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并提出了3支科技人才队伍,即:“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队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科技管理与科技服务和科普人才队伍。论文中的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人才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主要包括4类: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或其他科研单位正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或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取得重要科技创新成果的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或对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本科生和研究生或其他创新型的人才。考虑到科技人才的后备力量,将研究对象进行了拓展,将本科生和研究生也纳入进来。
1.1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队伍和研发队伍不断壮大
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是指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产生、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括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也包含有资格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1]。2018年,四川每10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为10800人,比2017年增加111人;专业技术人员330万人,比2017年增加1万人;研发人员25万人,比2017年增加0.84万人;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5.3万人年,比2017年增加0.8万人年[2]。研发人员从空间分布看,成都研发人员超过四川总量的一半,成都首位度较高,说明成都在科技创新、教育等资源方面较集中,聚合科技资源的能力较强(见图1、图2)。
1.2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聚集
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是一个地区人才队伍的核心,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增进地方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2018年,四川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院士中有19人聚集在高校,有41人聚集在科研院所。201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281人,天府万人计划245人[2]。
1.3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突出
“高精尖缺”海外引才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来源。四川高精尖科研领域,具有国际前沿、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稀缺,满足产业不断升级发展新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千金难求”。针对迫切的现实需求,2018年四川出台24条“海外引才新政”,“海外引才新政”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层次高、专业精、行业拔尖,四川紧缺,开辟外国人才来川绿色通道。2018年,四川认定外籍高层次人才(A类)542人,支持引进高端人才217和来川创新创业的团队20个。4名外国专家入选国家第八批“千人计划”外专项目,累计入选13名[3]。1.4科技创新人才管理制度逐步完善2018年,四川制定出台了《关于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优化科研管理,更大范国发挥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改革选择若干创新成果多、基础条件好、改革积极性强的高等院校、院所、企业等开展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以来,完成400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作价入股创办企业近60家,带动社会投资近30亿元。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开展全省科技人才工作调研督导,探索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模式,起草《科技人才评价实施细则(初稿)》,结合奖惩性评价、中长期水平评价与短期考核监督评价,按照评价目的和科技人才从事的工作性质、岗位职责和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采用多维分类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2四川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科技创新人才联动不够、流动不易
科技创新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有具备从事专业知识的人才,还要求有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总体上看,科技创新人才联动不够、流动不易方面,科技创新人才联动较少,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目前引进国外“高精尖缺”人才较少,国际科技创新人才联动有待加强;同时,国内创新工作的人员多分布科学院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企业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之间,从业队伍科研人员力量分散,科研项目分散,有时出现经费、项目、人才的激励竞争等现象[4]。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人才流动不易。虽然国立科研机构和大学已经普遍建立起合同制,但缺乏刚性的推动措施,科技创新人才的正常流动机制实际上仍未建立,科研人员进得来、出不去,科技创新人才的市场配置作用仍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2.2评价导向以科学共同体内评价为主,视角单维
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科技评价环境的改善,四川科技创新人才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省委领导、省人大推动修订《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出台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科研诚信建设、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和“三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方案,“1+N”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基本形成。影响四川科研机构和大学科研人员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是科技评价导向问题。目前我们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以科学共同体内的评价为主,以同行评价为主要根据,对科研人员的考核看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奖励数量、论文数量,因为年年考核,年年有成果,大协作项目、重量级项目就要拆整为零,很多的科研人员在考核导向下,更多关注评价所关注的科研结果,对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等方面关注不够。
2.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倾向明显,人才结构失衡
四川是人口大省,创新科技人才数量众多,2018年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9万,“两院”院士57人(58人次)[5]。创新人才培养规模很大,但培养质量、尤其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四川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倾向亟待改善,有的本科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各学校建设目标趋同,人才目标较为单一。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边缘模糊,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有效性下降[6]。二是人才结构性失衡比较突出,直接导致人才配置的不平衡和人才浪费,同时影响了人才效益的发挥。目前高等教育固定、统一和细分的专业口径注定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要求。
3推动四川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对策
3.1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联动与流动
党的报告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外“高精尖缺”人才修订天府高端引智计划办法,组织实施“引智115计划”、国家“外专项目”等重大引智项目,做好外籍高层次人才表彰及服务保障工作,健全外国专家服务常态联系机制和寻访制度,出台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在四川科技人才联动上,促进四川科技人才链条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创新驱动中心建设,整合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企业的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让分散的科技创新资源能充分发挥效能。最后,在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上,吸取美国“非升即走”的tenure制度、德国“非走不升”的流动晋升制度、日本等国广泛采用的限期聘用制度的精华,切实推动省级层面的刚性科技人才流动机制的实践[7]。
3.2形成多维评价视角的评价体系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所说,“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是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风向标,科技创新人才评价需要站在科学共同体外才能透视清楚的问题,是关乎科技为谁服务的一个紧迫的科技发展方向性的问题。评价维度需要增加和拓展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实际贡献导向的问题,评价视角从以关注同行评价为根据,实现向更加关注实际贡献并经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与评价的转变;科技评价视角从以论文、项目、科研奖励的数量、质量评价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创新实际贡献、创新发展态势,创新质量水平评价为主。
3.3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型国家建设急需多层次、多类型创新科技人才。切实提高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兴国战略”,把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战略。一是形成具有培养创新意识的育人体系,高尚的人生理想,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踏实认真的作风,注重基础性研究的同时,探索创新型教育的育人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8],营造科技创新应用的各类场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是定制个性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探索专业特色型、运管复合型、战略拔尖型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原来的单一化、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增加科技人才选择的自由度,提供个性化、自主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经济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要求[9]。三是实施天府科技英才培养计划,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争取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天府万人计划支持,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丽泽,宋国华,李炳军.河南省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路径选择[J].科技创新导报,2012(5).
[2]四川省科学技术厅.2018四川省科技发展报告[R].2019-03.
[3]中国科学院学部“影响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与成长相关问题的研究”咨询课题组.加强和促进我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J].科技中国,2018(1):80-81.
[4]杨德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克服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5]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科技年鉴(2018)[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6]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7]李晓轩,李萌.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三个问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11).
[8]陈超.谈如何提升课堂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8).
[9]姜锋.我与中国改革开放后外语教育的40年不解之缘[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外国语),2018(11).
作者:匡后权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