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考核制度模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针对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考核制度对学生约束力不够,指导模式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力度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将学分制引入科技创新教育考核体系的考核制度,以及构建研究生帮扶制度的指导模式。通过创新考核制度与指导模式,以期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完成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考核制度;指导模式;学分制;研究生帮扶制度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大。2014年9月,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国家自上而下,多举措、全方位为创业者提供支持,鼓励大家创新创业。大学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这一阶段,大学生年富力强、思维开阔,能快速接受新事物,敢于迎接新挑战,且拥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故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质的群体之一,也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改变学生要找“铁饭碗”的就业观念,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笔者发现科技创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1],考核制度对学生约束力不够,现有指导模式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力度不强等问题[2]。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通过总结近10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开展情况,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考核制度与指导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笔者统计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数随年份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1)国家级项目的立项数在2007—2011年基本维持在50项左右,在2013年之后,国家级的立项数稳定在100—110项之间,整体而言,10年来国家级项目数有大幅增长,幅度达到118%。(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级项目分为校重点和校一般两个级别,其中校重点的立项数由2007—2014年持续增长,之后项目数开始减少;校一般项目2007—2011年立项数比较平稳,2012年开始,项目数开始大幅减少。(3)院系项目,主要是学院自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创新训练,2013年开始,项目数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在20项左右。(4)就每年的项目总数而言,2007—2014年,每年的项目总数整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2016年立项总数出现了回落。但2016年较2007年项目数增长了13.5%。笔者统计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单项经费随年份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自2007年以来,国家级项目的经费稳定在每项20,000元,省部级及校重点项目的经费为3000—5000元,校一般项目的经费为800—2000元,院级自筹项目的经费1000—3500元不等。就创业项目而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2013年和2014年只设立了校级的创业训练项目,每年70项,每项给予1000元的经费支持。其中从2014年开始有创业实践项目立项,每项给予3500元的经费支持。2015年、2016年学校每年设立的创业训练和创新实践项目有11项,都为国家级,每项给予20,000元的经费支持,对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加,但是就立项数而言,大幅减少。综上分析我们可知:(1)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校重点项目的数量呈增长的趋势,校一般项目和院级项目呈减少的趋势,即增加了经费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减少了经费支持力度较小的项目。(2)无论是创新项目还是创业项目,学校整体的思路就是“控制数量,提升质量”,切实通过提升项目经费等方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期望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通过项目做出成绩,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为自己将来的创业或就业提供实质性的锻炼和帮助。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考核制度创新
现阶段,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考核,主要以“中期考核,结题答辩”的形式进行。现有的考核制度,对项目的过程缺乏有力的监督,导致有些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编造材料,蒙混过关,这样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就毫无意义了。另外,这种考核制度缺乏较为广泛的激励措施,只有少部分通过项目发表了论文或者申请了专利的学生能获得奖励。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与科研动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往往会半途而废。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并不是每位同学最终都要或取得什么成果,最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训练,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3]。笔者基于以学生需求出发的理念,提出了“将学分制引入考核体系”的建议,以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补充和完善现有考核制度,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训练成效。学分制的本质特征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强调目标管理和学制的弹性化[4]。现阶段,高校自选课程中加入了创新教育相关的课程[5],有兴趣的学生可通过选修相关的课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然而大学生参与创新训练这样的实践活动仍不能视为选修课程[6],不能获得学分。笔者认为,大学生在参与创新训练的过程中,前期需要大量学习课题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试验过程中需要学习试验原理、试验方法、仪器操作等,在数据处理时需要学习相关的软件及数据处理方法,在论文写作时需要学习科技论文写作方法。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对科研基本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故将创新训练列入公共选修课,完成创新训练获得相应的学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将学分制引入考核体系,具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激发学生积极性,有效提高参加学生基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课程主要包括了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公共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的一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没有关联。将学分制引入到科技创新训练的考核体系中,即学生完成一项创新训练项目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将通过完成科技创新训练项目获得的学分认定为公共选修课板块的学分。学生完成项目可以获得对自己毕业和申请学位有帮助的学分,如此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增加参与科技创新训练的人数,也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项目,同时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项目中,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
(二)建立多目标考核体系,提高训练成效将科技创新训练与公共选修课等同,通过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要求,如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多少工作量,平时需要提交什么阶段性成果,最终需要提交什么结题材料等[7],进一步强化对项目的过程管理,提高对学生执行项目的约束力度。将课程考核体系中的内容借鉴到科技创新训练的考核体系中,丰富了考核内容,细化了考核的指标,能有效督促学生在平时将更多精力花费在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上,防止学生平时不做工作,结题时编造数据,应付答辩。将学分制引入考核体系,建立多目标的考核制度,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训练的成效。
(三)完善淘汰机制,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一个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参与人数一般是3—5人,但是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并不能各司其职,很多时候都是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大量工作,有些学生就是在浑水摸鱼。将学分制引入考核体系后,参与并完成项目的同学都能获得相应的学分,但并未完成足够工作的学生也获得相应的学分显然是不合理的。通过学分制建立多目标的考核体系,能有效加强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对每个阶段每位学生的工作进行考核,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将淘汰出课题组,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此,进一步完善了淘汰机制,对每位学生都施加一定的压力,有效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题组每位学生分工协作,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提升项目的完成质量。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指导模式创新
笔者通过6年多来指导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的切身经历,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项目批准之前积极主动,与指导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但是项目批准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再问津了,大学生自身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严重缺乏自觉性、主动性[8]。另外,大学生专业知识欠缺,遇到问题难以深入思考,而且实验仪器的使用及出现故障如何处理等,大学生往往一无所知,需要有人在旁时刻指导着,这些都需要指导教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大学生本身存在主观能动性不足,基础知识薄弱,实验能力缺乏等问题[9],若想高质量地完成项目,需要导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是教师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已经相当繁重,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不可能时刻在实验室陪着学生做试验,在学习室陪着学生写论文。如何优化指导模式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指导教师压力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针对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现有指导模式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力度不强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研究生帮扶制度”。“研究生帮扶制度”即构建“导师—研究生—大学生”的指导模式,以期通过创新指导模式,在缓解指导教师压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训练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试验仪器,并且研究生接受了一定的科研训练,对科研方法有一定了解,故大学本科生在理论知识、试验操作、数据整理、论文写作等方面遇到的大部分问题,研究生都有能力为其解决。再者,研究生的时间相对固定,大量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做试验,或者在学习室学习,这样,本科生遇到问题就能及时找到研究生帮其解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一个收获知识的过程,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本科生感觉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迅速收获知识,必然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来实验室。故“研究生帮扶制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引入“研究生帮扶制度”,构建“导师—研究生—大学本科生”的指导模式,具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同辈帮扶机制,搭建本科生与导师的桥梁通常情况下,导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学生面前非常严肃,有些学生依然存在“怕教师”,遇到问题不敢与教师沟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本科生而言一般是比较复杂的,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都会受到打击。而研究生与大学本科生属于同龄人,刚刚经历了他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对大学本科生的想法更为了解,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从而主动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一方面,本科生在科技创新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能得到及时解决。本科生能够直接感受到在做科创的过程中获益匪浅,能有效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本科生通过与研究生的互动交流,可以在学业规划,就业选择等方面获得更多的信息与指导,对本科生而言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研究生也充当了导师与大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导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实际情况,本科学生能够了解导师的习惯和风格,这也方便了导师与本科生的沟通,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各司其职,从而让学生收获知识、提升能力,让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事半功倍。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通过一个简单项目就要求每个学生有重大发明发现。搞科学研究,要求学生具有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然而现阶段的本科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个人自立性很差,指导教师不可能时时处处陪伴。研究生的时间相对富裕,一般都在实验室或办公室,而且具备了基本的试验操作能力与软硬件操作能力,完全有能力、有时间给本科生提供充裕的指导。这种全天候的指导,能够让本科生尽快融入角色,也可以学习研究生刻苦求学、求真求实的工作作风。所以,引入研究生帮扶制度,既可以提高科创项目的指导效率,又可以培养本科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强化过程管理,防止学生弄虚作假现阶段,学校对项目的考核包括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但是无论是中期检查还是结题答辩,走形式的意味更浓。主要原因一是项目众多,学校很难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对每个项目进行详细的过程管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督促;二是学校基于多为学生考虑的思想,对项目完成的质量不断降低要求,只要学生答辩时能说出些东西,就都给通过。这也造成大学生本身不断降低自我要求,甚至有个别学生答辩前编造数据就去应付结题了[10]。“研究生帮扶制度”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完成项目,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项目。学生是否做试验了,试验过程是否可靠,数据是否真实,研究生在帮助本科生完成创新项目的同时,也能监督他们,防止弄虚作假。引入研究生帮扶制度的指导模式要强化过程管理,进行过程监督,有效防止大学生弄虚作假,从而提升训练成效。6年来,笔者主要从事岩土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十余项。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的创新实验,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弄虚造假,企图蒙混过关。针对这些华而不实的学生,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首先,可以通过例会、谈心、个别辅导答疑进行思想教育。教师的天职主要是教书育人,所以多做思想教育,多做情感沟通,设身处地地多为学生考虑,通常可以感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其次,研究生帮扶制度可以有效缓解教师指导上的时空缺失,还能树立一些实实在在的榜样,感召激励大学生努力向前。最后,对于个别屡教不改者,只是为了获取一纸证书,教师也要具有坚定的立场,立即劝退。否则,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其他学生必定效仿,整个团队一盘散沙,项目研究沦为一纸空文。所以,“研究生帮扶制度”是教师强化科创项目过程管理的一个有效补充,值得发扬推广。
(三)分担导师压力,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研究生可以分担导师指导本科生的压力,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高质量完成项目。对于低年级的本科生而言,专业知识缺乏,试验操作能力薄弱,文献查阅能力不足,所以指导教师往往从选题,制定试验方案,试验操作,数据整理,论文写作等所有环节手把手带着学生完成,这势必会分散导师太多精力。另外,有一些简单的基础的事情让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去做,也是没有必要的。比如常规试验仪器的操作、数据的整理等这些研究生完全可以指导本科生来完成,没有必要让导师再亲自指导,导师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一些复杂问题上。引入“研究生帮扶制度”的指导模式,研究生能够有效分担导师压力,从而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现代高等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搞好教学工作,又要搞好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对于普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高校的生存压力还是非常巨大的。引入研究生帮扶制度,实行“导师—研究生—大学生”指导模式,也是对传统师生一对一、一对多指导模式的一种创新与补充。近两年,笔者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指导思路,取得了一些经验:(1)提高了教师的指导效率。教师主要负责学术思想的提出,实验方案的制订,以及疑难杂症的排除。其他诸如图表的绘制、专业术语的描述、常规试验机器的操作、常规软件的使用,大学生能力都很欠缺,通过研究生的帮扶,本科生能力有所提升。(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个人精力有限,传统教学一对多模式,主要是讲解与示范。现在采用“研究生帮扶制度”,可以随时随地实行一对一辅导,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热情。(3)提高了教学效果。本科生在教师、研究生的指导互动下,理论知识加深了,实践能力增强了。部分学生撰写与获得的创新创业奖励,就是很好的例证。
四、结论
1.将学分制引入考核体系。学分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参加学生的基数;建立多目标考核体系,提高训练成效;完善淘汰机制,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引入“研究生帮扶制度”,构建“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指导模式。“研究生帮扶制度”可以搭建本科生与导师沟通的桥梁;强化过程管理,防止学生弄虚作假;分担导师压力,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
作者:侯天顺 刘建龙 陈帝伊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