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业工学结合模式探析范文

建筑业工学结合模式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筑业工学结合模式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筑业工学结合模式探析

一、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行业中,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是最合理的教学思想。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将校内学习与施工现场或建筑企业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建筑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以使学生进一步用理论或原理分析与思考问题;通过工学结合,形成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校企共同合作参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学习思维上,通过实际工作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深浅,从而促使他们产生紧迫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还可以通过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而产生成就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然而,在实际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

建筑工程专业传统的工学结合模式往往以专业课程为前提,后续实践教学活动为推动,以模拟实训、单项工种实训或顶岗实习为实现手段,这种模式存在较大的弊端。表现为在共同建设专业、开发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培育技能人才等方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脱节,结果是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没有共求点,无法实现共赢,导致工学结合模式举步维艰。比如,一般在校学生对于建筑施工图中的结构图接触很少,导致刚刚参加工作时图纸看不懂,这会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时感觉到不顺利。建筑工程专业以现场实践性作业为背景,工学结合开放性的特征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主体观,又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体系观。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无法实现教师队伍的多源化、教学场地的多地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就不能面向市场设置专业、面向岗位设计课程、面向岗位培养技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学结合体系的有效构建。例如,在实施教师队伍的多源化过程当中,一般建筑行业校外兼职教师多为企业在编人员,而且他们和学校间的互聘可能会要求学校安排课程方面要有弹性,一些学历或职称上的门槛可能会将一些真真正正的行业专家拒之门外。

2.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不能及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需求状况来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按照工学结合模式来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时间和开设方式以及教学地点等,不能确保教学运行管理能及时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针对建筑专业的综合性和多方向性,没有建立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机制,为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领域、学习情景、项目指导、参考资料、建筑专项施工方案等,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时段、不同企业、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工作环境中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升的需要;针对建筑行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无法建立柔性化的学籍学分管理机制,冲破学期、学年制的束缚,按照建筑企业实际工作季节和工作周期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在工学结合模式上,学校层面和系部层面都缺乏一个具体负责工学结合实施的综合协调机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灵活性的规章制度。尽管有的学校设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等机构,但由于观念和体制原因,大多数机构没有实质性地发挥作用。由于缺乏不同层面的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机构,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的系统协同效果较差。

3.质量监控体系与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对于实践性教学过程监督,例如在建筑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课程设计、工种专项综合实训、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当中,过程监督基本没有有效得到实施,教学效果不佳。二是基于工学结合的督导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中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的督导与评价目前还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高职高专院校还没有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课程考核上,以理论方面的教与学评价的依据,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分离,有的甚至只有理论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处于缺失状态。部分建筑工程专业的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如某工种专项实训),不能将理论教学和工作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无法实现实践性课程考核上的量化,使得考核主观性成分较多,随意性强,有时就停留在口号上面;另外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合作的反馈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融学生、家长、建筑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和公众于—体的综合信息反馈系统还不够健全。

4.办学条件条件不完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具备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场地、师资、课程、教材和经费等教学条件。然而,由于建筑工程专业的特点,建筑工程实践课程的复杂以及实践课程花费较高,再加上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实力不足,导致教学实施条件较差。具体表现在:缺乏既精通理论教学又熟悉技能操作的双师型建筑专业教师,缺乏既能面向建筑行业发展又能紧贴岗位要求的相关课程与教材,缺乏一个真正的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职场化、生产性、多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和多岗位、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单位,缺乏相对充足的用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经费等。

二、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高职高专工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供参考:

1.树立开放式的思维理念,增强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活力

树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管理理念,做到建筑专业课程设置紧贴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紧贴建筑行业企业用人的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以建筑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进行专业课程设置;部分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实施必须通过工学交替等途径,使理论教学与具体实际建筑工程项目紧密结合;在教学资源的管理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使课程教学得到全面拓展,逐步实现向开放式教学管理的转变。其次,实践教学活动应统筹规划,目标明确,组织有序,各实践教学之间连贯流畅,计划制定标准,过程完整,保证技能培养的系统性。另外可以通过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参与项目实施、顶岗实践,建立专业教师轮流到建筑企业一线锻炼的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教学思维的开放性。

2.建立灵活健全的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柔性教学管理机构

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应构建柔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就业导向的宗旨,根据地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以及企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建立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通过定期进行行业和市场调研等形式,以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与行业和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建筑方向的职业实践紧密结合。针对社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形势,建立校企双方协同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该机构具体负责校企合作的协调与沟通,指导工学结合模式下双方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建立具体到校企之间点对点的工学结合组织框架和管理思路,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工学结合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具体实施;避免校方闭门造车,灵活办学,切实做到与建筑行业企业合作,提高教育服务水平、行业及社会贡献度。

3.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多元评价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建立健全教学全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容与程序,实现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明确由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和学院、教务处等相关教学职能部门,各系、教研室、教师、学生构成的教学监控人员的职责,努力提高工学结合的质量与效率;完善多元立体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建立一个基于工学结合的横向以校企合作伙伴为主体,纵向以院、系、教研室和专业教师为层级,深入校内和校外两个工学场域,全面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另外,高职高专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变只重视教师或学校单方评价的传统做法,积极发动行业、政府与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管理,实现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实施的过程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必须建立工学结合的多元综合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企业走访、学生座谈、家长访谈、专家评价和网络调查等形式,及时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等获得有关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促进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例如,在建筑施工工种专项实训课程中,要结合具体工种行业类标准以及适合教学的评分标准,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方案和评价标准,使得教学更加规范化;具体方案和标准要经过用人单位、系以及教研室讨论和审核。

4.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优化办学条件

在软件方面,建立开放聘任制与绩效考核、工作津贴相一致的人事分配管理机制,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以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联系和开发实习实训单位、开展顶岗实习、发放校内外实训指导教师劳动报酬等各项费用能按时到位。在硬件方面,依托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建筑各工种的专项实训以及学生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三、总结

建筑行业是国家的民生产业,高职高专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深化对建筑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设置、办学机制、规模、结构和培养质量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行切实有效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高专教育的作用,才能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培养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升

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