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装配式建筑中BIM技术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包含五位一体的建筑,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业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建筑。它实质上是在工地上用预制的构件装配而成的建筑。随着现阶段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的要求下,装配式建筑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建筑领域发展的潮流。首先,装配式建筑工期相对较短,节约建筑成本。由于它主要是将工厂预制的构建直接在工地装配,所以大大节省了施工建设时间,提高生产率,降低了建筑成本。其次,装配式建筑多采用环保材料,因此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后,有效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关系到工程的进展和效果,由于常常需要高空作业,传统建筑施工难以排出施工工人的安全隐患,而在装配式建筑中由于大多采用机械化操作,因此,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
BIM技术就是建筑信息模型,它是关于技术的一种集成平台,作为加速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式,在现代建筑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BIM技术信息具有可视化和信息完备性、模拟性、可出图性、一体化型等特点。BIM技术信息具有可视化和信息完备性指的是BIM技术可以将传统平面图纸转化为三位模型,使得各个参与者都可以直观感受到建筑立体效果图,可以将项目设计到运营的全过程可视化,方便各方讨论交流,推动工程运行的进度。BIM技术能够把工程对象信息和逻辑关系完整的描述,有利于信息完备性的发展。其次,BIM技术具备模拟性和可出图性,指的是它可以利用软件来对全部工程过程进行模拟实验,可以通过综合管线图或预埋套管图等图纸来检查错误,提出改进措施。最后,BIM技术能够贯穿于设计和施工的全过程,并使得各部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加快施工进程。
3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
实践证明,将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是顺应建筑发展的趋势,二者通过信息技术集成平台结合,能够解决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障碍,有效地促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实现建筑产业链共享信息平台。因此,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价值。
3.1BIM技术在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体现
BIM技术由于优势明显,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有效的推动了装配式建筑的健康发展。我国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因此,这一技术在我国建筑领域应用十分普遍。例如某市的项目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通过BIM技术对复杂的生产构件进行模拟拼装,然后将数据整体输入到设备系统中,施工人员可以通过扫描构件上的二维码的方式来了解构件设计和运输信息,便于施工人员规范施工。对于国外建筑而言,以美国为例,美国住宅主要采取木结构或者混合结构,轻钢结构。通过BIM指导和技术应用快速加快了建筑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实现了建筑高度装配化和集成化的要求。
3.2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规划阶段开始到生产制造、施工建设阶段到最后运营维护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装配式建筑设计规划阶段,BIM技术可以解决进行精确的场地分析,BIM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可以虚拟装配式建筑物的空间和场地情景进行数据建模,然后通过BIM技术绘制图纸,可以准确了解到模型参数变化,通过以上过程对模拟建筑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正。工程造价需要在设计阶段提前计算,可以利用BIM技术为设计人员提供大量的工程量信息,减少预算和实践的误差。装配式建筑在生产阶段,需要结合RFID技术和BIM技术,把几何尺寸和建筑材料等信息芯片植入到预制构件中。一方面可以为装配式建筑的各个构建的生产管理子系统提供相关数据,另一方面能够把预制构件的生产等信息输入到BIM数据库中分析。在建筑施工阶段,可以运用BIM技术主要解决传统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构件确实或者构件对应错误的问题,通过BIM技术对构件进行核查,减少施工失误。在装配式建筑的运营维护阶段,物业管理可以通过BIM技术和相关设备链接,将建筑物的各项参数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帮助管理人员做出科学的管理方案。此外,还可以在建筑的门禁系统中运用BIM技术,例如通过BIM和RFID技术在门禁系统上安装电子标签,管理人员可以很快通过电子标签定位需维修设备,然后可以把维修记录在电子标签上,通过BIM物业管理系统,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设备运营情况。
4总结
BIM技术应用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全过程之中,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应用价值,通过BIMJ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建筑施工中的问题,推动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庶,张艳坤等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建筑经济,2015(11):106-109
[2]董苏然,许晓文,付素娟.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建设科技,2017(03):37-39.
[3]张璐薇,关瑞明.BIM技术发展及其建筑设计应用[J].华中建筑,2016(11):52-57.
作者:牛晓丹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