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机械制造专业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分析范文

机械制造专业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机械制造专业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机械制造专业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分析

[摘要]2017年以来,通过使用“现代学徒制”的三方评价体系,使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更平衡、更客观,且能得到学生本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认可,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此模式虽然提高了学生操作能力和企业认可度,但在信息化方面出现了学习场地单一、耗时长的情况。在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对后期开展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的探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机械制造;数控加工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提高,课程的教授地点和评价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跨专业、跨班级、线上+线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加上线上课堂的兴起,更加速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和开展的速度。

一、学习文件,明确要求

2020年2月中旬,本人所在教研组召开线上教学工作推进会,对做好线上+线下的信息化教学工作实施方案进行公布,明确了团队各教师的分工和职责。并提出要求:一要发挥团队备课作用,力求内容科学、合理;二要发挥主讲引导作用,做到课前、课中、课后参与其中;三是加强督导检查,对班级同学实施签到、在线时间双数据统计;四要严格考核评价,思考线上+线下的信息化教学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标准,确保学生线上教学的质量以及考核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五要线上+线下结合,力求达到良好衔接,确保学生回校后能紧接线上课程继续线下授课。

二、组建团队,搜集资源

经过讨论分组,本人负责的是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方向的机械制图和公差与配合两门课程的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任务,初步计划分为4周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的信息化教学是常规中职教学的一次新的尝试,为了让学生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的良好衔接,我迅速组建了由五名教师组成的备课团队,并针对学校要求和课程特点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团体备课。在正式授课前,团队认真观摩学习了“中国大学慕课”中的名师教学视频,了解线上教学的经典案例和任务选取方向,并进行多次备课讨论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确定了线上教学中的讲练时间比,力求通过学习模仿名师的线上教学方式,逐渐找到适合本专业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的方法与模式。其次,搜集资源。考虑到信息化教学不能单单只是把教师放到荧幕里的作秀,由于线上教学没有中间停顿指导的环节,我们也看不到学生的表情是否疑惑,为了更好地保障线上教学的质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果,我们还需要大量的资源供学生查阅和足够的练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所以,我们还将历年的考试题目和练习册上的习题形成了电子档并录入指定的信息化学习软件和平台上作为课后考核和评价的方式。这样做不仅能让我们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通过信息化学习软件的数据分析反思上一堂课的同时备好下一堂课。再次,学情分析。本次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所涉及的班级为:2019级机械班和2018级机器人班,共计234名学生。我们团队根据学生特点、兴趣和能力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筛选,抽取了机械制图和公差与配合课中没有太多实操的理论章节作为主要讲授内容,并删减掉一些复杂的知识点,只保留学生容易理解的理论知识以及方便在课后练习的作业。最终确定了“国标格式、比例、线型、尺寸”,“公差配合基本术语及其定义、公差配合基本规定、公差带”作为1~4周的教学内容,后又增设了投影法、三视图和技术测量基本知识作为5~7周的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编写教案,搜集资源和PPT。所选内容经过学生评课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是易于掌握的,而且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根据学校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线上教学流程分为:“课前签到—课中授课—课后签到—课后答疑—数据分析”五个环节。并在课后安排测试作业,使学生能够趁热打铁,及时复习。线下教学流程则延续学校常规教学工作流程要求。团队教师还根据学生在线时间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进一步核实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到课率,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和考勤情况。

三、初步尝试,不断完善

本次机械制图课程一共进行了14次线上授课,涉及课本3个章节的内容。公差与配合课程一共进行了10次线上授课,涉及课本2个章节的内容。其余部分均为回校后按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流程进行线下授课。团队教师在周末进行数据分析,并安排下一周课程的内容和作业等任务。由于本校学生大多属于农村家庭,居家期间可能出现学具和制图工具不全的情况。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突破重难点,我们对线上教学阶段进行了如下要求。

要求1:

本次线上教学阶段,学校牵头统一选择了合适且方便的信息化教学平台App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所有教师在统一的平台进行课堂教学的录制、播放、课后答疑和后台数据统计的工作。在课后练习上,为方便学生练习,本团队还额外增加了使用微信扫码即可参与的信息化软件供家庭没有电脑和无法登录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课后练习。效果:通过额外的信息化软件,避免了大规模使用同一平台导致的卡顿、崩溃情况,从指定平台无法登录的学生,可以选择从其他平台完成任务,不同平台的练习和任务相同,且都纳入线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中,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思想负担,提高了工作和统计的效率。

要求2:

由于有了信息化软件的后台数据统计,在做好前期准备的情况下,我们团队能够很快地得到学生在本次课的参与情况。并将上课走神的学生及时报到班主任处,由班主任参与线上教学的监督和管控工作,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在线上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效果:网络时代的线上教学是学生感兴趣和好奇的新玩意儿,但是传统教师初次尝试当“主播”肯定会有所不足,抓不到学生感兴趣的点,学生新鲜感过后一定会出现退出、挂机等情况。通过后台数据统计的方式,结合班主任的监督和管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要求3:

考虑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处于自我监督的状态,本团队在课后练习上也进行了调整。每次课后只设置5~10道习题,大多数以选择和判断题为主,旨在加强学生对本堂课程理论概念的印象,题目描述贴近学生生活,同时降低做题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参与度及积极性。效果:据信息化平台的后台数据统计显示,本次线上授课各班作业上交情况达90%,较以往学期现场授课的纸质作业上交情况(原为70%左右),呈现上升趋势。后经团队讨论和发放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得到其原因主要是:(1)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觉“有意思”;(2)题目完成难度不大,学生不需要做太多思考,没有产生厌烦情绪。

要求4:

课程讲授完成后,利用在线答疑等方式进行巩固,同时将团队教师在“大学慕课”整理出来的名师课堂视频上传到素材库中,方便学生反复观看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通过聊天的方式轻松愉快地进行知识巩固,教师讲解和名师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让部分感兴趣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本堂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要求5:

严格学生考勤制度,将每一次课统计的考勤、作业等数据,形成图表进行展示和讲析,并根据数据变化实时利用课程诊改思路进行计划调整。效果:学生通过图表对比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知道教师时刻在关注他们,促使学生在下次课能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教师根据图表的情况和对比,利用课程诊改思路,制定下一阶段课程计划。

要求6:

抓牢学生课程的全程参与,根据考勤、观看时长、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和课后答疑参与度综合考量学生线上教学阶段的成绩并形成过程性评价作为期末考核依据。效果:利用信息化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线上教学阶段的成绩进行多元化、科学化的客观过程性评价,不仅能够长久保存为课程诊改提供参考,更能让学生的成绩有理有据,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更信服。

要求7:

由于本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家庭,网络不发达,对因网络、停电原因不能按时进行线上课程的学生,本团队也进行了特殊处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申诉,在错峰时段观看回放、作业重做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效果:保证了部分无法正常参加线上教学学生的学习权益,提高了对学生线上学习成果评价的灵活性。

要求8:

在经历了7周的线上教学阶段后,学生回到学校还带着多少知识,学会了多少知识,都只是线上体现出来的。为了能够更好地衔接线下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更快地找到学习状态,本团队针对7周的线上教学内容进行了一次摸底测验,旨在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学习的效果如何,回到学校后是否有需要“补一补”的地方。同时,为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制定做参考。效果:在摸底测验出来后,团队教师重新制定计划,根据学生线上学习的质量进行查缺补漏,使线上+线下教学做到了很好的衔接,学生大概用1周左右的时间就重新适应了线下教学的节奏。

要求9: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本团队的教师共同合作将所有的资源进行了整合、分类并留存,形成了PPT教学课件15套,网络名师视频20个,线上教学视频17个,相关练习124道,期中/期末考试卷8套等资源,为下一步完善信息化资源库做准备。效果:线上教学阶段,团队教师做了大量的资源搜集工作,学习了很多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教学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做好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学生评教,家校联系

由于线上教学阶段,教师无法面对学生,拿不准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我们通过课后扫码评课,让学生对本次课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教师进行下一步调整提供依据。此外,团队教师还根据平台统计的数据形成含到课率、在线时间和学生失联人名等数据的教学评价简报,供班主任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由家长和学校共同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形成新型家校关系网。

五、寻找创新,打造亮点

1.本次机械制图和公差与配合线上+线下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人都是同一起跑线。所以本课程的教师在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组成了团队,通过团体备课和自学慕课名师课堂的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内容制定,提高了课程的可行性和价值。

2.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本团队时刻带着诊改的思维进行教学,根据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课程诊改思路进行及时调整。在其他课程的线上教学出现信息化平台卡顿、崩溃的情况下,我们提前做好预警,利用微信扫码和信息化平台双保险的方式进行考勤和测试作业,成功地避开了网络拥堵,学生作业完成率没有出现断崖式下降。

3.在考勤和到课率上,我们团队还实施了课后补签机制。规定只要学生申诉,就可以重开课后作业和线上教学视频观看权限,并根据学生重开后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重新评价,避免了学生因为网络拥堵和特殊情况导致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4.课程诊改思路时刻在心中。每次课程结束后,本团队教师都会花上一些时间集中讨论本次课数据中的特殊情况,如考勤无故失败、停电、作业提交错误、学生是否学懂等问题,并根据这些特殊情况进行下一次课的诊改。在整个线上+线下的教学中,通过诊改思路进行课程内容调整3次,信息化软件调整1次。

六、一点感想

本次机械制图和公差与配合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虽然只进行了一个学期。但是,做的工作却很充实,任务也比较有意义,主要原因有两点:

1.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准备一堂线上课程有很多东西需要团队亲自去设计、调试,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不再是一本教材和一本练习册的“拿来主义”。

2.线上教学阶段的班级数多,没有了现场监督,学生自觉性的影响会被成倍放大。

3.线上教学阶段结束后,回到线下教学的衔接问题只做了一次简单的摸底测验明显是不够的,在必须根据学生后半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的调整和“补课”。虽然看上去和做起来很艰难,但是从以上几个点也隐约看到了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机遇和可能性。首先,古往今来的先行者没有轻松的,丢掉“拿来主义”虽然看起来很累。但是,经过自己设计和调试的课程和内容才是更适合自己学生的东西。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教学资源才是最适合学生使用的好资源。同时,由于要照顾大部分学生的进度,这就要求讲知识点设计得更细、更清晰,这与目前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是一致的,对于突破自己和传承将来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其次,线上教学被成倍放大的自觉性问题,也是教师一直头疼的学生的“素质”问题。谈了那么久的“素质”教育,已经被潜移默化地变成了“考证”教育。这个问题的出现,给我们中职教师敲响了警钟,教书育人不能只完成“教书”,“育人”不能丢!经过这次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我相信能够为自己的下一步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很好的帮助,也相信信息化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李慧燕.高职云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观察,2021,10(44):83-85.

[2]王婧.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21):160-162,165.

[3]高磊.基于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20):70-71,74.

作者:秦洋 单位:广西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