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价值工程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范文

价值工程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价值工程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价值工程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

[摘要]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在扩展价值工程中价值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别分析政府和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或侧重点,并提出政府诱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

价值工程;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价值工程理论是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可靠地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能为基本前提,以降低产品或服务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服务功能与成本的最佳匹配为目的的理论。价值工程原理对于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其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实现价值工程与低碳经济的对接,发挥价值工程原理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在扩展价值工程中价值构成要素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价值工程原理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1价值工程中价值构成要素的内涵扩展

虽然价值工程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该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产品(服务)功能与寿命周期成本的最佳匹配,进而实现产品(服务)价值最大化目标问题。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功能和成本。其中,功能是指产品(服务)能给顾客带来的效用或效益,成本指顾客从购买到消费整个过程中为享用产品(服务)功能所带来的效用而支付的费用。从现有研究角度看,价值工程理论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十分有限。事实上,现代企业经营必须要处理好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兼顾三者利益的平衡,否则企业将很难实现持续发展。因此,从广义上讲,企业有两类顾客,一类是直接使用产品(服务),通过产品(服务)的功能满足其需求,但很少为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付出代价的顾客;另一类是既为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付出代价,又从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取效益的社会。由于社会代表国家的宏观利益,所以,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价值时不能简单地套用价值工程分析的一般公式,需将价值构成要素的内涵加以扩展。从社会的角度看,价值工程分析中,功能就是效益,成本就是费用。其中效益包括产品(服务)生产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费用也应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效益是企业直接增加销售量或劳务量所获得的收益,或为社会节约的开支、减少的损失和节省的资源;间接效益是由企业经营活动引起的,由于投入产出关系而产生的,对整个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或其他企业有影响,但是在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中没有得到反映的经济效益。直接费用是企业投入的各种物料、人工、资金、技术及自然资源而引起的社会资源的消耗;间接费用是指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起而在其直接费用中没有得到反映的那部分费用,如社会为治理“三废”污染付出的代价。内涵扩展以后的价值构成要素中,功能和成本分别类似于项目国民经济评估中的效益和费用。因此,基于内涵扩展以后价值构成要素的价值工程分析,对其中效益和费用的估算都要用能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和价值的国家参数来确定。如运用货物的影子价格、劳动力的影子工资等。

2政府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而政府是国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利益的调控主体。因此,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发挥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政府应运用价值构成要素内涵扩展后的价值工程原理,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和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

2.1组织好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强化事前把关功能由于我国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政府审批制,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的结论是政府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从政府的角度看,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就是政府或政府委托的第三方,从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角度分析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效益,以及项目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即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宏观可行性。因此,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是确保国家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府组织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是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做好项目投资的事前把关工作的重要保障。在价值工程分析中,对价值小于1,即社会效益小于国民经济和社会费用的项目进行“封杀”。

2.2组织好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强化政府对项目的事中控制职能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前提的假定性和结果的预测性特征,使得其分析结果可能与实践存在偏差,为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项目按低碳发展要求建设的现实性,政府要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价值工程分析。政府组织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的着力点应该是做好项目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方面的价值工程分析工作。在环境影响价值工程分析过程中,要应用价值工程原理,采用效益—费用评估方法,即一方面分析项目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的效益,另一方面分析项目对环境质量造成污染后社会对其进行治理需要支出的费用。政府进行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至少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一是从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和环境容量出发,阐明拟建项目排放总量及浓度可否接受;二是对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落实“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的状况作出结论性意见;三是对项目在上述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措施。

2.3组织好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确保项目的低碳运行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是指在项目实施完成并已投入运营一段时间后所进行的价值工程分析。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角度看,政府组织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的重点是对项目最终的实际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并为项目的后续运营提出改进建议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以确保项目的低碳运行。

3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发展低碳经济的侧重点扩展

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主要是为了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投入一定,产出最大化;二是产出一定,投入最小化。从传统意义上讲,这里所说的投入是指企业的财务成本,产出是指企业的财务效益。由于低碳经济追求的是“三低三高”,而依靠传统的价值工程分析很难实现上述目标。为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的侧重点应有所扩展。具体来讲,企业在进行传统价值工程分析活动外,还要增加以下内容的分析。

3.1增加对污染和排放产出的分析增加对污染和排放产出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上,追求污染和排放产出的最小化;二是在污染和排放产出一定的前提下,追求投入最小化。为此,企业在应用价值工程分析法时,应将污染和排放产品指标加以量化,并将它们作为功能对待。

3.2增加对能源投入的分析增加能源投入分析主要体现为:一是在能源投入一定的前提下,实现财务效益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产出的最小化;二是在财务效益和污染、排放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实现能源投入的最小化。为此,企业应将能源投入作为成本,而将财务效益和污染、排放产出作为功能,进行价值工程分析。

4政府诱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经济主体。当企业用于降低生产活动中污染和排放产出方面的投资得不到补偿,而其生产活动中污染和排放产出造成的负面影响由社会承担,企业自身不需做出任何补偿时,企业不会将污染和排放产出作为功能进行价值工程分析,从而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落实。作为宏观调控主体,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诱导企业低碳经营。为保证企业的低碳运行,政府对拟建企业、在建企业和建成运营企业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拟建企业和在建企业,分别采取措施加强它们的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和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对于建成运营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4.1关停一部分高碳运行的企业政府应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现有企业进行效益—成本分析,对价值小于1,又无法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低碳经营的企业,应采用行政强制手段,使其关闭;对价值小于1,但能够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低碳经营而且能够盈利的企业,政府应责令其停产整改;当企业整改后实现低碳经营时,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以提高其盈利水平,并对其他类似企业产生示范效益。

4.2补贴一部分高碳运行的企业对高碳经营,又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低碳经营,但进行技术改造的成本过高,导致其无法盈利的企业,政府应该对其进行补贴,以降低其经营成本,使其能够正常盈利。除此以外,政府应采取措施,重奖一部分低碳技术创新成果供给企业和率先采用企业。低碳技术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为此,政府应将奖励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和采用主体并重,一方面,通过重奖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碳技术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重奖率先采用低碳技术的主体,使其产生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他企业采用相应技术,进而促进低碳技术的扩散过程。重奖低碳技术创新主体的前提是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而且能产生很好的国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奖励的力度应根据该技术的扩散给社会带来综合效益的高低来确定,以技术采用的预期社会效益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奖励标准实施重奖;对于率先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应根据其模仿追随者的数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民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一定百分比进行重奖,以刺激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的扩散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2]刘振云,郭晓峰,梁彩华.航空企业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0(1).

[3]周惠珍.投资项目评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张海良.低碳经济模式、机制及其当代构建[J].求索,2013(9).

[5]卢现祥,柯赞贤.论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利益集团与制度安排[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2).

[6]崔连标,朱磊,范英.碳关税背景下中国主动减排策略可行性分析[J].管理科学,2013(1).

[7]王素立,张振鹏.发达国家低碳经济战略选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2).

[8]陈柳钦.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13(2).

[9]郑佳佳.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研究[J].经济问题,2013(2).

[10]曾康霖,张庆.英美两国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考察与借鉴[J].征信,2013(1).

作者:折振琴 单位:延安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