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筑节能及低碳建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尽管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已经被提出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并未得到很大范围的普及与推广,只有一些技术较为先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才初步实施了节能建筑的建设与应用。以下笔者就建筑的设计建造方面、政府方面、技术方面以及群众方面对我国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进行论述。
1.1节能建筑的设计与建造
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是最近几年才被提出的新型环保理念,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节能建筑的真正内涵,因此在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很多时候都只是形式上的一种节能或低碳环保,并没有将节能环保设计落实到实处,节能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另外在施工设计图纸的审查阶段,也并没有真正的对节能效果进行估算,审核流程只是走个过场,并不能够真正的体现审查的作用。而建造施工中,施工单位对节能建筑技术的了解较少,且处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不会在施工中真正应用到节能技术。
1.2政府方面
在政府监督方面虽然国家有相关方面的要求,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条件的影响,各个地区缺乏相对应的监督措施与鼓励政策。对开发商来说,低碳建筑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利润空间,况且公众的认知程度有限,接受度也不高,因此大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也就不会再考虑建造低碳建筑。
1.3技术落后
由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在建筑节能水平方面不可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已经大大降低的情况下,我国的一部分地区仍然走高能耗、高排放的道路。在这样的国情下,建筑节能技术的利用、发展低碳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4群众对低碳建筑的认知度
公共对低碳建筑认知度较低,热情不高。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对低碳建筑以及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效果仍不理想。民众是低碳建筑的主要服务对象,而低碳建筑的成本显然要比普通建筑的成本高,许多人会抵制这一部分成本加到自己身上。民众的态度间接导致了开发商对低碳建筑的开发产生怀疑。
二、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方向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并没有真正走入我国的建筑行业,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推广以求得更大的发展。那么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又应该以什么方向进行发展呢?在此笔者从建筑的规划设计与建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的应用、政府管理、资金投入以及理念宣传等方面对其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2.1在建筑规划设计与建造阶段
首先在建筑选址时,应充分考虑气候、地形、日照等对建筑的影响,尽可能选择有利朝向,满足日照间距要求,避免与周边建筑物的相互遮挡干扰,夏季应能够组织良好的通风,冬季则力求避开主导风向。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条件的下,尽量减少场地内硬质路面的使用,增加绿地,以形成有利的小气候,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降低能源的使用。
2.2积极使用新能源技术与新型节能材料
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就近取材,减少材料的运输能耗,以此降低建设能源的消耗。在另一方面回收可利用的资源(比如说水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例如在上海世博会第一次出现了“城市”的主题,作为东道主,我国的“中国馆”从设计到建造就充分考虑了以上几个方面:不仅通风性能良好,还采用了许多太阳能技术。中国馆的顶部、外墙采用了无污染、无放射的聚氨酯硬质泡沫材料,还装有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强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利用天然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在建筑形体的设计层面,力争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比如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等。
2.3各级政府应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完善建筑节能规划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规范与要求,使建筑能耗满足标准要求。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广建筑节能发展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行为,并加强落实和监督管理。对新建设的建筑走“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达到最小”的发展道路,对老的旧的建筑进行完善和改造。
2.4加大资金投入并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由于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起步比较晚、相关技术比较落后,因此要想在发展低碳建筑方面尽快追上发达国家,有关部门在建筑节能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应鼓励专业人士对科学技术、新能源的研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依法建设的民用节能建筑项目采取免收或少收税务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注重“产学研”结合,要采取强制措施把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新工艺运用的实际当中去,加强学科和部门之间的联合,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的经济奖励政策。
2.5大力宣传低碳建筑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只有群众接受了建筑节能以及低碳建筑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节能建筑的广泛推广。因为群众的需求是决定着建筑市场的发展方向的,为此必须要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要让群众明白节能建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来宣传节能低碳的优越性以及其对群众带来的好处,抵制购买能耗较高的建筑,促进低碳节能建筑的发展。
作者:李艳梅单位: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