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措施分析范文

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措施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措施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措施分析

一、对于建筑节能的设计原则

1.整体性符合要求

一般的夏热冬冷区域都采用空调来满足自己对降温和取暖的需要。但空调只能满足局部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让自然气候达到建筑物的内部。所以要合理吸收自然资源,节约人工资源,需要在建筑设计时达到利用自然资源的效果,减少环境的污染,降低了使用成本,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2.坚持综合性原则

在建筑节能中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等因素,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材料、构造和内部的采光、照明、电气和通风等,还要考虑到该建筑物的朝向、建筑的体型,以及建筑的绿化情况和建筑间距等要求。在满足建筑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做到节能的原则,需要综合性的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

3.成本的经济性

打造节能建筑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在享受舒适住宅的同时节约资源,降低使用成本。而不是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来打造节能建筑,使成本增加。需要根据具体建筑,从经济的原则出发来建设。

4.因地制宜

我国地大物博,地形广阔。基于国情的差异,我国在建设节能建筑时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区的情况来制定建筑的建设方案。

二、建筑节能的技术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建筑节能技术设计非常关键,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建筑规划的外部设计

(1)建筑地址选择

在选择建筑地址时主要考虑到,建筑的风向和采光问题;地点尽量平坦;绿化程度要好,空气较为新鲜;考虑粉尘、沙土对建筑的影响;接受太阳光的面积;窗户的朝向等问题。总而言之,选择地址需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利用自然条件创造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

(2)建筑的朝向

因为自然风可以带走热量,降低室内的温度。所以冬冷夏热的建筑需要调整朝向,在冬季可以获得好的光照,夏季要避免太强的光照,使得自然风可以很好的通入到窗户,降低温度,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一般来说,对建筑朝向设计时,将设计的朝向与夏季盛行风呈30~60度的夹角,不但避免了阳光的日照,还阻挡了冬季的自然风对建筑的影响。

(3)建筑布局设计

对于夏热冬冷的建筑来说,布局方式宜采用斜列式和错列式来设计,遵循冬季获得富足的日光,夏季获得富足的自然风。

(4)绿化环境

可以在建筑周围设置一些灌木和乔木层,在保证建筑日光照射面积的同时可以为整个环境提供新鲜的空气和适应的环境。同时绿化率的提高可以改善建筑的热微环境,改善了生态,调节了气候,阻挡了灰尘等。

(5)建筑的间距

对于建筑的间距需要综合考虑,一方面建筑日照时间受建筑间距高度的影响,距离拉大,光照时间自然会边长。但出于建筑占地面积考虑,需要减少建筑的间隙。所以综合考虑会达到最佳效果。

2.建筑的单体设计

(1)平面节能设计

1)建筑体型。对于建筑体形系数来说,系数越小表明建筑外表面积对应的内部体积越小,设计外围结构传热的损失就会越小。事实证明,如果体系系数增大0.01,能源耗费指标增加1/4。通常可以采用控制体形系数来减少能耗。首先,使建筑外形规整,外形不宜太复杂;其次,建筑量增加,增加其深度和高度。最后,设置合理的建筑层数,因为建筑层数对能耗面积影响很大。并多设置建筑群式的建筑,减少单点的建筑方式。

2)建筑通风。通风方面可以利用自然通风的方式。自然通风是利用室内外的温差和建筑物不同表面的风压差共同作用产生的换气效果,达到降温和通风的目的。自然的空气清洁、新鲜、成本低,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利于健康。

(2)建筑物的立面节能设计窗墙比和建筑遮阳方面

建筑的窗墙比主要是指外窗的总面积和外围护墙体面积的比值,对于窗墙比,建筑中采用北向小于0.25,南向小于0.35,东西则小于0.30。窗墙比对建筑立面的效果、南北的通风和采光都有较大影响,还影响着能源消耗。所以要提高窗户的隔热和保温功能,降低能源损耗。

(3)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1)太阳能的利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太阳能利用越发普遍。在建筑物设计建造时,合理使用太阳能,使其利用最广、最有效。可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其合理使用,比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房等。

2)地热能的利用

地热是通过埋入地下的换热器,实现地面和地下的冷热交换,降低了空调的系统循环,减少了废渣和废气的排放,合理利用地热可以保护环境,减少其他能源的损耗。另外还可以完善建筑节能的政策,从规范上来约束建筑节能的问题,减少能源的损耗,保护了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建设。

三、结语

建筑节能可以保护社会的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其中建筑中节能主要是利用有效的设计方法来对普通建筑的划分、单体的朝向、间距等领域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达到减少能源损耗,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局面。

作者:华家杰厉华阳单位:杭州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