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徒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范文

学徒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徒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学徒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

摘要:通过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本文具体研究探索了完善“双主体”育人机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方案、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互聘共用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五个方面的主要做法。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践探索

1选择优质企业,深化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师徒制度融合学校教育的职业教育,推行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基础就是选择优质企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已合作的企业中,选择资源丰富、实力较强且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比较热衷的企业进行合作,然后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合作企业的具体需求,对招生规模进一步确定,从而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2实行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做法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西方,以德国的双元制最为典型,此外,芬兰、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也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我们在吸取了国外的中心思想,结合国内江西新余首个试点工作以及教育部正式公布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工作,借鉴典型经验,认真调研分析市场,探索出符合发展实际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职业教育方式,主要做法如下。

2.1校企联合探索完善“双主体”育人机制

联合选定的优质企业,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校企联合制定“双主体”育人机制。具体做法:第一,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探索政行企校合作办学机制,实现“双主体”育人模式;第二,学校成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第三,学校与企业合作,选派校内优秀教师、企业优秀员工共同担任现代学徒制班级的任课教师和师傅;第四,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管理办法;第五,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训基地。

2.2积极探索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方案

通过招生招工,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学生一入校,便具有“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习更有针对性,培训更有目的性。具体做法:第一、校企联合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书,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第二、校企联合宣传、录取,明确录取学生的“学生-员工”的双重身份;第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签订三方协议书。

2.3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学生根据企业见习,初步选择喜欢的工作岗位;车间实训期间,二次确定自己适合的岗位,最后通过实训车间技能强化和企业培训,最终选定工作岗位,实现从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的转变。依据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重建学习载体,使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度融合。具体做法:第一,校企联合探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定期召开座谈会,探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第三,定期召开专业论证会,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第四,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2.4校企互聘共用的教师队伍

企业指派优秀的技术人员担任学徒制试点班级的兼职教师,能工巧匠担任师傅。学院理论课教师和企业实践师傅互聘互用,共同提高;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让教-学-用无缝对接。具体做法:第一,校企联合制定教师师傅管理机制,建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团队;第二,制定教师培养方案,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第三,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任课教师师傅要有完整的教学文件;第四,校企联合制定教师师傅流动机制,明确激励制度和奖惩政策。

2.5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积极探索试点班级双导师管理制度,引入弹性学分制,建立校企联合奖学金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做法:第一,学院成立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第二,校企共同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建设规划;第三,校企共同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制度;第四,校企共同参与学生管理;第五,学生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完善“双主体”育人机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方案、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互聘共用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五个方面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探索,针对每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做法,为学校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炳孝.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17(35):127~129.

[2]英玉.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04):247.

[3]李锁牢.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7(13):155~156.

作者:陈艳 徐利云 赵林 单位:潍坊市经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