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范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现行职业教育体系是由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构成的人才动态培养体系。每个层次所对应的技术技能内涵要求不同,也具有动态性。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对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

目前我国中高职职业教育都坚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之路,在办学模式上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使中高职教育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人才培养方面分析,中高职有非常高的相同性,定位无差异,当前的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需要。要建立完善的中高职衔接体系,课程衔接是核心内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一、现存的问题

1.教师思想认识不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点是什么?企业相关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部分教师在此类问题上认识不清,有些教师依旧按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在黑板上教学生专业技能,用嘴描述企业设备,一切都是镜中月、水中花。有些教师在制定高职专业课程标准时,不能照顾普高学生和中职学生的差异和其现有学习基础,也未考虑到中高职衔接的问题,脱离学校实际情况和企业需求。

2.文化课衔接薄弱目前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文化课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为导向进行建设的,通常会参考高中段学生的文化课水平。但随着中职学生逐渐成为高职学院的主要生源,这一现行课程体系显然是不符合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现状和生源质量的。在高职院校开设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难易程度未能照顾到中职学生学情。通过大一阶段的学习,中职入学的学生必然被动学习,其心理层面受到选拔性评价的打击,学习意愿与学习情绪低落,后续的专业课恐难以为继。

3.专业课衔接内容重复以笔者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机床电控课程为例,在中职阶段,该课程名为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中职学生通常已经学习过该课程的低压断路器及其安装、检测与维修,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安装、检测与维修,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安装、检测与维修等内容。在高职阶段,通常在二年级设置机床电控课程,相同的课程内容在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都有重复,在专业技能训练上也出现了惊人的相似。在这一问题上,学生认为学过了,很简单,不认真听讲;教师认为学生似懂非懂,理解不深入透彻,不服从教学安排,容易引发教学秩序混乱。

4.专业课设置与岗位需求脱轨纵观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两个阶段,专业课设置是否真正符合企业相应岗位的需求呢?中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乃至人才培养方案时有没有进行企业调研,教师是否进入企业顶岗,是否熟悉企业岗位需求?是否请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进来?企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高职学生的定位是否与企业岗位衔接?这些都是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二、问题的原因

1.职业教育人才观错误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一般认为上职业学校就是“失败”的。职业学校的确也招收了大量中考、高考中失利的考生。从学校层面分析,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都存在招生困难的窘境,中职学校需要让其招收的学生有升学的途径,就必须提高其对口单招升学率,扩大知名度;高职学院也在搞“专转本”“专升本”等,在编制课程标准时,忽视了“实践为主、理论够用”这一原则,把人才培养的途径变得单一化。因此无论中职学校还是高职学院,很大程度上都重理论而轻实践,闭门造车、教室里讲技能。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没有走出传统人才观的误区。

2.学情不清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在理论与技能上是存在差异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文化课基础较强,但专业知识起点为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接触专业知识早,但文化课基础差。他们在现有知识及获得知识的元认知的心理机制上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未考虑到学情现状,统一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设置,无形中阻碍了中职入学学生的学习热情。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认为“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无论中职或是高职教师都应当考虑到上述差异性,采取量身定做的教学策略使受教育者习得有关经验。

3.师资力量不足高职院校的教师尤其是带实验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应当具备“双师”素质,既能讲理论知识,又能搞技能实操,他们的专业水准应当很高。可以看到,不少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就参加过全国性的技能大赛,具有很高的技能水平。这一类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高职院校是否具备更高层次的教学服务,是让他们继续在职业教育路上走向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因素。中职学校也应当考虑他们的定位是什么,中职学校教师应当与高职院校教师相互沟通,共同设置中高职阶段相衔接的相对独立又兼具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

4.企业不参与德国“双元制”是大家熟悉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所谓“双元”就是必须通过职业学校教育与企业职业场所教育两个环节。德国企业为何能够接纳职业院校的学生并为之提供职业培训呢?原因就在于通过企业的顶岗培训,职业院校学生一旦毕业无需再次入职培训,熟悉企业操作规范与流程,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此外,德国政府层面也为双元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参与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全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虽也有部分企业与中高职院校搞了“校企合作”,但大多只是挂牌,没有进行深层次合作,中高职院校教师没有深入企业顶岗,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技术,何谈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挂钩?又何谈中高职院校专业课的衔接符合岗位需求呢?

三、策略

1.培养目标衔接根据中高职培养目标应当具有在同一个体系内层次递进的要求,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者应当明白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二者的定位是不同的,它们同属机电一体化专业,但层次不同,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当注意它们的衔接点。

2.构建专业衔接中高职协调发展要对照产业结构的变化,为此笔者学校省级重点机电技术专业群根据专业群内各专业共有的技术基础课程,组成了底层共享的技术基础平台课,开发了机电技术与职业概论课程,作为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电气自动化五个专业共同设置的共享课。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掌握五个专业知识、技能要求的背景及就业方向等,为中职学校毕业生以后在五个专业之间迁移衔接奠定了认识结构基础。

3.统一课程标准目前,笔者学校乃至全国其他学校都未统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课课程标准,政府层面也没有统一管理协调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行业企业层面没有对中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标准给予大力支持。中高职院校层面没有进行紧密联系,商讨协调解决此类问题。针对以上现象,应该就三个层面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

4.课程内容衔接课程内容中高职衔接的主体部分,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中职、高职在课程内容上出现了重复或断档的问题。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和高职机床电控为例,这两门课程在内容上是大篇幅重复的,都介绍了低压电器、电动机的控制线路部分内容。笔者认为,中职阶段应当侧重于技能型内容,也就是根据初级、中级电工的考核标准来组织课程内容;而高职阶段应当侧重于技术内容,根据高级电工甚至技师的考核标准来组织课程内容。内容上层次递进,又各自自成体系,衔接自然。

5.确定学分制管理由于普高、中职学生存在学情上的差异,笔者学校2014年出台了学分银行制度——《课程学分替代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置换公共基础课学分,但不可置换专业核心课程学分。这一举措为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灵活选修有关课程提供了政策平台,有效实现了差异化管理。当然这只是学校内部的一项举措,学分银行的学分如何为各中高职院校互认才是中高职衔接学分制管理的真正体现。中高职课程衔接应当由顶层的宏观设计来推动。课程内容衔接应当来源于相关产业的技术知识,才能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以产业技术论指导中高职课程衔接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中高职教育培养服务于产业一线工人的真实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克孝,石伟平,郭扬等.构建21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

[2]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3]刘育锋,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

[4]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5]邵元君.英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及其借鉴意见[J].职业技术教育,2012(32).

作者:张豪;孙健;王静 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