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的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探讨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内容编排、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使其适应现代汽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培养适应企业市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汽修人才。
关键词:
汽车检测;理实一体;教学改革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之一,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应在学习汽车发动机、底盘和电器等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汽车检测的技能,提高排除故障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工作态度。
一、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改革内容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对本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各岗位共有的工作任务来确定本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技能能力为主线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模式。
(一)根据专业特点,重构教学顺序在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系统的教学体系,构建了以能力为体系的教学模式。即:构建了3个学习领域(汽车检测技术、汽车故障诊断技术、仪器设备操作使用);形成了8个学习情景(以常见汽车故障和常用汽车检测设备为载体,难度和复杂程度渐次递进);提出了28个任务活动(汽车各部件的检测和常见的故障诊断排除)。并构建了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课程体系,符合高职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设计上先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工作任务或相应的工作环境,当在任务或环境中应用到相应的基本理论时,再传授理论知识,课程内容的这种变化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用生产实践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专业技能为主,在组织教学时,应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生产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理论课与实训课有机结合,达到理论教室与生产车间一体化,学生在学习时参与汽车检测和故障排除工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对检测岗位获得感性认识,同时了解汽车检测岗位的工作环境、感受企业氛围。
(三)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互动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操作性,课程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差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问题激发、工作任务驱动、工作过程等方式,做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者,师生一起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通过互动式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四)在课程评价上重视学习过程、成果与态度评价结合课堂学习及实训室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态度进行综合评价,以取代传统考试定成绩的模式。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并将学习态度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重要依据。1.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成绩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构成(各占50分),其中,理论成绩由考勤情况(占5分)、平时作业(占10分)、课堂提问(占10分)、期末理论考试(占25分)构成;实践操作成绩由考勤成绩(占10分)、操作成绩(占25分)、实训报告成绩(占15分)构成。2.教学效果评价。学习效果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达到课程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检验教学改革效果的关键。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检查、考试测验等手段。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效果评价,教师获得直接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手段有:课堂提问、课堂活动、实训表现、作业完成质量等。教师评价注重过程控制与检查。教学检查,学生评价。结合中期教学检查,通过由学生填写“教师教学效果评价表”和组织“学生座谈会”,以及教师相互听课、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听课、领导或督导个别访谈学生等形式来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学生意见和检查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作为教师检讨教学中存在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技巧的重要依据。考试测验。通过阶段测验或终期考试总体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二、结语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目的是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本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梳理,研究了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提升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摒弃了传统的单一终结性评估方式,不再一考定乾坤,突出过程与态度评价,能更合理地反映学生阶段成果与学习态度,以及做人、做事态度。
参考文献:
[1]王锋波.现场教学在《汽车检测与诊断》教学中的尝试[J].内江科技,2008(5):158-159.
[2]李冰《.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2013(3):98-99.
[3]蒋科军,刘成晔.项目教学法在“汽车检测与诊断”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6(12):93-97.
作者:段少勇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