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时代化学工程技术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创新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上海电力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为例,针对化工类研究生培养现状展开论述,通过采取各项措施完善研究生创新人才新体系,突出学科特色,更好地培养多层次的创新型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生专业人才。现代社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化工的支持,作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主力军,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化工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1-2]。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化工学科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新时代对此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教育方式改革更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重中之重。本文就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对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改革,提升化工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一、传统化工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发展要求
遵循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提出了新能源存储材料与技术、能源高效催化转化技术、节能环保新技术等三大类学科发展方向。如何在能源、环境、新材料等符合电力行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领域取得新突破,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提升化工类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国家发展贡献新的知识技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化工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化工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不足:(1)部分专业课程体系较为单一,个性化教育较为薄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授课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目标过于功利。部分学生缺少原创性的总结与思考,难以应对实际问题,这严重制约了自身创造力的发展。(2)高校科研实践平台不足。化工学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各类器械和技术的发展与升级。但由于价格高昂,操作方法复杂,维修费用高等因素,大型仪器在学生中使用所占比重仍旧较低。(3)在化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上,高校、导师、市场和学生自身也存在不同。如何保持化工学科研究生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和实践操作等各方平衡,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高校应重视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化工专业与教学实践需要经历深刻改革。
二、新型化工学科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1-优化课程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之本。高校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用学术讲政治,淡化以财富作为衡量化工类研究生职业成就的标准,将家国情怀、科学素养等精神融入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人生“志气”和综合素质。强调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以服务国家和民族需要为己任,以家国情怀托举时代使命,培养化工类研究生为国奉献的艰苦奋斗精神。让“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传承,让“创新”成为研究生的精神内核,促使学生树立更远大的志向,成为德才兼备的兴业英才、国之栋梁。开设学科前沿研究专题讲座,讲授储能、电力环保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增加研究生实践课程比例,合理分配专业课时长。培养研究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全过程培养的管理体系,培养研究生敏锐的创新意识、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坚韧的创新精神。针对研究生课题研究中的文献调研、实验技能训练、科研项目实施和研究成果汇总这四个最主要的环节,建立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体系,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管理,抓住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全面落实过程管理。
2-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催生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学术科研水平、创新思维等直接决定了研究生在科研中创新的广度与深度[3]。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打造一支紧紧围绕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特色和学科发展方向的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一方面,健全导师的评聘制度和考核管理办法,加强研究生导师遴选。根据在职教师的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及创新性,同行及学生评价等方面,综合评定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素养,确认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同时,根据导师的科研项目、学术论文、责任度、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鼓励导师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不断调动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中青年研究生导师研修,促进教研互动,打造一流的教研团队。建立联合培养中青年导师的长效机制,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拓宽中青年导师的学术视野,提升其科研能力、实验技能和知识水平。加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引进工作,建立长期、有效的联合培养机制,完善“双师”制度,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给予具体的建议、指导和帮助,提高学院中青年导师研究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3-构建健全的科研培养环境,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研究的硬件设施完善是研究生教学和进行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应从教学和实践两方面同时着手,合理整合大型仪器,创建分析测试中心等公共科研平台。通过开放式的培养途径,统一管理、运营和开放。在高效利用科研仪器的同时,及时将获得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创新内容,为研究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前沿科学提供便利,使学生得到更多更直接的实践锻炼,为研究生开展创新型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是化工类研究生培养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基于“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产出育人”理念,建立针对高水平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开展科技项目攻关,解决科研实际问题,深化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全方位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加强与本领域国外一流团队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聘请国外知名专家作为高端国际专家。定期为研究生集中授课,计划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共同申报研究课题等,为拓宽研究生的国际学术视野,提高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研究,提高科研工作的创新水平。
三、总结
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不断进行教研实践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提升。在构建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学院科研学术氛围日渐浓厚,师资队伍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合理,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彰显,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硕果累累。通过教学改革,学院形成了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创新体系,在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研究生积极参加学科与科创竞赛,成效卓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近五年,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ESI(高被引)论文14篇、SCI收录论文265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1项。除此以外,研究生就业态势良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一次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化工学科研究生只有将强烈的创新意识通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外化为积极的创新实践,才能进行创造性地改造世界的实际工作。只有社会、高校、企业三者共同协作,利用各项改革措施,才能内外兼修,支撑起新时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社会提供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服务于社会经济与科学发展。
作者:刘昕悦 时鹏辉 李巧霞 闵宇霖 单位:上海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