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环境工程技术分类教学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十二五”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加快,对环境保护领域高技能人才需求持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为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对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高职;环境工程;分类;教学
一、基本背景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不断向纵深挺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则竖起了生态文明建设里程碑。广东省严格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环保产业获得快速发展,环保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增加。据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有关调查统计数据,我省环保从业人员数量从2004年12.5万人增加到2011年35.23万人,增加率达到182%。年营业收入3192.26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81%。尤其是2016年中央环保督查以后,发展更是迅速,带来了环保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剧增。新的环保政策规范的不断出台,以及环境监管的不断从严,客观上对环境治理技术和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环保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也日益凸显,不同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同学,对环保专业知识学习方向和诉求也不尽相同,从而使得环境保护技术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日渐重要。我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省一流品牌建设专业,对此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二、基本思路
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导致以往那种“统一”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1]。高等职业院校探索以“分类招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逐步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2]。根据2016-2019年麦可思对我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原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结合当前我省环境保护产业主要需求,以及当前环保人才市场上的一些实际情况[3],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探索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分类教学。整体思路上,坚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加强思政教育、弘扬工匠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路径,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学习能力、职业取向选择学习类型,实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通过从(大一)学生中选拔合适的优秀学生,分别开设“环境工程工匠班”人才培养试点、“产教融合英才班”人才培养试点和“E创训练班”人才培养试点,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工匠能力,科技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施针对性的小班教学,引导带动学生树立和实现更高的专业追求。在因材施教方面,充分重视学生在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实施分类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满足学生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开展特色教学项目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在实施分类教学的教学过程方面,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兴趣等方面的动态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分类教学策略,进一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实施过程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实施方案产教融合英才班以“能分析、懂研发”为培养目标,主要依托广东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重金属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佛山市典型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综合利用创新平台、矿冶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与职业教育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机构,围绕平台机构各个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走进科研实验室,培养环境技术研发助理、实验员、分析测试员,提高学生科研、实验、创新能力。环境工程工匠班以“精技能、会设计”为培养目标,主要依托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竞赛综合性实训平台及污水处理仿真工厂、垃圾焚烧及废气处理仿真工厂,开放现有环境工程专业实训室,强化水和大气治理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同时为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竞赛培养拔尖选手。E创训练班以“敢创新、善管理”为培养目标,主要依托学院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及“E创星空”创新创业基地,联合校外环保行业上市企业,行业机构和创业孵化机构,共同实施实施专创融合特色培养,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明晰人才培养路径,构建教学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培养目标,开展职业能力分析,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部分重构,在常态化的专业课程基础之上,增加动态化项目课程和个性化职业素养课程,形成分类教学体系及一体化课程体系。如产教融合班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及相关实验技能方面课程学习,环境工程工匠班强化水、大气等污染治理设备的安装调试,自动控制程序的设计和调试等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课程学习,E创训练班则加强项目整体管理,包括财务,运维和创新方法等方面课程学习,三个方向各有不同侧重点。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做到“专业基础宽、职业能力硬”为导向,保障专业基础课,精选专业核心课,拓宽专业方向课,扩大专业选修课,充分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培养需求。培养过程尽可能多采用项目教学方式,采取依托创新创业工作室、教师科研技术、虚拟仿真等平台项目开展教学过程。教师带领小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个人特长,有选择地参加项目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强化培养过程考核,建立精致育人保障根据不同课程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推广使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学生选择的网络课程、慕课课程,通过线上学习考核合格后,获得该课程部分成绩;引导学生开展线下讨论、课题申报、探索实验、专利申请、企业创办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该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要。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采取大班和小班、长课和短课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小班化教学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考核形式多样化,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各课程可采用笔试、答辩、实践技能操作、工程设计等不同方式进行考核。根据三类不同的培养模式分别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每门特色课程单独制定详细的课程考核方案,学生经考核评价体系评估为合格后方能顺利毕业。
四、实施成效
(一)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分类教学,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规划,选择合适的方向进行培养。人才培养过程与项目实际紧密联系,项目化课程基本以实践学习为主,培养目标与行业实际无缝对接,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较强,培养潜力较大。根据对毕业生的调查,同等情况下,特色班培养学生的薪酬待遇相比普通班可提升20%左右。
(二)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开设分类教学,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了教师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教学培养能力,通过各类项目作为载体,实现了教学相长,也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分类培养的成效也十分明显,比如工匠班学生,都具备较扎实的解决实际环保工艺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近两年我院派出参加省和国家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的学生,85%以上的获奖同学来自该班级,获得过省一等奖和国家二等奖的好成绩。
(三)还提升了专业产教融合程度,项目实施过程,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均需要借助项目载体来实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认可为标准,能吸引优秀的企业兼职老师参与项目指导,强化了技术的实际运用,专业产教融合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结语
本次分层教学实践是对环境工程技术专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次有益尝试,为后续人才培养改革和提升提供了借鉴经验。通过开展分类教学,选拔出的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受益良多,为后续的进一步推广打下坚实基础。。*课题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一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环境工程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实验教学“分类教学”模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5月,第25卷第5期,P131-133.
[2]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6期,P59-60.
[3]我国环保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科技经济市场》,2010年第4期,P80-82.
作者:叶平 钟真宜 唐菠 钟高辉 江琳 单位: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