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区教学型环保工程学科革新探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西部地区包括川、黔、藏、陕、甘、宁等12个省(区),有近500所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其中不乏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等名校。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制约,这些高校的发展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和干扰。只有与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才能使西部高校在与其它地区高校竞争的过程中体现出优势。总体来说,西部高校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类别比较齐全,但校际间发展不平衡。
(2)院校整体实力不均,中央部委所属院校与地方院校形成明显的二元结构。
(3)教学、科研水平较高,但没有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效结合。
(4)办学经费略显不足,社会基础有待完善,限制了高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现状
对高等学校来说,教学改革问题历久弥新,它涉及教育管理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目标等根本问题的完善和改进。总体来讲,教学改革是包含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层面的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系统工程。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先进的管理理念是高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就会出现管理无序、管理盲目、管理低效甚至管理僵死,难以形成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局面。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各地高校也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教改方案和措施。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学改革进程,但仍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
(一)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课程学时分配欠合理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育思想为根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重思辨内省,轻实证外求;重求同顺从,轻求异创新;重整体综合,轻部分分析;重直觉领悟,轻逻辑推理;重目标结果,轻过程方法。这也成为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的重要限制性因子。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较多,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30多门主干课程。以西部某高校为例,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部分课程和学时分配见表1。由表1可见,上述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学时分配也存在不尽合理的现象。尤其对于《环境微生物学》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学时分配几近于零,这就容易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使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技能,进而影响毕业后的求职方向或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多数必修课和选修课都堆积在大三、大四两学年进行讲授,势必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从学生的反馈结果看,也普遍认为大三、大四两学年的压力较大。
(二)教学手段相对陈旧,教学方式老化、单一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材一般选用比较权威的相关教材(包括实验教学用书),这类教材理论体系较好,受用面广,权威性强。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对传统教学方式较为依赖,多数情况下按照多年不变的教学大纲进行讲授,在结合实际案例及补充最新研究动态方面有所欠缺。在这种模式的理论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掘。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不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在实验教学方面,仪器设备型号陈旧,已无法满足学生对先进实验操作技术的渴求。部分机器出现运转不灵,测试精准度下降等问题,对实验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创新性不够,也是有待改进的重要方面。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目标与学生培养略显脱节
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环保部门、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设计、施工、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我们发现学生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单位少,时间短,部分实习基本上是走过场,完全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但理论教学的层次又不够深,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导致毕业生自身具备的综合素质离教育部规定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从长远来看,必将阻碍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灵性发展的平台,在激励、鼓舞、唤醒中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创造性学习的习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社会财力、公众意识、教育投入等方面有所欠缺。在这种情况下,更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西部高等教育的特色办学机制;加速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效益;同时着力改善办学环境,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融合度。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曾在全球掀起一阵热潮,如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法,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德国根舍的范例教学法,法国弗雷内的自治教学法等等。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是未来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方向。目前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内容主要靠死记硬背,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有畏惧情绪。而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身为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学规律和形式的探索,又不要限于一法。要在寻求共性的同时,保留自己的授课风格,发挥个人特长。要从家庭环境、知识基础、学习态度、自学能力等方面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讲授,通过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时,可以结合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大地震,来解析噪声污染、振动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污染等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讲授《环境生态学》时,可以将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校园作为小型、微缩版的生态系统模块,对能流、物流、食物链等理论概念的分析会更加形象,提高枯燥理论知识的“可视性”。如上这些都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部分案例,事实表明: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图片结合视频的方式讲授相关课程,学生的反响良好,授课效果理想,教改方法切实有效。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以电脑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现代教学必备的辅助手段之一。当代高校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学科门类复杂,知识量大,更新速度快。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使诸多知识点取得最优的讲授效果。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疑难问题,提升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最新学习资料的能力。比如在讲授《污染控制工程》时,将单纯的板书教学转为“板书+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单纯的文字转为图片辅以视频,会显著提高学生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反馈及期末考试成绩来看,授课效果有所提高。网络教学是扩大教学双向交流的良好载体,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校园网)实施多媒体化的理论教学,课内外辅导、答疑、作业布置和批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学、测验、提问以及网上考试等。此外,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可。要多向东部地区典型高校借鉴经验,西部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相对简单的课程(比如《环境学概论》)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双语教学试点。但要注意正确处理好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关系,采用双语教学时,学生开始会觉得较难接受,这就要求在试点课程的选择上要先易后难,逐步扩展范围,否则结果可能违背教学初衷。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部分:即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实验课程是讲授完理论课程后,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安排的实验操作,比如《环境监测》中“水中COD的测定”,《环境微生物学》中“酵母菌的培养实验”等。实验课程包括教师演示、学生动手和师生讨论三个步骤,这类实验属于专业基础实验,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与板书、口头说明相结合,以免实验课程过于冗长和乏味,影响教学效果。实习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当学习告一段落时,需要了解所学知识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用实践来检验所学效果。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以下几条途径可供参考:
1.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研究工作中来,辅助相关人员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成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其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机会。比如,可以允许学生做自己想做或自己设计的、有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完成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等等。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入创新实习基地,让他们参与探求理论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探索实验室开放和创新实验室组建的可能性。在这期间,学生会接触到具体的实验操作技术,全方位锻炼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挑战杯”等赛事是锻炼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西部某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每年都有数十名学生参与相关赛事,他们的选题灵感源于生活。目前已获得“挑战杯”国家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三等奖等诸多奖项。其中学生创新性地将光催化氧化技术用于家用饮水机滤网的清洁工作,降低了清洗成本和操作难度,即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典型例子。
3.大四上学期是学生被派往工厂实训的集中时间段,为期3个月左右。在这期间,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要系统熟悉污水处理流程,亲自设计污水处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对设备运行故障也要做出应急预案。实训学生普遍反馈:这几个月的时间很锻炼人,完成了从“学生”到“技术员”的初步转变。原先书本上理解不深的东西,通过实训也都彻底得到解决。这对学生的就业及个人发展很有益处,同时也很好地贯彻了“教行合一”的原则和理念。此外,当前正在部分重点院校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促进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此计划在大一新生中挑选学业优秀者进行分流培养,让他们在大四毕业时具备更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这将会成为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历了起起伏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是主要内容之一。当前,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教育观念、教育价值、社会对人才需求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高等教育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努力,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点从学生的学业考核以及用人单位反馈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毋庸置疑,加强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对于新时代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要从多方面着手,加强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相关职能部门也要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指导,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范春辉张颖超苏红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