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院校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目标是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建设,使本专业具有明显的地域与行业特色,在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等各个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特别是行业产业升级和支柱产业发展重要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基地,为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同类专业建设起到示范作用。根据建设目标,提出的建设思路是:以西部大开发、北部湾开放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契机,更新思想观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认识特色专业的基本特征;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建设,突显专业建设实践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策略与成效
依据建设目标和思路,桂林理工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
1.学科建设为特色专业提供强大支撑
学科建设和发展是特色专业的重要支撑,决定着师资队伍的水平并进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决定着特色专业的建设方向。一个学科往往有多个研究方向,地方高校很难在众多的学科方向上有所建树并设置相应的专业。因此,地方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地方发展需求,确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方向,形成特色,并为特色专业建设指明方向。广西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重金属污染与防治从“十一五”开始被列入广西环境保护头等大事,并在“十二五”上升到国家层面;广西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省份,以及国家实施北部湾开发开放战略等所带来的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广西也是“石漠化”重灾区,环境十分脆弱;桂林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以漓江而闻名,其水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因此,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学科在“点面结合抓质量,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思想指导下,明确“以‘水’为核心,强化重金属污染与防治”战略发展方向,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和行业特色的研究方向,2000年环境工程学科获得广西首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环境工程学科成为广西唯一的环境类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为环境工程专业在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继2010年入选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后,2011年又被教育部列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2.团队建设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团队合作、联合攻关更是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体现“水特色”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为重点,按照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外聘实践指导教师3:5:2的结构比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高水平、强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通过自主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引才引智等方式,构建“进出有序”的教师和教学团队培养与管理机制。每年有计划的派遣1-2名教学科研骨干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培训;派遣2-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脱产或半脱产的实习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管理、项目论证、技术改造、产品营销和职工培训等,丰富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新上岗教师必须先到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进行3-6个月的上岗培训,学习专业操作技能,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和技能等级证书。通过强化建设,团队成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2009年以来,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培养、引进团队带头人4名、博士16名、校外特聘教授1名、高级实验人员2名,形成了一支包括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西教学名师、广西区优秀专家等人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2006年获得“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环境工程创新团队”的基础上,2009年“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立项建设,2011年“有色金属矿区的环境污染与植物地球化学及修复”获广西基金创新团队称号。
3.课程建设引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根据环境保护产业和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按照“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以新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对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形成了面向环境工程应用领域、互为支撑又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1)调整课程结构,增大实践教学比例。在不减少通识课程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教学比例,将生产实习由3周增至8周,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达到总学时学分的45%。
(2)优化课程设置,彰显人才培养特色。除了保持“水”特色外,增加了环境地质学、环境遥感学、环境化学等具有学科交叉特性的课程,增加了矿区土壤修复、环境生态学等选修课程,使毕业生在废水处理工程、土壤环境修复工程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3)更新教学内容,培养适用人才。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国家重大“水专项”、“863”、土壤植物修复等科研项目,增加“工程实例型”内容,如:电镀废水处理工程、超富集植物修复污染土壤、高排放标准污水厂的升级改造工程等,将典型的工程案例和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及时引入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学到环境工程专业最新的知识与技术。
(4)调整教学进程,学以致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两者同步,使学生能够及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和工程项目之中,巩固、提高学习效果。
(5)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引领课程改革。组建由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以国家级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为样板,继续开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等4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构建具有鲜明地域和行业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精品课程群,不断提高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和效度。
(6)精选与自编相结合,增强教材先进性和实用性。在严格选用国家优秀教材的同时,根据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将科研成果、工程实例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近几年来,编写出版了《工业废水处理工程实例》、《水污染控制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指南》、《环境污染控制原理》、《水科学概论》等教程,大大丰富了环境工程专业教材资源。
4.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按照“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1)将通识教育(综合基础+基本技能)、工程基础教育(技术基础+专业基础)、工程专业教育(工程实践+设计创新)三个教学模块有机整合,并与专业认证紧密结合,按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突出企业实训,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思路和目标,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2)变专业课教学以课堂讲授系统知识为主为老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重,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知识的发现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贯通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3)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实岗相结合,使全体学生能够系统接受专业技能和工程训练,并能全过程参与工程项目建设活动;毕业论文、设计实行紧密结合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调整考试考核方式和考试内容,降低考试对学生的压力,变单一考试考核方式为综合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成绩主要由企业教学单位组织企业技术人员(企业导师)负责考核,对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评。
5.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性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根本属性,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宗旨,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式,走出了一条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道路。
(1)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加大区域特色实验项目比例。在立足向学生传授实验技术理论、验证理论知识的“基本型(验证型)”实验基础上,增加“提高型实验(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比例,构建“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紧密结合广西有色金属、制糖、造纸和淀粉等行业环境治理问题,同时,提高型实验课程和项目实现现场教学,并且可以开出小组联合选题研究实验,模拟联合攻关解决环境处理中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等能力。
(2)共建特色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学生专业视野。以服务为先导,依托行业产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实验基地,将团队教师设计建设的北海涠洲岛油田废水处理工程、桂林市雁山污水净化厂、荔浦电镀废水处理厂等实际工程,以及与日本共建的“中日膜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建设成为综合型实习实训场所,构建多种特色实践教学平台,拓展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直观地诠释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3)科教结合,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高水平的教学需要有高水平的科研基础,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育专业特色的内在要求。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建立“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实行不断线培养。大一阶段,实行导师制,联合班主任,主要是针对学生专业学习、应用能力培养进行指导和管理;大二大三阶段实行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早日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依托教师和团队的力量,将科学研究渗入学生课外专业学习;大四阶段实现学生全面参与指导老师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设立和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特色实验项目,毕业设计(论文)与具地方特色的科研、工程、社会应用项目密切联系,实现真题真做,培养学生工程应用与科研创新能力。
(4)实岗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桂林理工大学以环境工程专业以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与广西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地方生产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将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特别是与实际工程关系密切的部分转入企业讲授,实行“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教学。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各自的优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和工程实践,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运营组织管理和新工艺开发,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其组织管理能力。
结语
地方工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工程,关系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和学校发展;特色专业绝对不是在同类专业比较中的形式独特,也不是“以特色求发展”的生存拼搏,而是有了准确社会定位的价值担当,并由此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和光华。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追求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入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示范辐射作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作者:孙晓杰曾鸿鹄林华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