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概念是建筑设计的主题,符号是概念的表现方式。如何确定一个好的概念并用符号表达其真正含义,是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需要解决的矛盾。文章详细叙述了从概念确立到最终回应的过程,并列举优秀案例阐述概念与符号的关系,借此说明符号在概念表达方面的作用,并对未来的概念确定和建筑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概念;符号;应用;建筑设计
前言:
“概念”的层次表达“概念”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①。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根据奎利恩和柯林斯在1969年提出的概念结构——层次网络模型②,可知概念是分层级存在的,各个概念的共同点可以作为高一级概括的概念。由此看来,在实际意义里,概念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可以结合事物本身存在的逻辑分层次对应。比如,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其屋面材料选择胶合木,结合“山”“水”意象而构成的曲面屋顶,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在建筑概念的表达上,“包容”作为其关键词,首先用温暖的木材代替冰冷的工字钢,然后在设计过程中淘汰壳状、网状结构,确定“五桁架”结构策略,最后让整体造型与场地的起伏融为一体,形成从细部到整体的完整回应。
1概念的应用:符号的介入
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思考的过程。如果说解决建筑设计的实际问题用英文单词表达是complicated,那么找出设计概念的过程就是用complex形容③。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在最开始便对形态、结构、材料、技术以及使用者体验等有相对清晰的脉络,从而形成概念从整体到局部的母子型结构。然而,概念作为设计者的主要控制点,往往难以在建筑的直接表达上传达给使用者。这时,建筑符号则成为了联系概念和具体设计的桥梁。
1.1概念与符号
假如建筑设计只有概念单独存在,建筑带给普通人的很可能只有单纯使用的功能,而失去了一种建筑语义的传达。“符号”的运用让建筑有所指向,让建筑概念具体化,让人易于解读建筑除功能使用外的含义。例如,屹立在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是我们熟知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高耸又纤细的尖拱券,不仅表达了结构的艺术性,还向人们展现神秘又崇高的灵魂。过往的人们都被其拱顶的造型传达的神圣之感深深折服。在建筑设计中,概念具有确定性,其陈述不需要借助任何外部规则。而符号作为其展现方式,具有任意性。从此角度理解建筑的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分离开的,对于设计表达的一部分,围绕“概念”主题而产生不同的层次。上文所说的均为符号在具象表达方面对于概念的回应。接下来,本文将从空间和文化意义角度来阐述符号对于概念的抽象表达。
1.2符号与空间表达
湘南基督教堂位于日本神奈川县。四周是高端别墅区域,该教堂是周围人群的一个定点活动场所。保坂猛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清水混凝土”和“木材”这两个以材料为主要符号的运用。清水混凝土的墙壁上,树影婆娑摇曳,衬托着它的清静、细腻。本身的曲线屋顶也以最简单的方式展现出流畅的质感。曲面的屋顶高低各不相同。建筑师将时间和光作为传达空间质感的符号,严格控制每个屋顶的高度,使光效果对应周日做礼拜的每一个时间点,让来这里的人感受到神圣庄严。礼拜活动结束时,阳光会随着屋顶的玻璃直泻而下。14~15点,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阳光倾泻而下,与木制家具交相辉映,预示着活动之后恢复的宁静。两种材料符号的对比,结合自然的元素——光,建筑室外彰显肃穆,室内却十分温暖,将原本教堂欲表达的肃穆、宁静、神圣完美地传达至人心。纵观日本的其他著名建筑师,如安藤忠雄、丹下健三,发现他们很多的作品都没有一个所谓的图像化的“符号”,而是将建筑基本要素直接作为符号,通过基本的几何空间手法和最纯粹的材料,向使用者传达建筑的概念,让使用者品味其价值。
1.3符号与文化传播
符号不仅能够将建筑言语化,还能够传播不同的文化。上文提及的哥特式建筑就从侧面表现了西欧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对于教会的精神控制的不满。文化传播不同于直接的空间表达,往往需要通过一些熟悉的图像或者构成要素来加深使用者对建筑概念的理解。比如,位于上海的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和位于重庆的重庆美术馆,两个设计都运用了“斗拱”和“中国红”符号,以及建筑要素堆叠的手法,但表达的概念却有所不同。换言之,同样的建筑语汇,通过不同的逻辑排列,可以传达不一样的文化和精神情感。重庆美术馆的设计不仅巧妙处理空间本身的地形,更通过堆叠的杆件元素与之回应,既展现“山、水、坎”的独特重庆地貌,更表现重庆人坚忍不拔、逆境而生的倔强与直爽。而何镜堂院士设计的中国馆,通过正方形的造型、上大下小的屋顶,表现出中国人喜迎天下客的热情豪迈。“斗拱”符号,前者凸显重庆人的智慧精神,后者着重向世人传达中国的文化力量。“中国红”的运用也有细微差异,前者红色色调更暗,明度更低,更加朴实、接地气;后者色调为正红色,在面积庞大的世博园里更加彰显中国力量。由此看来,当小的符号用于概念表达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法,展示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当符号运用放大到城市设计的层面时,不同序列和组合方式会将原本相同或者相似的建筑语言组合成不同的句子,并传达出不同的文化意义。
2设计结束——概念的回应符号
作为表现概念的手段,让“概念”的意义具体化、有所指向性。然而,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符号的运用常常会让概念浮于设计表面。建筑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有时也会走偏道路,从原有的思路和概念发展成另一种概念,这便是现有一些设计的功能和造型毫无关联的原因。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在各方面时刻回应原有概念,避免“概念”假、大、空的存在。作为使用中国元素设计、概念“回应历史”的良好范例,成都远洋太古里商业街不仅在形态控制方面使用了坡屋顶等传统要素,还在街道尺度上跟原有的成都老春熙路相匹配,真正做到了概念融合使用者体验,让人感觉回到了上世纪该地区的喧闹景象。由此可见,并不是完全的时过境迁,会让符号更加凸显其原有意义,从而让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在成都远洋太古里的设计中,概念的回应不仅穿插在人们的体验中,更让这样的回应保持其应该有的动态,达到一种“以静制动”的回应效果。结语:未来的概念设计可能性如果把建筑比喻成一篇文章,概念好比文章的主题,而符号则是修辞手法,让人更好地理解概念。文章的好坏,取决于主题逻辑是否清晰、语言运用是否恰当,这正好对应了概念层级关系和符号运用方式。建筑发展至今,建筑师所要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便是解决建筑与使用者的体验性逻辑关系,让使用者能够真正体会到建筑给人带来的便利性,而不只是把建筑当作艺术品一样欣赏。因此,未来的建筑设计,或许不会是上个时期简单的“形式追随功能”或者“功能追随形式”的纷争,而是从根本的概念选取上挖掘建筑和使用者的矛盾,设计伊始便思考解决矛盾的方式,同时引出相应的概念。符号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或许也将抛弃冗余的堆叠,以最经济的方式将文化内涵传达给使用者。如此,城市发展便会向真正意义上的便捷、高效目标迈进。为老龄化背景下的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提供更为准确的定向和有益的补充。从调查来看,当代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与老年人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老龄化背景下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住区公共空间提出了五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也可作为今后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刘亚,周长江,杨哈韬.灵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834-1842.
[2]傅昊.基于建筑符号学理论下的安藤忠雄建筑构成手法特征[J].江西建材,2017(23):24-24.
[3]张卓尔.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4):00086-00086.
[4]郭俊杰.建筑•语言[D].天津大学,2007.
[5]冷旭.浅谈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关系[J].中国房地产业,2012.
[6]李倩.当代建筑领域中设计概念的生成与表达[D].华南理工大学,2012.
[7]邓一泓,陆轶辰.结构表达与建筑概念的延伸——谈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屋面结构设计[J].建筑技艺,2016.
作者:蔡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