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拉萨古建筑的藏族思想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布达拉宫基起于红山南坡,下宽上窄,气势宏大,共分为宫堡、山下城堡、林卡三大部分。其中宫堡部分主要包括红宫、白宫、东欢乐广场等。宫殿的设计和建造依据了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下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安有天窗,便于采光。宫内的柱梁上有各式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总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宫内还收藏了拉萨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及历代文物。在半山腰上,有一个约1600平方米的平台,名为“德央厦”,此处就是历代达赖举行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整个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气势磅礴,是西藏政权、神权的无上权威。
寺院建筑在藏族人民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拉萨古建筑的主体,也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之地。寺庙一般都很庞大,它对拉萨人民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在寺院建筑上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因而藏族古建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体现在这些寺庙建筑上。如大、小昭寺是拉萨较早的建筑之一,也是拉萨著名的古代土木结构建筑,至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这些寺庙建筑层楼叠阁,蔚为壮观。它们既是宗教的活动场所,又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据史籍记载,松赞干布建成大、小昭寺和一百零八座神殿,当时这些神殿和经堂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寺庙。779年拉萨第一座寺庙桑耶寺诞生,它是由赤松德赞赞普下令修建的。此后10—13世纪,托林寺、萨迦寺、哲蚌寺、色拉寺等大寺庙修建,这与佛教在拉萨地区的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寺庙集中了地区的主要财富,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一座寺庙,往往类似于一所佛教大学。例如哲蚌寺下设三所显宗学院和一所密宗学院,修习经论。除此之外,寺庙还要进行书写、印刷、出版、佛像佛器制造工作,其他的如文字、历算、医药、天文等也控制在寺庙手中,寺庙几乎垄断了当时藏族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事业。例如大昭寺经堂内藏有佛教经典书籍以及历史、医药、哲学、诗歌、历算等史籍上万部。此外拉萨寺庙占有庄园,有其独立的经济来源,一座寺庙等同于一个经济实体,大部分耕地都归寺庙所有。这使得寺庙不仅具有行政职能,还有权统治本寺的辖地。3.林卡———罗布林卡。林卡是藏语,可以译为园林。藏族人民喜爱自然风光,每到盛夏之日,藏族人民往往外出寻找一处葱郁之地,搭起帐篷,摆上各式美食,歌舞欢庆。拉萨的贵族、官家、寺院等则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在西藏众多的林卡中,以罗布林卡最为著名。罗布林卡藏语译为“宝贝公园”,是达赖喇嘛处理政事、消夏避暑以及达官贵人游乐休息的“夏宫”。罗布林卡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米久颇章为主体,园内树木茂盛、花卉种类繁多,被誉为拉萨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人造园林。罗布林卡的建筑特点是高处筑台,低处挖池,任其自然。罗布林卡内树木茂盛,湖心宫、龙王亭、金色林卡等独具藏式风格的建筑隐约若现,幽曲动人,具有一种拉萨园林所特有的朴实自然的情趣。
藏王墓,又叫吐蕃王陵,位于山南穷结县,是吐蕃王朝第29代赞普至第40代赞普、王子、大臣及后妃的墓葬群。墓群背靠丕惹山(意为增长之山),前临雅砻河。其上层土墩为椭圆形,墩顶极为平坦;下层为长方形土台,周边不齐整。藏王墓明显墓堆共计九处,其中紧靠雅砻河的大墓据说为松赞干布之墓。藏王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墓葬群之一。其墓的大门朝西南开,面向释迦牟尼的故乡,以表示对佛祖的虔诚和敬畏。1984年考古专家挖掘出赤松德赞碑,碑面有云龙、飞天、日月等浮雕图案,并雕刻有59行歌颂赤松德赞的古藏文。其雕刻手法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造型简练生动,因而藏王墓不仅反映了一千余年前拉萨的丧葬制度,同时对吐蕃王朝的兴起、衰落,吐蕃文化与唐文化交流的情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1]23。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古建筑大多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们不仅吸收了汉族文化和建造艺术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藏式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推动了藏族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文成公主选地设计的大昭寺和小昭寺、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深藏壁画和唐卡等众多艺术品的萨迦寺等都与藏族传统文化、当地自然景观巧妙融合,使得拉萨地区的藏族传统建筑活泼而富有特点。拉萨地区藏族古建筑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是我国建筑历史上一份珍贵的遗产。
1.深远的佛教文化。藏传佛教始于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后,随着喇嘛教在拉萨不断发展、融合而形成的独特的政教合一式的藏传佛教。藏族人民信教,本土所产生的最原始的宗教是苯教,佛教传入以后,曾为苯教所不容。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吐蕃王朝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佛教逐渐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义和形式,形成了独具藏族特色的佛教体系。藏传佛教以其完整的三藏教典、独具特色的寺院组织和活佛的转世制度驰名中外。它与汉传佛教一样同属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我国藏族人民居住的地区。藏传佛教既有丰富且系统的佛教理论与经典,又有严谨深厚的实践修正,在世界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文成公主嫁入吐蕃王朝后,大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西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藏许多地区开始修建寺院,拉萨的大、小昭寺和布达拉宫也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2]。在拉萨地区,佛教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具有决定性的地位。宫殿、寺院以及其他的建筑,集中了拉萨人民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创造。因而寺院建筑也随着佛教的传播发展起来,并迅速成为了拉萨古建筑的根本和主体。拉萨等城镇,也是以佛教经堂或寺院为中心发展而来的。这些寺院建筑是一个拉萨社会文化的基础表现,例如,吐蕃时期建造的大昭寺,其内部供奉着大量精美的佛像,整个建筑的碉楼、雕梁和壁画无不具有藏式风格,这也使得大昭寺被各教派尊为神圣寺院;布达拉宫在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后,逐渐演变成了历代达赖喇嘛的住息地及政教中心地。布达拉宫的设计既依照了青藏高原阳光照射的规律,又将藏传佛教的教义、思想、戒律等渗入其建筑群外部及殿堂内部设计。
2.传统的和谐思想。拉萨古建筑不仅体现了藏传佛教的相关理念,也体现了藏族人民爱好和平,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一方面,拉萨古建筑是按照喜马拉雅地区的整体自然特征建立起来的。拉萨多晴天、少降雨,被誉为“日光城”,阳光、泥土、沙石等基本建筑材料十分充裕,这不仅体现了藏族建筑与其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特殊的和谐关系,也使得藏族人民在建筑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总结有效的建筑经验。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特殊的自然环境,拉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虽时常会面临大自然的挑战,仍努力做到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协调。青藏高原上的人们将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宗教性和藏族民俗逐步融入到建筑风格当中去,形成了藏族朴素自然审美观以及独特和谐思想的建筑体系和形式。
本文在简要分析拉萨古建筑类型和标志性建筑的基础上,结合拉萨古建筑所独有的特点,对其所蕴含的藏族思想进行了粗浅的探讨。拉萨古建筑的艺术造诣很深,不仅运用了统一、对比、韵律、和谐等等构图规律,而且包含着深厚的藏传佛教思想。无论是7世纪大昭寺的砖墙,8世纪的桑耶寺,17世纪的布达拉宫,还是18世纪的罗布林卡,都是拉萨独特风格、独特古建筑文化和藏族思想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建筑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本文作者:樊帆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