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明清时代古建筑兴衰的趋向探究范文

明清时代古建筑兴衰的趋向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明清时代古建筑兴衰的趋向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明清时代古建筑兴衰的趋向探究

鼎盛时期的商业性店铺多达百家以上。例如富甲一方的胡氏,除了经营典当业务外,还经营茶米生意,号称“三十六典”“七条半街”。清代后期,就南屏村一带的徽商就不下20户。这些徽商致富后,为了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便大兴土木,扩建园地。据传,修建“承志堂”共耗资白银六十万两,而全部建筑中木雕就由二十个工匠雕刻了整整四年才得以完成,仅在木雕上所镀的黄金就达一百余两。徽商的资金实力雄厚,为建造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提供丰硕的经济基础(如图一)。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原因

徽商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依托着明清时期文化大繁荣的特定历史时段产生、崛起和兴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徽州商人以程朱理学的儒家思想指导着自己的经商理念及从商的原则,所以“徽商”也称为“儒商”。

明清时期,伴随着国力的昌盛,国家的政策也推陈出新,大力发展文化教育,重科举,提倡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在这一时期,举国上下形成了各种文化流派,不仅仅是在文学方面,同时还绘画、文艺、建筑及各种文化类别争相斗艳。具有地方特色的各地区民俗文化也达到鼎盛,徽州建筑文化正是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即“徽商”富裕后,用大部分的财力、精力向徽州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原因是徽商人认为,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即便再有钱也没有权,所以徽商人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的身上。例如,兴建书院、投资办学。据史书记载,明清时期,徽州书院多达54所。徽商重视教育的普及不仅造就了一大批的缙绅官僚,同时徽商人的文化素养及品味有了明显的提高。

文化素养的提高,渗透到了建筑领域中,徽商人将建筑的形体与传统的风水学相互结合,形成独特的“天井”结构;将儒家的“仁”“义”“理”“智”“信”的精髓与徽派建筑中各个建筑构件上的装饰融为一体,例如,承志堂中梁上雕刻的“百忍图”;将国内其他地域文化特色与徽州文化特色相互借鉴,如,徽派的建筑形式是干栏式建筑与北方“四合院”建筑形式结合等等。徽派的建筑文化与当时所处的明清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是脱离不开的,徽州建筑正是以这样的背景为依托,结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古建筑群。

物产丰富的物质原因

皖南地区的徽派建筑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建造楼体的各种材料均是“就地取材”。皖南地区四面环山,崎岖的山谷将当地形成地形较为闭塞的地理环境,人们自给自足,建造房屋及生产制品均为当地的用材。例如,建造房屋所用的木材、石材;生活用品中的“徽墨”“徽纸”等均产自当地,并且这些用品通过以新安江为代表的皖南水系销往周边。

徽州地区多山多林木,所以建筑材料极为丰富。主要有:松木、柏木、梓木及樟木;又产桐油、生漆等天然涂料;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为烧制砖瓦提供了粘土及石灰石在内的各种石材;徽派建筑充分地利用这种天然材料,由于气候湿润及雨量充沛等原因,为了房屋自身的防潮及排水,徽州人巧妙地将建筑外墙的砖石材料表面用我们熟知的防潮石灰挂浆粉刷其墙体;内部则结合干栏式建筑特点,以石柱为基,上面加上木材为主材的梁架结构,撑起整间建筑(如图二)。整体建筑通风效果极好,木材多选用带有芳香并且质地优美、肌理清晰的木材,既起到防腐的效果,又极为美观。所以,至今皖南地区保留了大量且完整的明清古建筑。

结语

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富裕、文化繁荣、国力昌盛。这样的社会背景为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是文化的百家争鸣时期。徽州依靠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徽商遍天下的经济实力及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铸就了今日的世界文化遗产——徽派古建筑群。

作者:梁雪王逢瑚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