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古建筑描绘复合作用的体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整理转换能力的塑造
由于最后提交的调研或测绘成果通常需要CAD出图或是PPT汇报,故需将测绘现场的草图、照片等整理转换成所需的电子或纸质的表达格式。将测绘现场的第一手原始资料经过处理,运用电脑软件进行二次加工、转换,比如测绘中所拍数码照片进行加工处理:添加必要的文字说明,拼合成组,照片矫正,将拍摄细部在CAD中描图,线型的区分,内容的分类与排序等等;又好比将一部分平、立面草图,建筑速写等在PHOTOSHOP里进行填色写块区分,或用SKETCHUP建模及其古建群落或单体生成动画过程演示等其他艺术加工,使表达形式更趋丰富与直观。
创新能力的挖掘
正如电脑效果图不能完全取代手绘图一样,测距仪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手工方式的测量(一般可用测距仪来核实数据等)。在传统方式测绘中,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例如在测某段墙高时的数砖法、标杆法和铅垂法等,鼓舞大家不是简单的墨守陈规,而是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尤其是屋顶部分的测量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部分,因为绝大多数的古建屋顶都不宜上人,一方面是担心上人增加古建的损毁,另一方面也考虑到测绘人员的安全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摆在每一个测绘人员的面前,是用平面投影法,还是正立面照片复原法,亦或是还有其他什么简单有效的办法,这些都需要当事人积极地开动脑筋,摆脱故有想法与思路的限制,挖掘创新点。从整个测绘过程的策划到具体测量、记录时的每一个细节,提倡大家尝试新想法与新思路。这种能力的塑造与养成则是测绘活动中难以估价的附产值。
感性认识的培养
若想使学生对建筑进行深入的理解而非其表面浅尝辄止的话,那么仅仅靠学校里和课本上的理论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学生对建筑的感性认识纳入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古建测绘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环节,对聚落道路肌理、周边环境、人文底蕴、材料质感和空间构成等多方面的切身感受和亲密接触等,而对建筑及其环境的认识与理解更为全面,也更为深刻。这种通过实践得来的感性认识同样会反作用于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使抽象化的专有名词及晦涩难懂的构造做法等内容趋于形象化而便于理解。感性认识的介入,经过由“不懂”到“懵懂”,再到“易懂”的系列环节,也能激发并促进学生对此的学习热情,当今教育领域里在部分学科所倡导的“游学”的主要出发点之一也正是基于此,古建测绘这个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正是当之无愧地起到对感性认识培养的良好作用。
促进古建的存档与推广
一般选取的测绘对象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历史遗留建筑,我们所应做的内容当然是尽量搜集及整理值得参考与存档的资料。以测量、绘图、摄影等多种方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作有系统秩序的纪录是必须要做的工作。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大量的拆迁重建,历史遗留建筑的命运不得不说处在随时可能被损毁的危险境地中,调查、测绘与修复的正面力量同推倒等破坏性的负面力量正好像在竞赛,君不见前不久在北京的梁思成故居也难逃拆迁的厄运,建筑业内人士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该琢磨一下尽自己之所能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应多多采访、调研和测绘古建实例,一方面可以作学术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保护,即使古建实体没有了,起码还应保留有其电子资料。研究中还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便是明了传统营造技术上的法则。这好比是在欣赏一国的文学之前,先学会那一国的文字及其文法结构一样需要。所以中国现存仅有的几部术书,如《营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都必须有人能明晰地用现代图解译释内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称,给许多研究者以方便。
研究实物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析及比较冷静地探讨其工程艺术的价值,与历代作风手法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当一古建的学术价值、构造技术价值或其他方面的价值被社会广泛关注与接受时,我们拿什么来推而广之?古建其电子文献的存档就相当于孕育着日后其价值的认知媒介,因此对古建的存档乃至以后的推广是古建测绘的重要价值体现。
结语
古建筑测绘一般都在建筑院校学生上完《中国建筑史》这门建筑学专业理论课之后进行,使学生在学习中国古建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之测绘时的感性认识,对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历史沿革、构造技术、造型艺术等多方面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与体验。学生在古建测绘的过程中获得了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其所测绘的建筑实物也积累了文献数据的纸质或电子版相关资料,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在古建测绘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测绘地点的交通不便问题、测绘硬件设备的更新费用问题,测量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当地居民的配合度与沟通问题、施工误差与绘图准确度的取舍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相关建筑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乃至政府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和研究解决办法的内容之一,以便古建测绘的复合价值能充分有效的发挥。
作者:郭亚成郝占鹏朱宁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