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水利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我国自2009年全面招收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了提高研究生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院校需要探索一套适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和相应的管理措施。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根据往年对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经验,在协同创新背景下从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科交叉和增强产学研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适用于本校水利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水利工程
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启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序幕。我国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逐步转变为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重的局面。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我国于2009年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掌握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担当专业技术或者相关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质量、规模、结构等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利工程领域学科发展和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本文对现有的模式和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总结更新,旨在从生源质量、导师队伍建设、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产学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培养特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利工程领域依托学校地学优势,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为特色,主要研究水利工程领域中与地学密切相关的工程问题,在系统分析水资源的形成、分布、运动和变化等方面的基础上,着重开展地下水资源及其衍生环境、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勘察、评价、监测、预测预报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为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地下水问题、地质灾害、矿区地下水害等工程问题服务,在地下水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保护、土壤水资源及其有效利用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二、水利工程领域培养现状
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水利工程领域经过多年建设,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培养能力显著增强,教学成果与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教学规模和生源质量是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截至2017年底,该领域共招生132名研究生,101名研究生毕业。
三、水利工程领域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主要分为课程教学环节、专业学习与研究实践环节、学位论文写作环节。
1.课程教学环节。课程学习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机制的重要特征,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和基础环节。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前提。针对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适应国家对水利工程领域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讨论制定了有实践特色的水利工程领域培养方案。依托在地下水领域的雄厚基础与优势,通过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及拓展,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体系涵盖数学、外语、水利工程相关领域知识,结构合理,包括水资源评价、水文地质学、GIS、水资源系统分析等课程。并新增设地下水资源及其衍生环境、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勘察、评价、监测、预测预报等工程科技研究方面的内容。
2.专业学习与研究实践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由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托学院和导师共同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后,随即转入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进行不低于半年时间的工程实践过程。充分的、高质量的实践环节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工程实践主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在企业单位中进行锻炼和提高,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创新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位论文写作环节。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直接反映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硕士的论文评价标准与学术型的有所不同,需要立足于实践,主要针对实践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或制约实际发展的急需解决的技术难关等进行研究解决,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具备相应的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中国地质大学水利工程领域培养有着鲜明的地学特点,其培养的学生能掌握先进技术方法与技术手段以及必要的实际工作技能,在地下水模拟、地下水资源评价、地质灾害防治治理等方面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
四、水利工程领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科学水平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逐年增加。一直以来,高校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精英人才为主,培养过程重视理论科研教学,强调学术性,对硕士生的思想人文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发展不均衡,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代沟。2009年,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型的全面招生,我国研究生教育对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培养科研人才的基础上,增加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然而在转型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生源质量面临低质化的风险。随着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各大地方高校的生源均面临低质化的风险。水利工程相关专业优秀本科生出现少部分外流现象。因中国地质大学水利工程领域主要处理地下水相关问题,与国家主流水利工程主要处理地表水的研究方向有所区别,要求学生有地质学等野外实习背景,外校学生了解不够深入,招生面比较狭窄,导致报考人数低于其他工程领域。
2.部分导师自身创新能力有限,教学或科研任务过于繁重、对研究生投入精力和时间有限。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学生具有传授科学知识、指导科研方法,引导学科前沿、教导学术道德的重要责任。导师对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探索、毕业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有效指导,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但目前在现有的高等教育科研环境下,部分导师自身创新能力有限,教学或科研任务过于繁重、对研究生投入精力和时间有限等原因,均是影响导师专注培养学生的不利因素。
3.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学科分类趋于精细化,纵向深度化。但实际问题出现综合复杂化。诸多实际科研问题的解决需要涉及多学科领域。我校水利工程领域内导师承担的课题和研究项目,涉及地质学、水文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大气科学等科学领域。但目前水利工程领域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办法等各方面还存在着系统层次性需进一步完善、学科前沿性需进一步更新、内容重复滞后性等实际问题。
五、优化水利工程培养模式方法研究
1.优化生源选拔机制,有效提升生源质量。科学合理的招生选拔制度,是提高生源质量的基础保障,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学校要进一步重视招生工作,提前做好招生宣传;科学设计面试流程和内容,针对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探索个性化、多样化的考察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学术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增加导师的自主考察权限,加强复试过程的有效监管,保证复试的公平公正。
2.健全激励体系,提高导师指导水平。健全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创新导师的指导方式,提高教学指导水平。建设有效机制改变目前高校和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状态。合理发展导师团队建设,弥补学科知识的单一性。同时聘请优秀的校外企业专家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通过校企导师合作,联合指导硕士研究生,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注重分流及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的培养机制应以引导学习兴趣为起点,以培养发现问题能力为导向,以课程教学和实践平台为路径,以科研经费和管理制度为保障,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教学、研究、实践的各个环节。学校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与创新,以层次性、系统性为导向规范课程设置。
4.多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学校要积极促进产学研平台建设,建立多重以加强科研实践能力为宗旨的校企联合指导团队;建立学术交流、经验讨论、科学合理的交流机制,相互沟通,以共同进步;拓宽科研研究和学术研讨的领域内新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思想;探索新的教学体系及方法、新的管理模式及内涵;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学习积极性,将实践、研讨的领域扩展到相关的各个方面。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摸索和逐渐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大家不断的探索尝试,积累经验,以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2]向兴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结构的质性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
[3]孔凡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评价考核体系研究设想——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
作者:刘凤莲 谢杨 张学海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