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育情况调查范文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育情况调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育情况调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育情况调查

一、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

针对仅实施一年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探讨学生的报考动机、其对自身专业的理解程度、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以及两级学生之间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理解存在的差异等问题,旨在发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大学2009级和2010级电子工程学院、航空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2010级为硕士一年级新生,2009级为硕士二年级学生。

(三)研究内容

(1)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特征,包括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动机、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对培养计划的认识、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和对就业前景的认识等。

(2)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等。(3)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学位论文,如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科研研究方法、科研获奖状况、论文选题和双导师制等。(4)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等。

(四)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其中男生104名,占68.6%,女生48名,占31.4%,调查结果均以百分数进行统计。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状况

1.现状2010级学生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3.9%和4.5%,49.1%的学生对培养目标“不太了解”;2009级学生对此问题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31.1%和4.9%。2010级学生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1.3%和6.0%;2009级学生对此问题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2.4%和8.2%。由此可见,经过一年学习,学生对工程硕士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认识没有明显改进。

2.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从2009年才开始招生,了解工程硕士学位的人不多,因此直接报考的学生很少。以某大学为例,70.4%的2009级和2010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是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中调剂过来的,其考试成绩均低于工学硕士的入学成绩。该大学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中,有40.5%的学生是跨专业就读,且有91.1%的学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在报考时,没有明确的动机,对报考或者调剂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没有具体的认识。

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也使其不满意被录取的专业,如2010级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满意仅占23.1%,通过一年学习,2009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也没有明显增高。低满意度又导致学生对就业前景产生忧虑。在目前中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并没有获得与工学硕士学位教育同等的认可和地位,这种状况与欧美存在很大差别,在欧美国家,高等工程学历比传统的工学硕士学位更难攻读,因而高等工程硕士比传统的工学硕士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媒体、招生宣传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报考时减少盲目性。教育研究部门、管理部门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明确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定位,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制度,以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失衡

1.现状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其培养目标,2009级学生中认为“比较符合”的占16.4%,认为“不太符合”的占63.3%,认为“说不清”的占21.3%。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其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但调查显示只有13.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授课方式“符合”这一要求,59.0%的学生认为“不太符合”,9.8%的学生认为“非常不符合”。2009级学生与2010级学生知识结构对比分析如图1所示。从中可见,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水平变化不明显,在具体的知识结构上,所有学生都认为其对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专业知识深度、专业知识广度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弱,对学科领域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掌握情况也不乐观,有待进一步提升。

2.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失衡主要有三个原因:

(1)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失衡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中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而,他们急需大量的实践机会以使其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工程实践能力。但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案例教学仅占18.5%,学生进行调查实践的机会很少。经过一年的学习,仅有不到1/3的学生认为其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课程设置方面,独立存在的实践性课程很少,“原理”课程和“概论”课程过多,即使部分专业设置了具有实践技能要求的课程,也大多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即教室里的理论课与实验室里的演示性实践课、实训室里的技能性实践课交叉进行,没有设置能够完全在实训室进行的“独立实践环节”课。

(2)专业技术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失衡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内容、方式、计划和目标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态环境中的某一制度体系,其生存与发展都与文化环境,即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通过个体活动,塑造或影响着个体对职业、专业的选择,以及智力和情感的倾向。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必修的政治类课程外,并没有规定学生学习其他的人文类课程。国外工程硕士的课程以人文类课程作为基础,如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与环境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选修2~3门人文、法律及管理方面的课程,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也要求学生具备职业工程师实践所需要的法律、商务及伦理等非技术领域的知识。因此,中国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内容在达到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之间真正融合的同时,还要适度扩展经济和社会政治类的课程,这将有利于工程硕士教育的各方都真正树立“工程”和“市场”观念,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

(3)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和动态性不够

课程体系应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并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都是沿用工学硕士的课程,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这样就造成两者大同小异。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中调剂生和跨专业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可根据学生原有专业的差异,让其自由选择目前就读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这样一方面可弥补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学课程,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此外,可开设前沿性的课程与研究方法课,注重拼盘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严格规范课程考核制度。培养过程也应日益开放,逐步从单一的封闭式走向校内资源共享、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以及国际交流广泛的局面。

(三)双导师制

1.现状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2009级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6.6%的学生认为经过一年的学习,在“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没有什么收获”,31.1%的学生认为“有点收获”,40%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20.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收获”,仅有1.3%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2009级学生与2010级学生的能力对比分析如图2所示,从中可见,2009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阅读外文文献能力及工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比2010级学生高些,但工程管理与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差不大。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增加案例教学、调查实践和实现双导师制来完成。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关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只有14.8%的学生认为经常有案例教学,认为“很少”或“偶尔”的比例之和高达64.3%;关于是否有进行调查实践的机会,29.5%的学生认为“没有”,27.9%的学生认为“很少”;关于实践环节是否符合培养目标,65.5%的学生认为“不符合”,仅有14.8%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关于双导师制,51%的学生认为只是“听说过”培养计划中的双导师制,但是关于企业导师的具体政策,如如何指派、何时指派及企业导师研究方向等问题,85%的同学认为“不明确”;对于目前的研究课题与日后工作的关系,37.3%的学生认为“有点联系”,仅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关系密切”;关于学习过程中,培养模式是否让学生体验到了工程硕士教育与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区别,42.6%的学生认为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无区别”,41%的学生认为“区别很小”。

2.分析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实践环节还沿袭着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案例教学的欠缺、学校课程学习与企业实习对接的脱节、双导师制的形同虚设等都造成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笔者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应推行双导师制,这是改善研究生指导效果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跨学科、跨学校、跨组织的学术和相关知识的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大大改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对某大学的分析可得,目前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虽实行双导师制度,但在具体实施上还是执行单导师制度,大多数2009级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具有企业导师。学生对于如何选定实习企业、如何选题以及论文研究如何开展等问题,还没有清晰的概念,而且,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也对学生的学位论文研究和实习没有过多的思考。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不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可以在原企业进行实习和论文研究,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需自己选择实习企业和企业导师。在论文选题上,企业一般侧重于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学校导师则一般侧重于技术深度。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质量评价上,不同企业类型对论文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对论文内容质量的期望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导师选择上,应该根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导师规范,明确规定工程硕士导师在科研、教学上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同时要求导师能够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并逐步建立培养质量的评价监控体系。在具体操作上,可由本专业导师根据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需要,在本专业以外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企业等部门的专家中聘请导师。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本专业的学术指导,企业导师则帮助学生拓展专业以外的知识,并给学生提供较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三、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诞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该培养目标要求其必须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课程设置侧重于工程应用,论文研究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紧密相关,这与工学硕士的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需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版本及教学方式上体现出来。一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与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的系统,但在输入上,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不足,这会直接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等都偏离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其培养模式与工学硕士无异。相同背景、相同培养模式培养出来工程硕士研究生,体现不出其工程特色,更体现不出工程硕士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调节功能,这必将造成全日制工程硕士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在输入上应扩大生源范围,在培养模式上应体现其工程特色和并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输出上应建立起质量评价标准,这样才能构建符合工程硕士发展规律的培养模式。

作者:邵延峰任秀华马永红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