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企业培养工程硕士竞争力与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企业所属院校在当前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从夹缝中生存并发展,走出自己的道路?本文从工程硕士培养这一点入手,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来探讨企业所属院校的竞争力与发展策略。
一、工程硕士培养情况分析
工程硕士是在工程类型工学硕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1984~1989年试点、1989~1997年推广、1997年以后独立快速发展三个阶段。1998年12月,国家成立了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与指导。2009年,国家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截至2010年12月,全国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共有241家,工程领域达到40个,招生人数累计50余万人,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达到20余万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涵盖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学位类型。从现有培养单位层次情况来看,如图1所示:全国241家工程硕士培养单位中985高校有39所(含中科院研究生院),211高校49所(除985高校,211高校中无培养资格的26所高校主要是师范类、医学类、外语类、民族类、政法类、财经类、农业类、音乐类院校)。老本科院校153所,新建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0所。老本科院校占工程硕士培养单位64%,占多数。而新建本科①和民办院校则无一席之地。一般来说,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层次还可以细分为985高校(39所)、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②(32所)、研究生院高校(72所)、211高校(113所,同校分校除外)、老本科、新建本科、民办高校等七个层次。新建本科院校和民办院校欲申报成为工程硕士培养单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图1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层次分布情况(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全国241家工程硕士培养单位资料查证)从现有培养单位工程领域数量分布情况来看,如图2所示:在241家培养单位中,授权工程领域在1~5个的有26%,6~10个的有26%,11~15个的有23%,16~20个的有14%,大于20个的有11%,其数量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梯形结构。由此可以反映出,一方面,全国现有40个工程领域,各层次各类别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理论上仍有很大的领域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现有培养单位培养规模仍未饱和。另一方面,具有10个及以下工程领域的单位仍占多数,说明工程硕士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
从上海现有培养单位情况来看,如下表1所示:上海共有11家工程硕士培养单位获得授权,其中有985高校4所,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1所,研究生院高校5所,211高校7所,老本科院校4所。从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全国分布来看,上海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数量明显落后于北京(25家)、江苏(19家)、辽宁(16家)、陕西(16家)、四川(14家)、山东(11家)。从1997年开始到2004年,上海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从14个持续增长到32个。2004年至2010年工程领域增长缓慢,近5年来一直维持在35个。在全国40个工程领域中,上海在兵器工程、航空工程、矿业工程、林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中未获得授权。上海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年度授权工程领域数量在2004年之前增长较为快,之后趋于缓慢。究其原因,在于上海工程硕士培养单位获权年份大部分(7个)集中在2000年之前,在规模发展上形成了相对饱和状态,而2001年之后获权单位只有4家。图3上海各培养单位工程领域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同图2。从上海工程领域分布情况来看,如表2所示:开设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培养单位有11家,电子与通信工程、物流工程、工业设计、交通运输工程等授权培养单位数依次递减。从企业共建院校情况来看,如表3所示:全国241家工程硕士培养单位中共有11所为企业共建院校,其中211高校只有1所为华北电力大学,1所为新建本科,其余均为老本科院校,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型企业所属院校只有1家,即为上海电机学院。
二、企业所属院校培养工程硕士竞争力分析
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企业所属的新建本科院校,隶属于上海电气集团。③2011年10月,上海电机学院获权“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成为上海首个新升本科高校获权培养工程硕士试点单位,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企业共建院校培养工程硕士单位。本文将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应用SWOT分析方法,根据学校既定的内部条件,找出学校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分析学校的外部机遇和威胁,从而对学校的工程硕士发展提出思路。如表4所示:从学校内部优势方面来看,学校与上海电气集团存在隶属关系,可以从集团层面推进,有利于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形成企业和学校之间相互支持、各取所需、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学校定位于建设具有技术本科内涵实质和产业大学属性特征的教学型特色高等院校。技术应用性办学方向明确。学校升本后一直依托上海电气集团及其下属各企业,每年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这些教师的成长为工程硕士“双师型”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学校内部劣势方面来看,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远远低于985、211高校和老本科院校,综合排名位于500名左右。无论是专业数、学科数、学科水平、科研实力、知名度、生源质量等与老本科院校相比均处于劣势地位。从学校外部机会来看,2009年10月国家颁布政策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工程硕士转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标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指出将“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学校外部威胁来看,我国从工程类型工学硕士的试点,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只有十多年的时间。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远未成熟,其内在规律尚需探索,其选拔方式、培养模式、规章制度也有待于不断研究精进。社会认可度方面也远不如全日制工学硕士。
三、企业所属院校培养工程硕士发展思考
1.定位:选择细分市场及目标顾客群(1)选择细分市场及目标顾客群,依托共建企业拓展生源。学校应利用与企业密切联系的优势错位发展,选择自己特有的细分市场及目标顾客群。具体包括两部分:一是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本校生源;二是针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共建企业内部生源。学校定位于培养具有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较强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能力,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术管理与技术服务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2)集中优势学科力量发展少量领域,定准位,定好位。新升本科高校普遍存在提升办学层次、拓展发展空间的诉求。学校应集中优势学科力量发展少量工程领域,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根据中长期规划,学校将重点聚焦于火电、核电、风电等能源装备的关键技术。机械工程(大型装备方向)电气工程(清洁能源方向)、控制工程(电站设备方向)应成为学校优先发展的工程硕士领域。
2.策略:打品牌,扩大影响,发展规模(1)构建技术应用特色品牌,以质求稳。一方面,学校有明确的技术应用性办学方向。学校升本之初曾对于上海地区人才类型与人才需求进行过广泛调研,结果显示:企业生产实践中大量缺乏将设计转化为应用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在企业的科技创新中急需开展大量技术应用性科研。基于此,学校审视内外环境,提出了“技术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技术性学科、技术性专业和技术应用性科研的特殊规律。另一方面,学校与上海电气集团共同开展了“3+3+3”技术工人培养项目,④通过考察选拔、教育培训和实践提高3个阶段的系统培养,使接受培训的技术工人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上得到全面提升,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解决生产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学校可进一步探索“3+3+3”与工程硕士培养相贯通的机制,形成较难复制的特色竞争力。(2)组建战略联盟,逐步扩大影响力。学校应联合技术应用性特色高校组建战略联盟,并依托上海电气集团的影响力,建立电气系统相关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现在全国高校为加强互相之间的战略合作和优质资源互利共享,实现共同发展,组建了多种形式的联盟,如华约联盟、北约联盟、卓越联盟、西部高校研招联盟等。
3.路径:建立专兼职工程实践教师队伍(1)依托上海电气集团的大力支持,建立高水平企业兼职实践教师队伍。学校应依托集团人力资源库,聘请一批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学校专兼职工程实践教师,摒弃学校间“门户”之见,聘请兄弟高校相关学科专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2)争取企业与上海市共建,理顺资源渠道。学校应在共建企业大力支持下,抓住机遇,谋求成为上海市共建高校,以理顺资源获取渠道,并同时保持企业共建的特色与优势。
4.过程:优化工程硕士培养各环节如图4所示:导师双结构并参与企业工程实践课题互为因果关系,学校定位于技术应用,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承接企业横向课题,为企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企业的经费支持。企业在此过程中获解了实际问题。这种双赢的结果使企业与学校产生共同的利益诉求,双方签订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可以支持学校派遣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从而培养出双结构型教师。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编写适应工程硕士教学需要的教材。企业优选生源,学生亦可参与学校导师所获得的企业项目,并在教学与参与课题项目研究过程中提升能力……依次循环,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质量工程的实施,为学院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通过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既带动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又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