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卓越工程师分析(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全面探索。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平台,积极开展多途径工程教育实践,构建了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体系。本文总结了计划实施以来的有效措施和经验,分析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从优化时间安排、统一考核标准和改革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期对实施该计划的其他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自2010年起,先后启动实施了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工计划”)。以期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以实际工程实践为载体,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工程需要的优秀工程师[1]。“卓工计划”着眼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实践教学培养的“动手能力”不完全一致,企业是“卓工计划”必需的培养单位。加强校企合作是实施“卓工计划”、提升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2,3]。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卓工计划”试点专业[4]。致力于面向应用研究和产业需求,培养具备较高实践应用水平和较强创新应用能力的工程人才,专业依托无锡地区物联网产业,以校企联合培养、校企双导师负责为保障形式,以物联网工程应用技术为主线,在校企合作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研究结合“卓工计划”过程中校企合作实践,对目前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下一步持续改进的对策,为同类专业实施“卓工计划”提供参考。
一、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卓工计划”实施情况
目前专业采用的是类似于德国“3+1”和“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5],即学生在前三年完成基础理论课和校内实践课程学习;自第六学期的暑假开始,在选定的企业完成一年的企业实习,进行集中工程实践训练。为了保障“卓工计划”的顺利实施,目前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动态的校企合作
联盟无锡是物联网发展比较早的城市之一。在同志提出“‘感知中国’中心,就定在无锡”之后,迅速集聚了一批国内外物联网领域的高技术企业。因此,无锡物联网产业大背景为开展“卓工计划”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无锡的物联网企业参差不齐,也存在一批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差的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培养的质量,学院对参与“卓工计划”的企业进行了严格的筛选。企业申请参加“卓工计划”的时候,由专人到企业考察,了解企业生产、研发状况、企业的技术力量及企业的产销利润情况。对规模较小、创新能力弱的企业,不予准入。对技术力量较小的创新型企业,严格控制其培养规模。所有获准参与“卓工计划”的企业,必须和江南大学以及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签订正式的校企合作协议和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企业从事的岗位、学生的职责、企业指导人员以及学生的待遇等。特别明确了校企双方在学生培养上的共同培养责任,规定了企业违约的认定方法和后续善后方法。保证了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
(二)建立双导师负责制双导师制指
由企业方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是目前许多学校在开展“卓工计划”时普遍采用的制度方法[6]。双导师制要能够有效实施关键在于企业方的导师要有足够的自主权和打分权。企业导师是由企业确定并且经有学校认可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校企联合培养协议的框架下,其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技术指导等方面具有自主权。企业导师可以对学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进行适度的调整,对学生的实习表现、专业能力等给出独立的评价。另一方面,企业导师的自主权和打分权要在校内导师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标准和成绩评定有详细的规定。企业导师往往对这些规定不了解,需要校内导师给予解释和说明。校内导师通过定期企业走访,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情况。在此基础上,校内导师对企业导师的指导过程和评分结果进行监督审核。这样可以保证联合培养的过程和结果达到预期的要求。
(三)建立畅通的校企沟通渠道
在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十分重要。参照“教学组织”、“学生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的结构,从不同的层面建立了三种沟通机制。首先是校内导师和企业方导师的定期沟通机制,主要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技术问题、进度安排等保持密切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的技术问题。其次是学生辅导员和企业人事管理人员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针对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遵守纪律情况,解决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问题。最后是学院分管领导和企业负责人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针对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校企合作的框架,解决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问题。这三种沟通机制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相互独立则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具体的实习情况;相互融合则及时交换信息,对整个实习过程持续加以改进。
(四)吸收企业参与前期教学
企业和学校对创新的认知不完全一致。学校更加关注新理论和新方法;而企业更加关注新产品和新应用。一般的本科生加入企业后必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其原因除了本科教学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之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和学校对创新的认知差异。“卓工计划”要培养适应于工程需要的优秀工程师,在培养过程中就应该考虑企业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此,有必要吸引企业参与学校理论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设置了两种企业参与教学的渠道。首先,选择物联网工程行业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这些企业一般在某个或某几个物联网工程应用领域具有完整的科技研发能力,占据相关领域技术制高点。利用他们在行业中的大局观和敏锐的技术触觉,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到专业教学计划中,保证理论教学的先进性。其次是选取有较强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参与部分专业课程和专业前沿课的教学。这些企业通常是在某个技术方向具有研究特色,专注于某个物联网应用方向,具备特定的物联网应用技术经验。通过邀请这些企业的技术骨干,将其应用和技术与专业课程中的相应知识模块相结合,为理论教学提供实践背景,促进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融合。
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卓工计划”实施有条不紊。吸引的企业超过50家,以无锡为重点区域,覆盖了江浙沪地区主要的物联网产业集聚地。每年和实习单位直接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保持在20%左右。但是在“卓工计划”实施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充分听取企业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特点,采取的主要对策如下。
(一)提高学生对“卓工计划”的参与度
经学生座谈和匿名问卷调查,影响学生参与度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实习内容与个人兴趣不一致;实习和个人发展需求不一致以及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不一致等。首先,学生发现企业的工作并不是之前所设想的。特别是结束1—2周的实习后,学生对企业安排的工作类型和工作强度、企业的工作条件等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实习积极性降低。其次,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规划是进修、深造等,自然地认为企业实习不利于自己规划的实施,因而抗拒实习计划。最后,实习计划中包含了整个大四学年。在这期间,学生会产生就业实习等需求,这与“卓工计划”规定的实习产生冲突。经过分析,认为第一个问题的根源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脱节。为此,专业加强了低年级的“生产实习”课程,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了解企业实际工作情况。在专业课课程设计中引入企业课题和企业专家的指导,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状态。针对“卓工计划”实习与学生个人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对“卓工计划”的时间和内容进行优化。将实习计划开始时间前移至第六学期末,同时将部分选修课挪后至第七学期。形成了一个灵活的、弹性的计划安排。对目标是就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当年6月末开始直至第二年6月的长时间版实习计划。而对需要进修、深造的学生可以利用暑假的8周时间先行完成部分“卓工计划”实习,再在第七学期完成6周的实习,然后在第八学期完成剩余16周实习。这样避免了学生在第七学期因为个人发展需要与“卓工计划”产生的冲突。关于“卓工计划”实习与学生就业单位实习之间的冲突,引入了单位调整机制。对于学生以确定的就业单位,如果单位的性质、学生实习的内容都能够满足“卓工计划”的实习要求,同时该企业愿意在第八学期期间按照“卓工计划”企业培养标准对学生尽到培养义务的,学院备案后将学生的“卓工计划”实习转至其就业的单位。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化解了学生在“卓工计划”过程中的疑虑和冲突,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了“卓工计划”实施的质量。
(二)完善“卓工计划”考核标准
和学校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先进性不同,企业通常更加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校企双方对技术层面的理解不同。反映在联合培养上,就是考核标准不统一。特别在毕业设计阶段的评价体系上反映得最为明显。往往有企业认为的优秀毕业设计,在学校答辩过程中成绩很不理想。根据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企业关注的是怎样解决实际需求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由客户决定,也可能由研发过程产生。企业方面对问题的背景、问题的先进性、现有的研究现状分析等并不特别关注。其次,企业的追求的是最小的研发成本、最快的研发速度和最低的研发难度,而学校评价是则特别关注方案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等。最后,在技术文档的生成方面,企业要求的是记录研发过程、说明研发步骤、解释操作流程等,而学校要求的论文则要求说明研发过程中的创新性思想、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等。校企双方的关注点不同自然导致评价体系的不同。针对校企双方存在的以上差异,在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前提下,将毕业设计的评价指标大概的分成了两大部分,每一部分指标的分值均为50分。其中,企业方导师重点评价技术的达成度、技术指标的实现程度、研发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等;校内导师重点考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技术调研、方案设计以及论文的撰写等方面,校内导师在课题确定时开始全程参与指导。以方案间的技术比较代替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以考察研究方案的完整性代替考察研究方案的先进性;以性能指标的实现为准则考察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在论文撰写阶段则重点帮助学生从单纯的技术研发过程中直接提炼科学方法。使得企业方认为的优秀研发工作可以转化成学校认可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从而达到考核标准的一致。
(三)扩展校企合作方式
目前的“卓工计划”普遍采取的是集中式的企业实习,校企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也不利于人才培养。考虑到部分企业的工作特点,专业设立了“企业课题,走访培养”模式。对学校有条件提供企业研发工作所需实验条件的,在校内建立开放实验室,实行企业导师走访指导。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企业的技术工作,企业导师定期到学校开展技术指导,学生研发成果校企双方共享。对于和校内导师有项目合作的企业,形成“企业课题,校内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导师和企业的合作项目,在校内导师的科研中完成全部或者部分“卓工计划”实习。其指导工作可以由企业方导师负责也可以由校内导师负责。
三、结语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缺乏与业界沟通等问题。深化“卓工计划”实施,探索适合国情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是对大学教育的一个必然要求。实施“卓工计划”的关键是校企合作。本研究以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施“卓工计划”为例,总结了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面对现阶段实施“卓工计划”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对高等学校的本科实践教学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0(3):7-23.
[2]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6.
[3]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15-19.
[4]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5]陶建华,萧仲敏,邓武等.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比较[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76-177.
[6]靳贵珍,辜风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J].AdvancesinEdu-cation,2015,(5):43-49.
作者:张正道;孙子文 单位: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第二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模具设计课程改革
摘要: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引入项目教学。以《冲压模具设计》课程为基础开展的教学改革结果表明,加入实践环节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模具设计;课程改革;实践
我国教育部于2011年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领域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本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卓越的工程师呢?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眼界和思维,重点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1.课程教学现状
《冲压模具设计》属于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较难模具的设计过程及其工艺分析。因此,该门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在于工艺分析的创新性和模具设计的实践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冲压工艺概述、冲裁工艺与模具设计、弯曲工艺与模具设计、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局部成形、多工位级进模、汽车覆盖件成形等。传统的教学内容拘泥于课本,重点不突出。由于课时不足,所以主要以老师的课堂讲授为主,无法兼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性。学生在课程完成后普遍反映知识点太多,学过就忘。这种松散的知识体系和单一的讲授方式导致学生们在毕业设计环节普遍暴露出薄弱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
2.课程改革研究
为了适应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学目标,课程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开展。冲压模具涉及知识点非常多,为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梳理和调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板料冲压之外,还讲解体积冲压及特种冲压工艺。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课堂上教师讲授书本内容,手段多数是板书+挂图。为了满足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学目的,在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结合课堂教学的方式非常适合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学习专业知识,简单模具结构的设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以强化设计及制图能力。另外,在开展项目教学的同时,加强讨论环节的设计,引入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让学生由“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该门课程以前的评分方式是期末考试卷面分占70%,实验占10%,平时占20%。经过长期调研发现,卷面成绩并不能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为此,经过充分论证之后,成绩分配为:项目50%、卷面30%、实验10%和平时10%。
3.课程改革实践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验证教学改革的效果,选择2014届本科生的《金属板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开展教改。上第一节课时就布置设计题目,解释项目开展初衷及教学过程,力求与学生达成共识。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而不是填鸭式的方式。项目研讨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把握大方向,并提出改进意见。在教改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也促进一些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申报了大学生创新等项目,还有学生自发联系假期的模具实习单位。学生普遍反映项目开展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独立查阅和检索文献资料,自学绘图软件,进行模具结构设计以及图纸的绘制,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教学模式在模具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以及完善,从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讲授其他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如何适当引入项目教学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水平技术型本科学生,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4.结语
围绕上海电机学院的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内涵建设,深入开展专业课程教育改革,对于推动我国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促进高等教育面向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高水平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龚克.转变观念大胆实践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12
[2]李延斌,高有华,田方,等.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231-233
[3]刘英杰,杨基和,徐淑玲.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化工过程设计课程改革及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2:52-54
[4]刘文.《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模具制造,2008,(9):66-68
[5]王国燕.研讨式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应用探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6):86-87
作者:王晓梅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
第三篇:应用化学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探讨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切实推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工程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综合分析当前工程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特点,剖析工程实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提出可从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经历、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改变工程实践方式等方面提升工程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应用化学;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切实推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项目[1-2],其重点是要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人才[3]。我校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是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大学,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属于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地方工科院校是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工程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实践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顺利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本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不同外加剂及工作液体系的设计要求、设计方法、相关性能指标、具体的施工过程;掌握不同外加剂及工作液体系性能指标的常用测试标准和检测方法,并对外加剂及工作液性能做出基本评判;掌握不同外加剂及工作液体系的配置程序与工艺;掌握不同外加剂及工作液性能评价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了解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复杂情况及处理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一名工程师在实践工作中应如何去解决实践问题,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机与现场实践问题相结合;初步具备一名工程师的能力。在本专业现有的工程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同类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5]。
1工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综合分析当前实践教学工作存在以下问题[5-6]:(1)青年教师缺乏工程经历。近年来,我校引进了大批高学历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们理论功底扎实,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一支中坚力量,但这些老师对现场实际过程不了解,缺乏工程经历,很多青年教师毕业后从学校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并且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特色是油气特色,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青年老师对油田相关问题较陌生,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与现场知识相结合。(2)经费不足。近十几年物价涨幅很高,而经费增幅甚微,卓越工程师计划中要求学生实践的时间较长,无论是住宿还是往返车费的花费都较大,同时还需支付给现场指导老师授课费用,现有的经费很难达到好的实践效果。(3)企业积极性下降、实践基地不稳定。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学生到实践单位实践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因为刚到单位的学生无法胜任企业工作,需要企业培养,当学生培养到可以干一定工作时,实践时间已到,学生又要离开,同时学校不能给企业支付大笔费用。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却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会干扰企业正常生产过程,影响其经济收益;其次,企业要想办法保护其核心技术不被学生窃取;最后,学生在企业实践,企业对学生的安全负有责任,这增加了企业的顾虑。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的工程实践,造成实践基地不稳定,而频繁地更换实践地点和单位是难以深入进行实践教学的,它不仅联系工作量大、内容经常变化不连贯,而且人员陌生,难以充分准备实践中的各个环节。(4)大规模团队实践,学生实践热情不高。现在主要采取的实践方式为集中实践,优点是便于管理,容易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有效跟踪,考察学生实践效果,弊端是强调共性、限制个性,降低了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自己某一专业方向的学习热情;同时由于实践学生较多,很多单位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岗位给学生,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实践基本上都是以参观或讲座的形式重复进行,学生就业方式已转变为“自主择业”的多元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2提高卓越班学生工程实践教学效果
由于卓越班学生工程实践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基于上述工程实践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本类学校本专业具体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卓越班学生工程实践教学效果。(1)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经历。由于刚到学校的青年老师都具有高学历,并且大多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其基础知识扎实,他们在工程经历上的不足可以通过到学校后进行学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要求新进青年教师到油田、相关企业交流学习,了解油田生产工艺流程及具体工况,将这要求作为新进教师后期上岗考核的标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新进青年教师现场经历,以此弥补其工程经历的不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到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中,在科研团队中可以参与工程项目,进一步多的熟悉现场,在教学团队中可以提升其教学水平,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后期发展和快速成长;另外,鼓励有工程经验的老教师尽量多的参与到卓越工程师计划教学中来,在参与过程中可以为其配备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一开始就可以接触工程实践过程,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学习,提升工程经历,使其快速成长。(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可以依托学校现有的平台建设,现有平台主要包括了学校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基地等,在这些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前期工程实践学习,并且在这些平台上还可以进行课程改革,实验方法改革,教学体系的改革[2],使其教育方法和教育思路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更接近。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1]可以依托长期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同时也可以依托学校科技园中的相关企业,在科技园中有很多从事油田相关技术服务的企业,学校可以从政策上鼓励相关企业加入到工程实践教学中,通过这些企业的加入可以引入多的实践单位,同时也有利于管理,因为科技园中的企业离学校较近,实践经费花费较低,便于对学生的管理,同时也可以将学生长时间放在企业,包括后期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中可以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效果,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科研实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达到良好的工程实践效果,实现双赢。(3)改变工程实践方式。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企业能够接纳人数的不断减少,让学生完全在企业去完成工程实践越来越困难,而有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相关实践单位,因此,可以允许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地点,而学校要做的是把控实践单位是否与本专业教学大纲相符,并且做好过程监控与管理,保证学生是在相关单位认真完成工程实践。允许学生到有企业项目老师课题组完成工程实践,由于企业项目大多需要解决企业问题,同时有机会参与现场工程过程,这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完成工程实践教学计划,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更高效的过程监控与管理,在时间安排上可将学生更早的安排到相应课题组进行学习,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规划,以导师制的方式培养学生,这有利于学生得到一个系统性培养。
3结语
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7],因此,应该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现场实践过程和实践效果,而要达到好的效果就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我们应该积极投入到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来,不断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之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方式[8]。
参考文献
[1]张庆乐,张丽青,董建,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432-432.
[2]张弘钧,曹扬.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平台[J].继续教育研究,2014(3):98-100.
[3]孔丽,陈丽,庞景和,等.卓越工程师模式下工程实践环节的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6):24-24.
[4]杨宏等.工程实践教学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的作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2(5):162-163.
[5]陈奇,柯永斌.青年教师深度参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6(18):194-194.
[6]孙振忠,陈盛贵,钟守炎.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285-288.
[7]胡忠于,郑柏树,黄念东,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9):146-148.
[8]陶建华,萧仲敏,邓武,等.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比较[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76-177.
作者:全红平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