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卓越工程师培养探(6篇)范文

卓越工程师培养探(6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探(6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卓越工程师培养探(6篇)

第一篇: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下的数学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求,分析了传统高等数学的教学弊端,提出了一些数学教学改革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其应用现代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卓越计划;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1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的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它不仅教授学生以数学方法和理论知识,更是以数学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锻炼学生的逻辑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数学的教学,势必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理念,使之适合现代教学需要,为“卓越计划”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基础保障。

2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完美的系统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高等数学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计算性是其最基础的特点,抽象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高等数学的教学既要符合其自身的规律,又要切合专业特点和专业需要,这其中很难达到兼顾和平衡。在大多数的的高等院校中,学生对于高等数学的理解、认识和把握还不到位,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都还不尽如人意。本文首先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2.1教师教学方法传统而简单

在当前高等院校的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学方法都是老师课堂板书、讲解,学生没有主动性,都是被动地学习和理解。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一是没有兼顾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二是不能发挥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讲授了数学的方法却无法传输数学的思想;四是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无视现代科技对于数学问题解决的巨大作用。

2.2数学教学内容传统而陈旧

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无论怎样进行新的教学计划的调整,始终没有任何更改。并且,在课程学时减少的情况下,仍然讲解和原来一样多的内容。这必然造成老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如流水一般地“解说”。学生在如此紧张的进度中,丝毫没有空余的时间进行思考,更谈不上讨论和反思,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囫囵吞枣,大概是、好像是,似是而非。更严重的是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教学内容陈旧。这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从来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需要进行调整,所有专业采用同一大纲、同一内容、同一进度;二是没有融入数学的思想与思维,过于注重数学的解题方法,忽视数学的应用思维,造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现代计算机技术没有融合到数学教学中,造成学生不能用先进技术解决数学问题;四是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点,创新不仅能融入教师的思想和理念,更会激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高校学习的氛围以及学生学习本身都存在不足

首先,在我国的高校中,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氛围还没有呈现出来,这需要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长期的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工作者付出极大的决心和毅力去推动。其次,在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一是主观上认为经过严酷的高考考验后进入了大学生活,就是轻松、浪漫的生活的开始;二是客观上大学教学的弊端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有限的课时中学习超负荷的教学内容、过多过频的社会活动等等;三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招录过来的学生水平差异很大,接受同一教育,对于高水平的或者低水平的学生都是一个打击。

3基于“卓越计划”的数学教学的改革

高等数学的改革,长期而艰巨,并且推进难度很大,主要的原因一是牵涉面太广,统一规划难度太大;二是课时压力很大,教学内容和课时量很难做到平衡兼顾。但是,国家推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目的明确,学生经过选拔,水平大体相当,且学生数量不多,面不是很广,适宜进行高等数学的改革和实践。

3.1针对“卓越计划”的专业特点,适当进行内容调整

这里所讲的数学内容调整,包含了微积分、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内容。如对电气类专业,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内容需要增加,而统计部分就可以适当减少。面对机械设计专业,解析几何的知识就要适当增强。当然,需要哪些知识,要与专业教学人员充分沟通,做到基础扎实、全面了解、够用为度。

3.2融合现代计算技术,推广数学实验

现代计算技术和软件的发展,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过程,降低了人工计算的工作量,并且其丰富的仿真能力,能直观地展示某些思想的形成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地观察、分析、研究,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数学、了解数学、学习数学,真正实现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概念与方法的掌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独立思考和充分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3提倡研究性学习,普及数学建模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经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K.R.Popper)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我们国家正在推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就是提倡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工程或经济、社会等现实问题首先进行数学建模构筑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方法或数值方法研究该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预测、控制、软件),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进而获得新的理论成果。数学建模是问题驱动应用数学研究的第一步,承上启下,贯串始终。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模研究不仅仅是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和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和协作能力。现阶段,在数学建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GS(GroupStudy)模式,正在国际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解决了很多工程或经济的实际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4灌输数学思想和思维,传播数学文化

高等数学作为大学的基础课,一直以来总被充满偏见,将之视为一门工具学科,忽略了高等数学广泛、博大而深刻的文化教育价值,导致数学素质教育不能全面地、正确地贯彻落实。数学文化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是潜移默化的,是丰富而巨大的,它的作用不是那种立竿见影的作用,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视。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等作用。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灌输数学思想和思维,使同学们懂得如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从“学数学”提高到“用数学”的层面,这才能使数学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4总结

国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推出,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传统高等数学教学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其根本点就是更多地传授数学的思想、思维,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如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发现学生在初中、高中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所以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的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都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教高[2011]1号.

[2]边平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3]李颖.数学文化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缺失和改进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3(9).

[4]王明礼.基于数学实验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J].高师理科学刊,2013(7).

[5]杨四香.浅析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

作者:刘璟忠 单位:湖南工学院数理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理想人格教育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融合探讨

摘要:基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大学生理想人格教育具体实践,证明这一相关改革措施是有效的,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理想人格;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传统文化

1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面向应用型方向办学的普本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数学、物理基础普遍薄弱,和重点大学相比具有很大差距,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于专业特点,决定了要理论与实践并重,这给普本院校本专业高质量办学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学生的数学、物理基本功普遍较差;另一方面,本专业对合格毕业生在数学、物理方面的要求又是刚性的。到目前为止,这个矛盾已经十分尖锐,长此以往,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将不能适应大众教育背景下的实际需求。为解决这个实际课题,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师生在现有硬件条件下探索了以面向项目化教学实践为主线,结合日益普及的网络教育资源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深度应用,教师真正做到在课堂上答疑解惑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注重传统文化影响。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有效的,对应用型院校本专业办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体系

知识结构

1)理论:掌握本专业学生所需基本理论知识,以有用够用为度,主要是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路原理及专业核心课的基本理论。

2)实践:具有本专业培养方案所需的3个培养方向(电机与工业自动化方向;智能电器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在1~2个方向上都有较为系统的实践经历,同时至少在1个方向上满足自己的就业能力要求。

3)计算:计算能力作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以数学为基础,尤其是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设计工具,引导学生应用MATLAB、AutoCAD和EPLAN虚拟仿真设计软件,体现了学生培养的基本设计能力要求。

能力层次

1)工程分析。对专业领域相关的工程项目,学生能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对现有的工程进行剖析。说得通俗点儿,学生能看懂别人做的项目,至少能达到本专业本科生基本能力要求。

2)系统工程。本专业学生具有项目实践经验和能力,能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较为简单实用的项目,达到独立完成小项目和小组成员间合作形式,完成典型项目的知识能力要求。

3)产品工程。让学生在产品性能取舍、产品友好性设计和产品包装设计方面受到基本熏陶,达到能理解最终用户需求,并能根据用户需求调整设计方案的知识能力要求。

素质

这个问题可能很大,但归根到底一句话——责任心,有了责任心,一个人就会成为有素质的人。

3大学生理想人格培养具体思路

当代大部分大学生能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命运,捍卫国家尊严荣誉,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成才意识。但是在肯定大学生发展积极因素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性,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也存在诸多矛盾。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主体意识不强,厌学情绪明显;2)道德认知能力强,道德行为习惯较差;3)意志薄弱,自我调控能力不高;4)独立意识强,但独立能力差。办专业目的不仅是要教授学生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仅只是“教书”,同时要“育人”,为此与相关教学部门配合,切实落实学生理想人格培养方案,具体思路:让学生了解与熟悉传统文化;理工科学生应具有一定人文素质,且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整体需要;使学生达到或提升修身的自觉性,特别是在多元文化氛围中更显重要;让学生能切实感觉到理想人格对生活与工作的指导意义;国家现代化要求人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素质与观念的现代化;传统理想人格与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不矛盾;人才是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对不同类学生要注意分类指导;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三省吾身,是修身自觉性体现的切实方法,是对个人修养提升的高度自觉;觉察学生困惑的主动性呈现,教师可按理想人格培养目标进行疏导;教师要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注意为人师表的重要性。以上述内容为主线,让相关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和负责本专业“两课”的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影响。

4实施步骤具体指导思想与进度把握

古人“十年磨一剑”来源于《礼记•学记》中人才成长的论述,实施过程与本科教育4年8个学期和毕业后1年相当于2个学期共10个学期相结合。借鉴“十年磨一剑”思想的具体过程,第一年(第一学期,大一新生入学),离经辨志;第三年(第三学期,大二第一学期),敬业乐群;第五年(第五学期,大三第一学期),博习亲师;第七年(第七学期,大四第一学期),论学取友,谓之小成;第九年(毕业后前半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第十年(毕业后一年),“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此类比标准给学生讲述时得到学生认可。当然,让毕业后的学生达到大学之道的终极目标,可能有些理想化,但作为一个努力方向和阶段性自我评价尺度,还是值得借鉴的。专业能力培养实施以中央专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实验平台和省专项教学实验平台为硬件载体,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先有感性认识,以实践为主线,理论知识的积累以满足阶段性实践需求为标准,强化实践过程考核体系。注重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实践中强化能力),实践为明线,理论为暗线(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具体措施如下。

1)利用专业实验室资源相对丰富优势,在每个实验室内配有与本实验室相关的操作视频课件和在网上下载的与具体实验室相关的视频教学资源,并对教学资源按照学生实践教学认知过程进行分类,学生通过看视频就可以形成对相关知识的基本掌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智翔教育集团项目化教学的典型模式,基于项目模式的五步教学法:①演示(演示本项目达到的效果);②分解(说明项目所需的背景知识);③模拟(模拟所演示项目的开发过程);④实战(对类似项目能进行实施);⑤拓展(考虑到项目功能的完善,还需考虑的因素和应采取的措施)。涉及理论部分的疑惑,由教师在答疑课上统一解决,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与学习,共同进步。在工业自动化认知实训等课程中尝试应用此五步教学法,得到学生认可。

2)强化实践过程考核力度,对实践成绩进行严格打分,同时适当增加设计性题目的考核力度,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让学生熟悉将来所处的实际工作环境、掌握相关应用技能和工具,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通过亲自动手加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希望学生利用教学实验平台实现实践、思考、验证、改进、创新一系列过程,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素质。王阳明心学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积极意义与探索在现在多元化的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受教育者很难发挥其主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入脑入心等。关于王阳明心学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积极意义与探索在高校已经多有研究,这一点通过查阅知网就可见一斑。竺可桢先生的《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影响了浙大,也影响了广大中国大学生,尤其是其强调知行合一(竺可桢,《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观点与目前大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值得强调的是,他的理论体系兼顾本体论(心即是理,主客观统一)、认知论(格物至良知)、实践论(知行合一)和超越论(圣人境界)的统一,在大学生中融入可感同身受、可操作性强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贴近学生实际,能激发学生共鸣,在尝试过程中受到学生普遍好评。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促进学生理想人格形成,都有积极意义,达到学生自我完善与社会需求的完美统一。

5创新性

1)给学生打开崇高理想之门,并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全方位的理想和现实的结合点,并切实具有可操作性。

2)对不同专业基础的学生,尤其是对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多渠道入学的普通本科学生教育,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个解决方案。

6总结

通过上述改革举措,达到基础宽厚、扎实,确保学生在电机与工业自动化、智能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一个或几个方向上有初步的专长,初步具备运用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电气工程领域基本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电气工程领域有发展潜力,下的去、上的来,达到结合专业进行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教育所要求的水平,让学生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学习做人,完善理想人格,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较全面需求。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和课题组成员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希望能抛砖引玉,一起迎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模式的成熟,为伟大的中国梦添彩,为高等教育梦筑基,为每一名大学生圆梦。

参考文献

[1]刘西拉.二十一世纪的工程人才[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2]黎燕.王阳明心学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探讨[D].广州:暨南大学,2014.

[3]周辉.基于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德育实效性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4]王鹏飞,曾勇屏.王阳明环境育人与三维模式德育环境[J].求索,2009(12):150-151.

[5]王路平.王阳明“龙场悟道”对现代人精神追求的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9-41.

[6]朱洁.王阳明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3.

[7]陈淑华.王阳明的理想人格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王忠策;许薇;赵明辉

第三篇:机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注重发挥学校的建材行业特色和优势,选择合作基础良好的企业深度参与培养全过程。把卓越工程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分为基础和行业两类,科学设置课程结构,突出建材行业人才特色。企业实践引入"双导师"指导和评价机制,分为建材装备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毕业设计等多阶段实习实训,内容充实,效果显著。

关键词:机械卓越工程师;建材;课程设置;创新

实现人才强国,增强综合国力,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高等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专业成为河南省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试点专业之一,从2012年开始在新生中进行选拔,组建实验班,试行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现在已经有五届学生参与学习,第一届毕业生已走上工作岗位。在培养过程中,按照国家对“卓越工程师”通用标准的要求,注重与建材行业人才需求相结合,联系合作基础良好的优秀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深受企业欢迎的建材行业卓越工程师。

1人才定位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

卓越工程师泛指高等学校培养的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潜力的后备工程师。我校是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有深厚的建材行业背景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并为社会认可的建材特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以建材机械为特色,提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建材机械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建材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建材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建材机械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建材产品生产企业工程项目的实施、设备运行及维护等方面技术工作”。

2专业课程设置是知识和能力的保障

卓越工程师人才需要具备行业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方案中必须科学设置课程结构,支撑整个培养计划的完成。企业最了解本行业技术前沿及技术发展趋势,邀请建材行业企业参与培养计划制定和论证、参与专业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3实践环节紧扣行业特色

企业学习阶段要求学生深入班组一线,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开发,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合作企业的选择是重点。实施企业不但要与学校具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还需要技术水平先进、经营管理规范、行业影响力较大、领导高度重视等软条件,特别是当前产业转型、水泥建材行业产能大调整时期,建材行业企业为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保证培养方案的落实,企业为实习学生配备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班组长担任企业导师,承担一部分现场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与学校导师共同形成了"双导师"制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3.1在建材机械设计制造技术

企业实习学习内容以建材装备的研发流程和建材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设计为主。学生分组在破碎、粉磨、窑炉等设计组,跟踪一台设备或一个关键件的设计、制造流程。例如,某型号磨机的大型中空轴应该设计成整体式还是分体式,切削加工工艺流程、热处理工序如何安排,加工设备、刀具、切削参数、量具及辅助工装该如何选择,是否需要进行设计或从企业工装库借用等问题,在工程师的指导下,理论结合实际,学生学会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设计,并制订相应的工艺文件。同样,学会箱体类、盘类、齿轮等零件的工艺设计。学习各类加工设备的工作原理,工艺范围、加工尺寸范围,为工艺设计时,正确选择设备打下基础。熟悉各种加工刀具。

3.2在建材机械设备运行与维护企业学习

学习内容: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熟悉水泥机械装备的工作结构原理,熟悉破碎单元设备,生料破碎、熟料破碎设备的操作,维修、管理和维护。熟悉热工烧成设备(回转窑、蓖冷机等);提升输送设备、粉末设备(球磨机等),水泥灌装设备等的结构原理、维护、维修和管理等。在建材装备电液控制岗位学习,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学习微机控制、PLC控制技术、液压系统等机械装备控制系统的原理与设计。

3.3毕业设计与实习岗位相结合

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实习岗位或工程项目,核心内容为建材机械装备设计,成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班组长与实习带队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围绕项目或系统的开发、运行、管理等工作进行毕业设计。实习岗位和毕业设计题目的遴选都得到了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洛阳矿山机械研究院、中信重工有限公司、洛阳黄河同力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天瑞水泥集团、河南同力水泥有限公司、洛阳水泥设计研究院等建材行业优秀企业与我校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在我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共同参与制定,需充分考虑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毕业设计内容必须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其形式不限,但是否达到培养要求,应根据专业培养标准,由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与专业责任教授共同审定;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学生应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现状的前提下,根据项目研究或系统开发等要求,撰写开题报告、研究进展分析报告等,每周向老师汇报不少于2次;由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与骨干教师共同担任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每位指导老师每周应安排不少于一次的指导;毕业设计进度由指导老师把握,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后,可随时提出申请,经指导老师同意后,组织学生答辩。毕业设计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由三部分组成:企业导师(权重30%)、校内指导老师(权重30%)、答辩小组(40%),答辩小组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班组长比例不能低于40%;企业评审或答辩小组评审未能通过时,学生可申请延长毕业设计时间,直至企业和校内导共同认定合格后,方可提出答辩申请。

4结论

依据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制定了以建材行业为特色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为重,科学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建材行业优秀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先进性;企业实践分阶段实施,内容充实、执行力强;实习阶段引入"双导师"指导和评价机制,实习效果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与工程人才技术人才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朱文博,施小明,钱炜.基于创新实践教学的卓越工程师教育研究-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基本经验[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2):32-35.

[4]邸馗,籍亚玲,于瑞云,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6(1):92-96.

作者:陈智勇;李妙玲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第四篇: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轻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项目,虽然我校轻化工程专业没有入选国家首批“卓越计划”,但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要求,以及大学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使命角度出发,大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因此,我校轻化工程(制浆造纸)专业于2012年1月11日,与国内6家知名的制浆造纸企业联合制定了南京林业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本科培养方案,并于2012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艺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班,第一届卓越班学生已经圆满完成卓越计划的所有学习内容顺利毕业,并且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到造纸院所及企业工作,正在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本文就我校轻化工程“卓越工程师”本科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先进经验做一些探讨。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程序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了相应的程序来组织实施,见图1所示,确保培养计划的不断优化完善。

2轻化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培养计划制定容易,培养条件和评价标准难以配套

轻化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定看似合理,但很难操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以及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1]。根据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专业特点,我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制定了“3+1”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1年,方案意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校学习3年要完成本专业所有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非常紧,导致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程之间有冲突;企业学习一年,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一个班的学生是分到几家不同的造纸企业去实践,每个企业虽然都有很好的实践教学人才和实践手段,但每个企业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生产产品不同,实践内容也不同,对学生最终的实践效果评价标准不一致,导致学生大四一年学习成绩无法评价;加上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存在一定问题,学生到企业后,学校疏于管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2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不健全

我院轻化工程“卓越工程师教学培养计划”是在原轻化工程专业基础上设立的,教学大纲也是在轻化工程(制浆造纸)专业的教学大纲基础上作些修订,没有深入研究卓越计划培养内容和目标。因此,制定的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不能满足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2.3专业课程教材的内容不符合要求

教材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重要知识载体,是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总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制浆造纸工业最近十多年来发展迅速,各种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已经在各企业生产线运行,而作为培养制浆造纸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所使用的教材比较滞后,很多新工艺和新装备知识在教材里都没有介绍,教材建设不符合本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要求。

2.4缺乏具有工程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

师资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有效实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对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目前教师队伍中一个突出特点。目前中国大学排名、评价机制以SCI论文等为主导,导致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能力现象,很多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却不符合高校“高层次人才”评价标准而进不了大学任教;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毕业后直接任教师,甚至还有很多非本专业教师,以致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导致学生也只懂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欠缺。

2.5学生真正实践实习环节时间偏少

各高校都普遍存在教学实习经费偏少,学生真正实践实习环节时间短;加上企业为了保证生产安全,也不轻易让学生在现场动手操作,学生只能现场看不能动,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目标。

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我院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3.1进一步细化“培养计划”,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我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制定了“3+1”培养模式,首先对“3”加以调整,选择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课程和内容,注重实践课程教学环节,调整后的培养方案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从原来的28.5%提高到现在的46.5%。其次加强对“1”的管理,由专人(班主任)负责与学生实习的企业沟通,定期去实习企业走访,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确保实践学习效果。

3.2针对“培养计划”,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

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院制浆造纸工程系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计划要求,根据各课程特点,制定了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各门课程教材的建设与选用方案。如在编制《制浆造纸工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该课程强调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教学大纲制定一定要符合本课程特点及本课程学习要达到的目的。该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工程咨询内容,让学生了解制浆造纸行业特点及行业发展政策要求等;后一部分为工程设计内容,作为本课程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并制定上机实践教学,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些小工段的流程、局部车间布置等。这样的教学大纲,即可达到教学实践的目的。

3.3根据“培养计划”,积极编写适用型教材

针对我院轻化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院组织全系教师参编各课讲义、实验教材和课程教材,共编写正式出版教材两部,各类实验讲义和课程讲义十部,基本满足了我院轻化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材目标要求。

3.4选调或外聘具有工程实践教学经验的老师来授课

高校老师理论知识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欠缺,上课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工程应用知识的讲授较少。针对培养方案要求,我院积极落实工程实践人才,积极引进或外聘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授课,并签订长期授课合同,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又如,为了加强师资队伍的工程化建设,前几年专门调入了一位在国内知名的设计院工作二十多年、长期从事制浆造纸工程设计工作、工程设计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制浆造纸工程设计》的关键工程化教学课程,因此,上课时在讲授理论的同时,结合工程实例来讲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更加透彻,效果良好。

3.5抓好课堂理论教学、实践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三大环节的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很多课堂变成了老师一言堂,学生上课不积极主动。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笔者在讲授《制浆造纸工程设计》这门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上课采用混合式教学,即开展讲授、互动、问答等形式多样的上课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学生参与度更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这门课除课堂理论教学外,还有上机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CAD绘图软件设计出不同工厂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完成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课堂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践实习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班级制定了严格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实习时间来完成,并且安排具有工厂实践经验的老师带队指导实习,同时,建立了卓越计划实习基地,确保实习的实际效果。毕业设计更是检验学生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我院要求卓越班的学生必须完成毕业设计课题,设计题目应结合学生实践实习所在工厂的生产线来出题,而不是抽象的或假想的题目;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应具有工程设计经验和能力的老师来担任。通过毕业设计环节,使学生对本专业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巩固,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3.6教学效果的评价

学院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督导组,对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做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院教学办,由教学办召集相关责任人整改,同时不定期召开“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工作会议,倾听学生对卓越计划的想法和建议,并进一步修订及完善各项教学计划。通过以上各项卓越计划措施的实施,我院轻化工程“卓越工程师教学培养计划”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第一届卓越班学生已经毕业走上社会,反映效果良好,后续的卓越班建设也越来越好。

4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真正的落实,取得实质的效果,大学教育中必须要考虑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编写适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各类教材,要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同时要切切实实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12-23.

[2]张贵珍,刘宪斌,王运花.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材建设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05):75-77.

[3]樊立萍.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3-4.

[4]刘斌,郝雷,姜萍,等.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8):122.

[5]付兴建,刘小河,陈雯柏.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实习教材建设探讨[J].大学教育,2015,(08):7-8.

[6]孔建益,邹光明,侯宇,等.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18-21.

[7]侯庆喜,裴继诚,高玉杰,等.轻化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2,(05):68-70.

[8]史泰冈,高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316-318.

[9]李莉.教学型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毕业设计(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109-111.

[10]吴寿煜,张宇红.卓越工程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34-39.

[11]张建锋,黄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93-96.

作者:陈务平;张辉;景宜;童国林;王晨

第五篇:卓越工程师培养下电工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以电工技术实验教学为平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对电工技术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探索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有效实施“卓越计划”。

关键词:卓越计划;电工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1前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宗旨是促进高校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鼓励高校和企业间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既有创新能力又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以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工科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主要途径。电工学是高校工科非电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专业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电工技术实验是电工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北京科技大学电工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卓越计划”的内涵,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对电工技术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电工技术实验教学现状

电工技术实验教学通过具体实验操作,使学生巩固并扩展所学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掌握工程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和电气设备装置的使用方法,掌握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北京科技大学电工技术实验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是学生进入大学接触到的第一门实践课,每年有6个学院19个专业58个班的1800多名非电专业学生参与,参与学生多,覆盖专业面广。非电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对电类知识、电类科技及电工技能的认知,加上实验内容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和应用需求,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对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没有用,因此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保证实验教学顺利开展,当前电工技术实验内容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设计性实验非常少。验证性实验局限于巩固理论知识和训练基本操作能力,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设计、分析的能力。实验指导书上详细给出每一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电路图、操作步骤等,实验中学生被动做实验,极易产生明显的消极与依赖心理,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型,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总是期待一次连线成功,一旦出现故障就无所适从,不是直接找教师处理,就是将已经连接好的线路全部拆除后再重新连接,缺乏主动利用仪表逐步排查故障原因的意识,不能通过实验有效地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卓越计划”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三重意思。创新意识培养意味着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和现象产生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多体现在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上,即在面对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和现象时,能自主地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正确归纳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可能的方案;创造力是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协同合作能力的表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长期的训练、积累、磨砺中不断加强。首先,正确认识创新能力培养在高校基础实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贯穿到电工技术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其次,针对不同专业特点,重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对其广度和深度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意识。最后,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按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分层次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4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在分析北京科技大学电工技术实验教学现状,对非电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具有专业和工程特色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即将电工技术实验分为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三个层次,在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中融入专业和工程特色。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是必修实验,与电工学理论课同步进行。创新性实验以科技创新活动和电子大赛为依托,学生自主选择。基础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根本。非电专业的学生底子薄、水平差异大,有许多学生还是第一次比较深入地接触电学实验,基础性实验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传统验证性实验方式。学生在完成基础实验的过程中不但加深对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理解,而且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培养基本实验能力。

综合性实验立足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中教师只提出实验目的和要求,给学生适当讲解怎样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设计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制订实验方案、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在实验室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综合性实验项目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将多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由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逐步转化为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创新性实验面向工程实际应用,既有综合性又有探索性,目标是培养具备自身专业知识和电类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实验内容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实验室条件确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组织实施、调试以及项目报告,全面提高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和新技术进行系统级开发应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注重实验基本技能培养。结合基础性实验系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布线整齐、美观、易于查看,接线从左往右,以网孔为单位,先串联后并联、先分后合、先接主回路再接辅助回路等,同时合理设置测试点以便于测量。详细讲解仪器仪表的构造、工作原理、使用注意事项,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测量,进而在实验中正确选择、使用仪器、仪表。发现和排除故障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有效方法,适当设置一些简单的障碍,指导学生分析排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理解相同的实验数据,不同的数据处理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另外,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及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的优良品德。

2)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在基础性实验锻炼的基础上,综合性实验从易到难,由部分综合到完全综合,逐步调动实验的积极性,增强探索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相对其自身能力的综合和创新。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创新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向实验过程,要求学生按“设计要求→查阅资料→自主设计→仿真研究→实验实施→实验验收”这一完整的训练过程完成实验,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

3)形成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依托校园网络,建立实验教学共享资源库,引入项目驱动、翻转课堂教学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开展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满足不同专业、能力、兴趣学生的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利用其高效率、高精度、无损耗和灵活、真实模拟等特点,为学生搭建一个大胆尝试、积极创新的实验环境。开设网上实验,形成虚实结合的综合实验体系。仿真与实际操作互为补充、各取所长,尤其是对于需要观察动态过程的实验,更有助于增强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传统封闭的实验教学环境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到实验室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不管完成与否,到了下课时间就必须离场,客观上影响了动手能力较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部分能力较强学生继续学习的机会。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实现了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实验资源开放,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拟定实验方案,通过预约独立来实验室完成实验任务,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在实验失败后,可自己重新修改实验方案、重新做实验。开放式实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对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对于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学习与掌握知识、拓宽知识面有重要的作用。

5结语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对电工技术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从北京科技大学2011、2012级的教学实施结果来看,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电工技术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创新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研发、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崔家瑞,李擎,阎群,等.“卓越计划”下项目驱动型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平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0):199-202.

[2]秦曾煌,姜三勇.电工学[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蕴络,韩守梅.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程[M].2版.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11.

[4]储春华,李有军,翁绍捷,等.非电类专业电工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4):382-384.

[5]张莹,张振伟.基于BB平台的非电类专业电工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5):119-120.

[6]化晓茜,王紫婷.改革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151-153.

[7]顾雯雯.基于专业导向模式的少学时《电工技术》教学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2):150-152.

[8]周静,侯世英,孙韬,等.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开展创新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4):119-121.

[9]陈烨,袁小平.电工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2):64-68.

[10]艾清慧,钱步仁,孙艳茹,等.面向“卓越计划”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83-84.

[11]庞洪帅,高艳萍,张娜.高校电工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272-274.

[12]蒲永红,张婷,赵春锋,等.电工技术实验中常见故障分析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9):269-272.

[13]吴鹏,宋文龙,尹力.探究式教学在电工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4):52-53.

[14]李露,孙艳,陈处雨.基于电工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67-268.

[15]白云,柴钰.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09-112.

作者:阎群;李擎;韩守梅;王常策

第六篇:卓越工程师培养视角下建筑人才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摘要:现代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正逐步将知识能力培养拓展为综合能力培养,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改革理念,注重知识体系渗透的同时,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成为教育优化发展的关键。因此,科学构建德育教育体系,对培育卓越工程师而言至关重要。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建筑工程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背景和职业道德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筑工程专业也逐渐受到重视,培育我国特色的建筑专业人才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此,自2010年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隆重拉开帷幕,培育卓越工程师已然是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对此,为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科学开展,对建筑工程师职业道德培养应注重以下内容:其一,服务社会。注重以社会福祉为着眼点,确保工程的建设迎合社会需要,逐步推动社会发展。其二,加强责任意识。注重建设工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建筑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坚持以社会利益出发,科学保障社会利益。

二、建筑工程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及培育现状

当前建筑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为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在注重建筑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贯彻职业道德培育变得至关重要。内化职业道德进入建筑专业人才能力体系中,可有效确保其从事建设项目的实用性、安全性、舒适性与应需性,进而确保建筑兴建的科学、安全、稳定,使其成为支持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目前我国建筑专业人才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强化专业技能来扩大受教者的就业市场,这对建筑行业水平发展本身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育人育德的角度分析,其仍然欠缺引导灵魂的重要方式,即职业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开展中,为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培养建筑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中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现代建筑工程师职业道德培育途径

(一)打造职业道德培育专项课程

建筑专业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着眼于校园教育的有效利用。众所周知,作为教育教学开展的主要阵地,教学课堂是极为良好的能力培养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阶段,借助专业性的引导方略,采用先进的教育思维,将职业道德培养作为专项性课题,渗透入现代教育体系中,能极好的培育建筑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此外,开展科学的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令学生发觉自身的潜在价值,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从而能积极发挥自身能力,内化职业道德于能力体系之中。

(二)构建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渠道

校园课程教育的先进性毋庸置疑,但其却不乏纸上谈兵之嫌,易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产生,不利于学生深刻的明确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对此,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内化职业道德,强化其责任感、自信心及分辨能力,校园方打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至关重要。利用校园党委、团委、学生会等组织,与社会组织取得联系,构架社会实践服务渠道,在社会实践组织举办活动时敦促建筑专业学生参与,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增强责任感,强化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分辨力,可抵御诱惑,坚持原则,贯彻并内化职业道德入自身的能力体系,规避因职业道德缺失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基础背景下,职业道德素养已然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所在,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课堂渗透与实践活动引导为手段,促进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建筑专业学生职业培养体系中,保证卓越工程师科学培养的同时,将职业认知与职业操守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栓久.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研究生职业能力构成及培养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5,01:91-94.

作者:董世军;吕贺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