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机械卓越工程师顶岗实习模式的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机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教育实践阶段,采用顶岗实习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建立健全学生和导师选拔程序,规范实习内容、突出建材特色,实行1日1记报告模式,确保了顶岗实习效果。并探讨了该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机械卓越工程师;顶岗实习;双导师;实践
顶岗实习不同于普通的实训环节,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相比,各阶段都存在着任务、目标、实施方式的差异。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达到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以下简称《通用标准》)中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高效实践方式。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12年被列入省教育卓越计划(后文简称机械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在广泛调研和研读《通用标准》的基础上,将顶岗实习模式列入了实践培养方案中。当前首届毕业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第2届学生顶岗实习也已进行完毕。从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和当前学生的实习效果来看,顶岗实习模式成效显著,特别适合于小班教学、特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1顶岗实习模式的实施内容和措施
1.1严格导师与学生选拔程序
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和征求意见,专业课程主讲教师及企业导师达成共识,将顶岗实习列为重要实践环节,制定了严格的学生和导师选拔程序。首先组建了由学院领导为组长的实施小组,由教学系主任、“双师型”教师共同组成选拔、培养、考核小组。在新生入学初期,组长亲自做动员,全面说明“机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方法和实施方案,依据自愿报名、择优选择的原则,同时兼顾地区和性别,每年遴选25名~30名学生单独编班。选拔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主要专业课的授课任务,选拔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校内导师,选拔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工担任校外指导教师。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实习企业、共同参加行业会议等形式,创造校内外导师间交流沟通的机会,共同商议培养事宜。在大学2年级时召开师生见面会,师生共同学习培养方案,讨论教学方法。导师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根据实习单位岗位和生产情况,与企业主管人员商讨安排实习岗位。
1.2顶岗实习的内容具体化
《通用标准》要求本科层次工程师具有在现场“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根据学校在建材行业的特色和优势,选择建材装备制造企业、建材装备运行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设备运行维护、企业管理知识。每一个岗位都经过慎重选择,提前规划“顶岗实习”内容,既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又兼顾企业的研发、生产情况。(1)选择建材装备制造企业,安排学生到设计、工艺、生产、装配、调度等岗位,学习有关典型零件设计计算、工艺规程编制、加工装配操作、生产管理等知识。分配岗位以零件追踪为原则,选择传动轴、大齿圈、轴瓦、摇臂、磨辊等典型零部件为实习岗位轮换的载体。跟踪一个零件的设计、加工、装配全过程后,基本上就可以掌握装备制造企业的机床类型、加工方法、管理模式。(2)选择建材装备运行企业。安排学生从原料进厂开始到水泥包装运输出厂的各个岗位轮换,跟随班组参与设备故障检测和维修,学习水泥生产成套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及水泥工艺流程方面的知识。实习岗位以物料流程系统划分,包括原料采集破碎预均化、生料粉磨、熟料烧成、水泥粉磨、包装运输5个环节。每个环节均有多个岗位,机修车间、化验室和中控室为综合性实习岗位。一般两人一组,跟随生产岗位工人进行设备巡检、故障排查、采样分析、设备维修等工作,并组织学生参与技术改造项目小组,鼓励学生提合理化建议,编制实施方案、绘制施工图纸等。
1.3创新实习效果评价机制
延伸“校企双导师”管理模式到具体岗位,完善实习效果评价机制。创新性地提出“1日1记”实习报告模式,要求学生根据当天岗位工作内容,实事求是记录实习收获,写出自我评价,岗位导师和带队老师签字后,交给学校导师总结反馈、给以指导。这种方式避免了其他实习阶段学生不记录、编造或抄袭实习报告的现象,督促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不定期地召开讨论会,学生互评实习记录,在比较中及时找出不足,相互促进。“1日1记”模式,促进了学生对岗位实习的重视,企业也可以从学生的表现和对岗位知识的接受能力方面考核学生,为单位挑选到优秀员工。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导师反馈的信息来检验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素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实施效果证明,学生们非常愿意接受岗位导师和带队老师的现场指导。
2存在问题和对策
2.1顶岗实习增加了企业成本
学生在校理论知识学习时间和实践操作环节被压缩,导致其适应实习岗位的能力不足。接收企业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培养和管理学生,抬高了企业生产成本。企业不怕学生学技术,就怕出安全事故。只是迫于校企合作协议,接收了硬塞进来的实习生。因此,学校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快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实习单位也可以发现有用之才培养之,提前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2.2生产任务和指导学生相矛盾
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难免遇到生产任务和指导学生的矛盾。技术性强的岗位需要企业抽调骨干力量对学生进行培训和“传、帮、带”,增加了企业员工工作量。矛盾难以解决时,只能安排学生到不需要太多技能的简单劳动岗位上,客观上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标准。特别是需要持证上岗的岗位,学生只能跟随班组观看操作,岗位导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往往缺乏理论知识,不善讲解和交流,导致实习学生一直都是“看客”,因不能融入生产出现厌倦情绪。这就要求学校导师加大对学生指导力度,提高自身实践指导技能。
2.3高实习成本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卓越班实习时间长,住宿、餐饮、交通费用支出大,加重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工科类、特别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很难为企业创造效益,要求企业发工资或补助显然不合适。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会提出不参加“顶岗实习”,而去从事与专业无关的“挣工资”工作。实习成本制约了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甚至有些优秀学生会放弃专业,造成国家教育投资的浪费。当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政府为到设定实习基地、参加岗位实习的毕业生提供资助,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但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同样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理顺各自在大学生实习中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2.4实习承担单位对安全责任有顾虑
企业支持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我校为水泥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河南地区及周边水泥企业对学校实习一直都是大力支持的。“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与工人同岗位作业,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成本。企业负责人常说:不怕学生学技术,就怕出安全事故。尽管学校愿意签订安全协议,一切安全问题自负,但仍然难以打消企业的顾虑。承担实习企业实际上是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为整个行业培养和储备人才。如果国家能够在财税制度方面给予优惠措施和激励机制,或给以项目投资的政策性扶持等,将会给愿意长期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以信心和鼓励,创造一个校企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格局。
3结语
顶岗实习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要求学校理论教学要及时调整,主动适应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使学生能够快速胜任工作岗位。学生从“顶岗实习”中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需要岗位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顶岗实习内容要求指导教师熟悉专业产品、岗位设置、企业运行模式,培养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导师队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12-23.
[2]素君.“双导师制”在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138-139.
[3]苏世杰,唐文献,齐继阳.面向“卓越计划”的校企共赢型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01):222-225.
[4]赵洪兵.“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4):174-175.
[5]陶建华,萧仲敏,邓武,游思坤.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比较[J].教育教学论坛,2017(01):176-177.
作者:李妙玲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