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5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培养学生达到电子信息工程师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具有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和资格。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立足“卓越人才”培养,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修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推行分类培养、重点探索的方式解决校企联合培养的问题,以学校为主体,联合企业进行平台建设,逐步稳定的推进“卓越计划”,从而完善学生培养、管理等关键环节。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机制;探索
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面向电子、信息及通信行业,培养具有坚定信念、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电子技术、信息系统以及有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宽广的专业视野,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发、应用、维护、运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达到电子信息工程师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具有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和资格。2011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实施“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后,充分借鉴吸收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努力研究探索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结合我院学科专业发展布局与定位,充分调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的各种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学习和锻炼,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一)以卓越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修定2014版培养方案
专业以学校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立足学校的特色定位,依托学科建设,根据行业和领域的社会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2014年,专业立足“目标导向”工程教育理念,结合专业认证体系,以专业认证标准、卓越教育培养计划、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为修订依据。培养目标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围绕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结合本学科专业的优势与特色综合确定,并且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应不低于2014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确定毕业要求和指标点,构建宽视野,厚基础,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方案。培养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卓越工程师。
(二)完善课程整合成果,开展专业课程建设
在学校实施大类培养和学分制培养的背景下,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2014版培养方案中重新修订电路基础,并设立独立的电路基础实验,将高频电子线路和随机信号分析修订为通信电子线路和统计信号处理,将电子系统设计(单片机、FPGA)修订为电子系统设计(嵌入式、FPGA),同时增设专业导论和职业规划。以专业培养要求为基础,加强三个核心课程群建设,结合专业方向定位,明确并建设专业方向核心课,及企业联合课程。
(三)突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考核方式方法
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采用启发式、交互式和项目牵引式教学方法,将课程“电子系统设计(单片机、FP-GA)”引入实验室,并采用交互式、启发式的教学,将“C语言工程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改革成为项目牵引式教学,提高学生工程项目研发实践能力。改革考核方式方法,突出对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过程考核,明确各门实践课程的过程考核方法,严格过程考核记录,完善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结合学校评价体系、专业认证、卓越计划实施、校院两级自评的效果,制定学院依据学校教学要求及质量保障体系,针对各教学环节,细化了教学质量要求,形成学院的质量标准体系,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同时,结合学校管理文件指导精神,并结合学院及专业特点,在学校管理文件的基础上,从教学过程的实施、听课评教、校内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跟踪评价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管理条例及规定,保证专业教学过程的高效实施和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面向工程能力培养,全面推进实践式毕业实习根据专业方向定位,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实习模式,利用学校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学院与中兴通讯和中电研究所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面实施实践式毕业实习,并重点深入探索校企联合实习培养。
二、政策措施
(一)学生遴选及管理
“卓越计划”的学生前2.5年不分专业方向,统一上课。按专业原班级进行管理,为每个班配备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校企联合授课期间,为每个由企业工程师授课的班级配备一名校内教师,集中进行校企联合实践培养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毕业设计期间,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监管教师,总体协调指导监督等事务。
(二)教师评聘与考核
为保证“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学院聘请东软集团工程师、中电研究所的专家为学院兼职教师,负责校企联合授课、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同时在教师评聘中明确要求教师需要具有三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
(三)校企合作
以学校为主体,联合企业建立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借助大型企业的教育服务计划和岗前培训等资源,完善学生培养条件建设,同时开展科研项目合作,通过产学研深度结合,达到学生培养、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目标。
(四)经费保障与管理
学院为保证“卓越计划”教育的顺利实施,专业建设经费重点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优先鼓励支持参与“卓越计划”教育的教师;学生创新和实习方面,学院优先保证“卓越班”的经费支持,同时也优先支持相应的实验室、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另外,学院利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重点解决“卓越计划”推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师资队伍
“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培养的主体就是教师,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专业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聘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担任专业课教师,开设工程开发类课程,提高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2.借助企业授课、专业实习,有计划的安排校内教师参与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工程能力,3.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工程能力;4.联合企业根据专业方向特点、遴选企业导师,充实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
四、校企合作
“卓越计划”培养包括在学校学习和校企联合培养两部分,在校企联合培养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学习行业标准和规范,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同时校企联合还肩负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及产学研深度合作。专业已与东软集团、中兴通讯、中电研究所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从专业课程、毕业实习、求职、师资队伍、产学研结合等环节全方位合作。1.建立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与中兴通讯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究所建立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实践平台支撑。2.开展全面深入的校企联合培养,专业聘请企业专家开设“专业导论”、“职业规划”课程,同时联合企业工程师开设“C语言工程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和“Java程序设计”,并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方面开展联合培养。
五、未来工作
(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根据学院专业布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专业将立足“卓越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考核方法、课程资源、师资队伍方面,全面深入建设三个课程群。
(二)立足国家工程
实践教育中心,推进校企联合培养以现有建设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内,为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提供场所、设备与资源,为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产品研究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便利条件。从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方面,推进与企业联合的深度与广度。
(三)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
为体现“卓越计划”的特点,实现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工程实践培养时间。因此,需要对专业课程进一步整合,改革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方法。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工程能力等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改进考核方式。
(四)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校教师培养相关政策为基础,借助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全力打造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师资队伍,注重教学团队的发展和建设,满足“卓越计划”培养的要求。
(五)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将进一步结合学校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毕业要求、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和过程档案资料的归档、分析等工作,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
六、结束语
专业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布局与定位,充分调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的各种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学习和锻炼。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在人才培养机制、师资队伍和校企联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和提高。同时,为了保证卓越人才的培养,将在专业核心课程、校企联合和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以一,王雁.对工程教育改革中关键问题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9):14-16.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11(2):47-55.
[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作者:乔玉龙;张朝柱;廖艳苹;洪艳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第二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浅谈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我国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尤为突出和迫切。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工程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继而介绍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产生的背景、特点和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包括的内容,最后提出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产业经济结构持续不断地转型、调整和升级,我国对于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实际需求日益呈上升的趋势,其中以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尤为突出和迫切。因而,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工程技术类人才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国内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到2008年止,在全国的普通本科学校中,工科专业的在校生大约770多万人,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35.9%。然而,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1)当今的工程教育模式过分注重学科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是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工程教育及工程实际训练方面仍然存在明显欠缺。(2)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缺乏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因而与工程企业严重脱离。(3)自身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多数授课教师缺乏工程具体实践经验,使工程教育的教学无法满足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4)工程教学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相对落后,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简单和单一。等等诸多问题突出。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产生背景和特点
2010年6月,我国国家教育部在“211”、“985”高校———天津大学召开了主题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卓越工程师”计划正式启动会。该项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即为全面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创新和实践,全面提升中国工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水平,大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先进模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现代化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后,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考核及测评,我国教育部与此同时批准了我国第一批批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覆盖全国的61所高校。我国目前开设有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达1003所,“卓越工程师”计划预计自2010年计划实施10年的时间。截止2015年,计划能够参与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高等学校预计达到约200所,占开设工科专业的高等普通本科院校数量的20%左右,预计能够参与本项计划的大学生数量约10万人/年,占工科专业本科生数量的10%左右。其中全日制工科硕士生约7万人/年,占全日制工科硕士数量的大约50%。具体来讲,“卓越计划”的培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着重对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工程创新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2)强调产学研的合作,使企业和行业深度参与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整个过程。(3)明确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的高度战略要求以及服务于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三、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包括的内容
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是快速推进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及层次。
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体指导思想是:应当树立面向全球、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工程的崭新高等教育理念,以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为导向,以工程理念为指导,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对课程体系重新统一、系统的构建,着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综合素养以及工程实际与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
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的选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选择专业,应重点选择那些传统产业以及国家新型战略产业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并且要结合当前学校的特色以及优势。
3.“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一般可以分为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以及学校内部培养标准等三个层次。通常来讲,通用标准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全国层面的国家级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一般是以通用标准为行动指导,具体到本行业(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应具备的各种要求;学校内部培养标准一般是在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的指导下,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的本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用以体现本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4.“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用企业和各个高校联合进行培养的模式,其培养过程一般包括在校的理论学校和到工程企业学习两个阶段。本科生的学生工程实践时间的实践累计不能低于一年。人才培养方案应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共同制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大学生培养目标和各专业培养标准,具体到该计划的各个专业的教学大纲的重新设计,工程实践课程的系统安排,提供工程实践活动的行业(企业),安排工程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条件,对指导实践活动教师的配备,等等一系列条件做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
5.“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应具备在工程企业工作的工作经历,确保在本科生阶段有不低于六门的专业课程由具备“双师型”的教师任教。
四、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学研合作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保障。国内应通过政府引导和激励,鼓励各个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包括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人才执行过程的参与等,使“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各工科高等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学校的特点,针对不同企业对不同“卓越工程师”人才的不同需求,建立起多层次、多目标的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和学校的不同需求。
3.建立有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评估机制。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是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实践环节效果的评估机制,可以准确、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从而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的保障。
4.创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特色,不断创新和改革“卓越工程师”人才新模式,对其他学校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吸取他们的优点,改进他们的不足,不断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企业的符合性,使“卓越工程师”人才能够较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香敏,刘宇.卓越工程师工程意识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职业技术,2011,(09):125.
[2]李旭伟,闫涛,孙海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高校实践教育改革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2014,(06):25.
[3]曹然彬,任志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向构建———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践行“卓越计划”为例[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03):1-4.
[4]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08):11-13.
[5]秦旻,郭小宏,李红镝.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04-107.
作者:董明明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第三篇: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需要进行良好的环境建设。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思维,构建良好的软硬件育人环境,实现部门、人员、课程与平台的协同工作、协同发展与协同创新。该文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环境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持续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卓越软件工程师;协同育人环境建设;培养模式
当“互联网+”作为行动计划成为国家战略,也就是同时意味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已经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一环。大力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具备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为提高我校软件人才培养质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学环境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通过此次改革,利用协同育人环境,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不断进取、价值最大化、散发正能量的软件工程师。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学分制改革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工程思想为主线、项目教学为中心”,不断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企业参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除了软件课程本身的学习,还将其他相关课程融入工程的思想,让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断学习工程思想,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应用的方式方法。
2)深化学分制改革
为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给学生以强补弱、扬长避短、突出特长、个性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原有的学分制实施办法基础上,深化学分制改革。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和品行表现全部通过学分反映。在校期间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学分。
2运用协同思维,创新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重视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的协同创新,协同处理好企业需求与学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加强课程与课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工作,推进平台与方法的协同创新,做好学习内容与学习氛围的协同建设,大力支持教学与科研的协同进步,把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工作融入教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2.1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创教学新模式
互联网思维催生了新的思维方式来反思教育教学工作,“接地气、讲干货”成了互联网教育的流行语,互联网思维给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课程教学同样可以借鉴互联网思维,用更短的时间,做“有效”的教学,做“贴心”的教学资源。
1)做“有效”的教学
很多人这样描述教学效果差的课堂: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传统教学提出了以下观点: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有效的教学策略;解读学生。前三者较为容易实现,而解读学生,可借鉴互联网的实时性带来的优势,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与辅助教学工具,获取课堂反馈。
2)做“贴心”的教学资源
通过对学生个性化数据的分析,可以按照学生需求、学生能力水平、学生发展方向建设资源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个性化学习提供贴心的服务。
3)资源共享,课程开发省时省力
随着课程平台的开放,使优质资源的共享变得越来越方便。大多数课程都是基于知识列表呈现的,知识列表其实就形成了课程开发初步的蓝本。有了丰富的素材库,课程开发就变成搜集、挖掘和应用的循环过程,更简单,时间更快。
4)用心设计,用手机“玩转”课堂
结合现代科技和微小精湛的课堂内容,开发手机“微课堂”,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伴随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使用手机方便学习和教学,同时满足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2.2分析实时数据,改革教学内容
相对现有本科专业学生,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在校内的学习应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强化实践操作能力。
1)建立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充分调研人才需求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知识结构成长的客观规律,建立可塑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计算机工程理论知识学习,强化相关实践能力。增强综合性实践教学,开设学生自主学习课程,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2)捕捉市场需求变化,快速调整教学内容
实验班教学有更大的自主性。了解典型软件开发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发技能细节,以行业实际应用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调整,人才市场需求的细微变化会更快地体现在教学调整上,这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所学的专业和课程贴近市场需求,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加强课程群建设,让课程交叉融合
实践发现,学生自身贯通知识的能力较差,必须通过课程群建设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整个知识体系。对构成软件人才培养完整教学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规划、设计,构建整合性课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整合若干门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的逻辑联系。
2.3搭建支撑平台,促进教学发展
1)平台协作,创新教学方法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采用协作式、探究式学习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实验教学平台,采用实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数据了解知识、探索知识、掌握知识,把“生硬”的学科技能转化为丰富的职业素质。
2)建立知识联盟,提高学习动力
学习联盟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聚点,兴趣导向、改变成长、相互鞭策是联盟的作用。学习,不是背书,不是考试。要好玩,要有用,要有自主性;学习,不是孤军奋斗,不是悬梁刺股。要分享,要抱团,要科学高效。建立学习联盟,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学习成长,并且与更多的人共同前进。
3)举办专业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知识的同时可提高人思维能力,专业知识辩论赛、前沿知识演讲秀等活动形式活泼,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团队协作、充分互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定期举办此类活动更深促进学生深入自学的有效途径。
2.4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加强引导,积极参与创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具有开展大学生工程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的优良传统,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优质平台。由导师制定学生个性化培养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导师科研项目等,引导学生结合课题开展工程科研训练,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毕业设计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环节
毕业设计环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不仅能让学生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课题提供了时间保证,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不仅使学生真正介入科研工作,还意味着毕业设计的课题均来源于企业工程实践一线,作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环境建设为保障
教改活动的顺利进行,加强了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制度建设,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1平台建设
根据“工程思想”的指导原则和“项目教学”的开展形势,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工程实践体系,借助平台实现协同创新,推动“卓越计划”发展。
1)建立“卓越计划”项目开展平台
建设开展卓越计划的网站平台,用于分享信息、加强交流和互动、保存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数据、展示项目进程和成果。
2)建立泛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泛在教学资源,利用Web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加强资源的共享,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到资源,平台的功能还可以促进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3)建立开放实验教学平台
“卓越计划”实验班单独编班,独立配备课室作为实验室,全年开放,用于开展项目教学、实验实训、项目开发、技术研究、学术讲座等活动。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的自由,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从事研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使实践教学在一种学术研究和创新的氛围中进行。
4)建立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以学校为依托,联合各二级学院,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平台,实现技术合作、资源共享。大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竞赛及其它有特色的科技竞赛,支持科技竞赛和科研训练计划成果推向市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要结合实际,提供创业咨询和服务,建立协调机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
5)构建工程实践体系
根据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程的设计,并考虑到“卓越班”人才培养的特点,可以把实践培养分成两大类,分别为校内实践培养和企业工程培养。①校内实践培养校内培养采用两个阶段进行:基本性实践、扩展性实践和加强性实践。基本性实践完成相关课程设置的基本上机实验,拓展性实践是指学生具有基本实践能力之后,尝试与其他专业协同完成一些实践项目,加强性实践是指学生在校内申报、竞标并完成一些社会性实践项目,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并让学生逐步了解真实的工程实践项目,由“校内工程师”过渡到“社会工程师”。②企业工程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主要考虑卓越培养计划中的企业学习目标、培养标准和实施方案。企业培养阶段主要依托与我院有“校企合作”关系的社会企业,以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在企业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3.2师资队伍建设增强
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是顺利实施“卓越工程”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结合学生客观情况,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工程学习。为提升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可采取自主学习和校企合作的复合形式来实现,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训”
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是提高教师技能的重要环节。能够引导教师深入社会、了解企业,获得实际工作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教学内容形成系统的工程体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
顶岗实训能够使教师站在本专业的最前沿,最直接地感受到社会发展对学科和科研开发的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受时间、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制约。此时,可以联系一些相对紧缺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及时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企业和学校教师在实训过程中互相切磋,统一认识,共同提高,加快“一体化”教师队伍的成长与扩展。将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技术优势(企业的技术优势、企业设施设备的优势)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解决培养实用的人才的关键性问题。
3)增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工程经验互动
术业有专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教学课程,相互间应该互通有无,教学相长,把各自在工程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相互传授,加速教师能力提升的进度,真正实现“传、帮、带”。
4)教师自主进行在线学习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资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师生原先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能手,也一定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过很多的欣喜和收获。
5)加强与企业的科技合作
在做好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积极开展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合作平台,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咨询与成果转化等校企合作项目。
3.3制度建设
1)“卓越计划”的开展需要政策支持
“卓越计划”在我校实施已相对成熟,但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教学津贴与教学奖励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保障激励措施,也需要在奖学金评定比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借阅科技文献资料等方面向“卓越班”学生倾斜,为学校的“卓越计划”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2)规范管理
本着“师生自愿、择优遴选、严格考核、政策激励”的原则,将在项目开展初期出台一系列“卓越计划”教师与学生遴选、管理、考核和评价办法。建立由校企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信息员组成的信息网络,通过信息反馈,全面掌握和监控教学实施过程。
4结束语
培养卓越工程师绝非仅凭一腔热情、几个老师、一个改革方案即可完成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层面的力量合力进行。“卓越计划”实验班的学生毕业后,还将通过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对其专业成长进行跟踪,在其职业生涯中持续提供优质的专业发展服务,并根据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反馈信息对在校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吕庆文,曹蕾,李远念,等.基于CDIO模式培养复合型卓越软件工程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3(1):71-76.
[2]刘祥颖.集群式产学研合作下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21):98-100.
[3]欧阳纯萍,刘永彬,阳小华,等.“卓越软件工程师”创新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15):78-81.
[4]李珍,李世祥.论“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教师之变[J].科教文汇,2015(12):12-14.
[5]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6]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作者:孔令美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第四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立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对电气类专业电机学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并提出改革方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机学;改革方案
随着工程教育理念的发展,高校积极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力求以“育人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突出特色”为原则,着眼于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电机学作为电气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对电机学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其中着力加强对传统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较为脱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以往只重视课本理论的考核方式,在考核中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考评的比重。
改革方案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
紧密联系实际,从社会需求出发,改进传统的电机学课程体系,将课程中过时或应用较少的章节进行删减,相应增加实际工程中经常应用内容的知识含量。另外,电机学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续的专业课程有着重要的知识铺垫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内容的关联性,将教学内容重叠部分进行合理优化整合。电气类专业的本科电机学课程一直以来主要讲授四类传统电机,即直流电机、变压器、感应电机和同步电机。从电气类专业角度出发,目前直流电机因换向等问题的局限性,实际应用较少。因此,可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从有限的教学时数中删减掉。但为了保证电机知识的连贯性和全面性,具体操作时采取教师给出直流电机这部分知识的问题提纲,学生以此为方向进行自学,之后教师利用一次课的时间以提要讨论的形式对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做一总结。主要要求学生了解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掌握直流电机的起动方法和调速方法等常识性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知识。继删减处理之后,接下来是优化整合工作。把原来后续专业课“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中要讲的一些相关联内容———变压器运行和发电机运行的内容,整合到电机学课程中来讲。这部分内容在实际工程运行中经常用到,包括正常运行、事故运行等。原有的课程体系中,由于面面俱到将四类传统电机都要介绍,使得这部分内容所占学时非常少,而这部分内容同时又在后续的“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中出现,造成了教学内容的重叠。将这部分内容整合到电机学课程中来不但避免了重叠,而且从教学内容的划分上来讲更加合理。
二、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传统的单一
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技术,采用视频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先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分割成若干知识模块,然后把它们制作成微课视频系列,并把它们上传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们点击学习。在微课的选题与内容组织上要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在系列的构成上要注重问题的连贯性,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灵活、生动、便捷的特点,将学生吸引到对知识的探索中。而这种视频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引入的平台作用。有了视频教学这种媒介,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深化阶段,可以利用面对面的课堂交流方式对学生们有共性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扩展延伸,对工程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依托视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摒弃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自主思考的教学方法,教师以引导为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课堂教学成为“问题交流讨论会”。案例教学就是一种非常适合工科学科的教学方法。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典型案例,紧扣“电机学”应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案例的过程进行分析、解剖,最终找到引发问题出现的理论实质。实验教学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加大实验学时比例,加大课后实验室开放力度,让学生更多地走进实验室,让他们更真切地看到、接触到各类电机,并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内化理论知识、提升实战应用能力。
三、考核方式改革
构建以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的考核体系。考核方式多元化,包括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实作、口试、答辩、提交专题报告或分析说明书等。考核内容注重学生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减少客观性试题比例,加大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的比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表现,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在传统的书后习题作业基础上,增加结合工程实践的案例分析、小型设计、实践方案的自行设计和实施、科技小论文、小型调查报告等。实践环节进行单独考核,以小组或个人实作方式进行。严格试卷设计,要求试题中的“三基内容”占40%左右、“综合应用内容”占60%左右。既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我们将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以学生能力成长为核心,通过组织整合更符合现实需求的教学内容,搭建研究能力培养与实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构建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与深化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为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永坚,黄绍平,李靖.“卓越工程师”培养要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2]袁文华,万振刚.“卓越工程师计划”与《电机及拖动基础》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2(33)
作者:徐政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学院
第五篇:网络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途径
摘要:探讨了“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从已具备的课程教学基础条件、已具备的学科专业建设措施及已具备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介绍了实施卓越计划的基础;然后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及工程化实践体系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基于卓越工程师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最后介绍了卓越人才培养方式实现具体措施。通过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对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网络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究
1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目前,我国网络技术人才供给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网络工程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对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运营与管理都是基于理论的学习,对实际工作的开展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如何制定适合现在网络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争取将网络课程教学从传统方法向卓业人才培养方向转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施卓越计划的基础
近年来,我院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一些专业建设经验,为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1已具备的课程教学基础条件
第一,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资源投入为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所制定的政策,以及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为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二,现有的教学设备是设置本专业的物质基础。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计算机专业基础实验室、嵌入式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和物联网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的存在都为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第三,现有的规范化管理制度是提高办学效益、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我校有一套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人事管理经过不断改革而日趋完善,管理水平和效益也在不断提高。如教学管理方面的课堂教学督导制度、校系两级听课制度、教师进修访学管理办法、教学科研奖励机制和教师基本功大赛机制等,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2.2已具备的学科专业建设措施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教学和科研水平等。并且利用寒暑假派年轻老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项目开发和实施的能力。其次,加强图书资料和实验室建设,为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积极创造条件。最后,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目前已在中软国际、苏州风云科技、科大讯飞、上海思博等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还在陆续在省内外企业开展实习基地。
2.3已具备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方法
在理论教学方面: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采用工程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而且容易造成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在课堂上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讲讲新课,让下面的同学提出问题并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培养了他们挖掘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大力加强教研立项费用,鼓励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和探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实验教学方面:受很多软件培训公司的启示,实验课采取实验室操作演示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突破传统实验模式。在实验室,老师根据实验内容,通过广播的方式,演示并讲解本次实验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清楚看到老师操作的步骤和执行的过程,然后老师再根据实验内容布置一个类似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疑问,老师再予以辅导,学生也可以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难题[7]。目前学院云实验室的建设为老师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重视实验大纲和实验教材的建设,注意将最新科技和技术知识融入本专业的实验内容,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项目教学方面,突破以理论课程教学先行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企业进行项目共建,让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真实项目建设和开发,在工程实际中发现知识缺口,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课程接受速度。
3研究主要内容
在已具备的软硬条件基础上,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和企业实习基地,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教学改革,引入企业网络技术和管理人才对现有的教学及课程体系进行探讨和修改,制定适合现在网络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争取将网络课程教学从传统方法向卓业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形成的成果作为网络工程专业卓业工程师项目的基础。
3.1教学模式的构建
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以在校学习为主,最后一年以企业工程实践为主。前三年又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四个学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第二阶段是五、六学期,主要在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在四年的大学时间,坚持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不断线的原则,将工程项目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如图1所示)。主要在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加以完善,以达到培养出学生的“网络应用系统开发能力”、“网络组建规划能力”、“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嵌入式无线网络系统开发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以及“技术应用创新能力”等六大应用能力(如图1所示)的目的。坚持能力与知识并举,本着“厚基础、重网络、强实践、高应用”的原则,围绕着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工程与管理”与“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两个专业方向,拟制定了一个网络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的技术与技能的需求。
3.2工程化实践体系的构建
工程项目教学法是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围绕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全过程实施教学过程。“工程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典型工程对象(如一个网络规划项目、一个网络应用案例等)作为教学案例,每次讲解一个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卓越人才培养方式实现途径
4.1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
如何实现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培养规划,是决定卓越工程师计划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用全新的思维,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以“能力培养”为关键,“项目驱动”为手段,精简课程门数,增大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改变以往先教学后实验的教学模式,实施实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查阅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挖掘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卓越工程师计划”重点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经过校企、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多方面反复研讨,把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工程化教学体系。体现“面向市场、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专长、增强创新”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育结合”的专业特点。
4.2以校企联合工程实训中心为载体,强化工程项目实施能力
如何以工程实践实训中心为载体,通过连续渐进的、适合教学的典型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教学环节采用工程项目驱动培养方式,以工程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的传统工程教学模式,通过基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挖掘知识、团队协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学运行与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
建立系统、科学、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动态自我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确保“网络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考虑建立以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执行机构、教学督导委员会,三位一体,分工明确、互相制约、协调运行的新型教学体系与管理体制。围绕工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质量,指导、教务、考核三部门责任明确,相互制约与协调运行。①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教研室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有目标的,量化可核查的能力标准。②教学执行机构(包括校教务处、各级学院、教研室与任课教师、学工部门)负责实施该培养方案及其教学过程与管理。③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考核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根据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培养方案之能力要求与标准,对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年级进行考核与评估。再者,可以借用“教考分离”举措来消除教学执行机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弊病,并使得教师与学生可能存在的“利益共同体”关系,转变为“命运共同体”关系。通过教与学双方共同努力,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以上考核目标明确、考核方法明确,教与学双方为达到培养目标,必须同舟共济,共同努力达标。分数线与通过率在改革初期由三方协商根据整体情况划定,成熟后稳定成为学业合格标准。
5总结
“网络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顺应市场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从已具备的课程教学基础条件、已具备的学科专业建设措施及已具备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介绍了实施卓越计划的基础;然后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及工程化实践体系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基于卓越工程师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最后介绍了卓越人才培养方式实现具体措施。希望通过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适应社会对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尹向东,张新林.“卓越工程师”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4):71-73.
[2]刘鹏辉.“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72-175.
[3]尹向东.卓越工程师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4):71-73.
[4]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8):65-70.
[5]张士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5-8.
[6]邢长友.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49-52.
[7]李旗.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7):168-169.
[8]王易,黎红星,唐明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以重庆信息学院实施“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10):131-132.
[9]杨艳.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209-210.
[10]苇丽梅.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170
作者:邢慧芬 单位:巢湖学院